高冬梅
摘 要:民俗是一種重要的民族文化現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開設民俗文化課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因此在現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應深化教學改革,將民俗文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宣揚優良民俗傳統道德,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關鍵詞:民俗文化;人文素質;開放式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2-0127-02 “群君相染謂之俗。”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不斷積淀逐漸形成的。雖然民俗文化形成于過去,但它始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繼續發展和變化著,并深刻地影響著人們,正如學者鐘敬文描述:“人民生活在民俗當中,就像魚類生活在水里一樣。”人們在日常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風尚和精神氣質及其相互感染、模仿、遵從就是民俗文化滋養和創造的結果。對于大學生而言,開設民俗文化課程,有助于他們了解民俗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民族情懷,進而保護民俗文化,傳承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的人文教育功能
(一)教化功能
民俗文化具有傳承性特征,“民俗主要是由下層民眾創造,人人傳習自我教化的習俗。”傳承使民俗成為了財富,成為了文化,得以世代延續下來,并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被后來者融入富有時代特色的文化元素,進而為一代代的人所接受并繼續傳承。一方面,通過代際間口頭傳遞;另一方面,通過非語言的行為舉止傳承,如農事節氣、交往禮節、成年禮等人生儀式等等,這一切都通過一代人的行為,潛移默化地感染教化著下一代人。
(二)規范功能
社會規范的四個層次分別是法律、紀律、道德、民俗。其中民俗文化是產生最早,約束面最為廣泛的規范層次。民俗文化一旦為人們所接受,就會自然地變成一種文化自覺,這樣民俗文化的規范功能越發彰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不成文的鄉約民規,大家都會自覺地遵從這些民俗文化,并以此自律,如有威望的老者受人敬仰,在處理事情上具有話語權,對于鄰里的糾紛等問題都可以進行評判。
(三)增強民族情感的功能
民間節日、民間禮儀等滲透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華,尤其是一些具有明顯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通過內向的凝聚和外向的融合,不斷增強人們對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正如鐘敬文先生說,民俗文化“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識,提高國民文化素質,激勵廣大人民愛祖國、愛民族、愛鄉土的情感”。
二、民俗文化教學實踐概況
廣東財經大學民俗文化課是面向全校開設的通識課,該課程是涉及民俗、文學、歷史、藝術等多領域的綜合性學科,具有明顯的民族性、歷史性和社會性,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學生對中華博大精深文化的了解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突出該課程的實踐性,引導學生廣泛參與課堂,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上都不斷創新。具體來說,每個專題都主要包括四個環節:專題教學、分組討論、學生匯報、活動體驗,各環節環環相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一)專題教學
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教材,而是選取特色民俗文化進行專題教學。教學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以案例引入理論知識,通過一個個生動案例,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各種民俗文化的由來、內涵、形式以及內容的發展變遷,并通過系統梳理,讓學生既學到了各種民俗文化,又不至于感覺太枯燥。
(二)分組討論
各個專題結束后,要求學生以分組的形式查找相關資料、文獻信息,然后相互交流討論。大家都非常熱烈地參與討論,將自己關于民俗文化的所見所聞與大家分享,并對一些地方民俗文化的積極功能、消極功能給予評價。有學生反映,在這個時候才真正地去系統思考自己了解的民俗文化。
(三)學生匯報
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由各小組推薦較為典型的民俗文化,由學生自己通過多媒體展示和生動的講解,向全班匯報。在這一環節中,各小組都充分準備,搜集豐富的資料,包括圖片、視頻甚至是道具,爭先恐后地將一個個民俗文化項目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
(四)活動體驗
親身體驗會使得學生對民俗文化的了解內化為自身的意識,增強他們對民俗文化的感知。在教學中,根據各個專題,鼓勵學生模擬場景,親身參與。如在人生禮俗專題中,組織學生在教室舉行成人禮儀式;在民間藝術專題中,組織學生動手剪紙、折紙、制作中國結等。通過活動的舉辦,學生真正體會民俗文化的過程和意義。
三、民俗文化教學實踐的幾點總結
(一)學生普遍對民俗文化很感興趣,學習積極性很高
由于采用了較為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將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起來,吸引學生廣泛參與到課堂教學,用圖片、視頻等媒介,生動地展示了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學生普遍表現了濃厚的興趣。分組討論和專題匯報中,學生都會充分準備,積極參與,與別人交流自己或身邊的民俗文化現象,并表達對民俗文化的看法。
(二)部分學生參與民族文化活動少,缺乏對民俗文化的了解
在教學中也發現不少學生對于我國豐富的民俗文化甚至是一些優秀的民俗文化了解不多,如二十四節氣、漢服的特點、年俗文化等等。很多學生表示,由于在校學習,平時參加的民俗文化活動并不多,再加上對民俗文化并沒有多大的興趣,也就沒有刻意地去了解。另一方面,近年來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有淡化的趨勢,比如年俗,春聯、爆竹、年畫、彩紙、燈飾等等都是春節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但現在要么機械化完成,要么不允許進行,導致大家逐漸淡化了這些東西,所以接觸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
(三)部分學生民族意識不強
春節吃團圓飯、清明節掃墓、端午節吃粽子等等這些民俗活動,都以一種隱性的方式向人們傳達著族群意識,是五千年來傳承的豐厚遺產,對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學生或者不知道一些民俗文化,或者沒有真正地去理解,缺乏對本民族豐富民俗文化的了解,沒有培養出深厚的民族文化素養,這可以說造成了民族精神的流失,以至于他們沒有形成較強的民族自豪感,尤其是當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現代文化的沖擊時,容易盲目崇拜外來文化,而喪失了自己的民族情懷。
四、豐富文化教育形式、傳承民俗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一)開設以民俗文化為內容的基礎課
目前來看,將民俗文化課作為基礎課的很少,這在理工、農林、醫類院校更為明顯,即使開設了相關課程,很多學校仍是以公共選修課為主要模式,一般都有人數限制,只有一部分學生可以參與學習。應該把民俗文化相關課程列為基礎課,在全校范圍內開設,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學習到豐富精彩的民俗文化,并把它成為大學生整體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
(二)弘揚地方民俗特色,提升民俗文化價值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特有民俗文化,如生活方式、民俗風情等等。當地民俗文化對于學生可能感知更強烈一些,認同度更高一些。在課程設置中,可以結合當地民俗文化,開設專門實踐性課程,促進學生了解本地區、本民族文化,引導他們熱愛家鄉、熱愛民族,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提升他們繼承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樹立多元文化價值觀的綜合能力。
(三)廣泛開展民俗文化實踐活動
民俗文化源于歷史,在實踐中發展。在高校應該鼓勵組建民俗文化團體,組織民俗文化活動,如可以定期舉辦民俗文化專題講座;舉辦民俗文化月、文化周;多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到烈士陵園掃墓;舉辦文化名人紀念活動等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讓他們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積極引導他們對民俗文化的認識和參與,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認識民俗文化中不斷培養人文素質、增強民族意識,對于學生的個人發展、社會的和諧發展都會有積極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