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琴
【摘要】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在師生互動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超出教師原先預期的東西,也會出現一些影響課堂氛圍和教師原有思路的突發現象,它們其實是課堂“問題生成”的源泉. 本文把課堂“問題生成”當作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資源,并對此積極思考,提出應對的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 “問題生成”;利用生成;引導生成;促進生成
一般說來,我們的教學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可以完成預設的過程,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以后,課堂中往往會出現一些超出教師教學預設的新情況、新問題. 這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教師因勢利導,把它變成我們教學中的一個新的重要資源. 因此,“問題生成”也被有的老師稱之為“未曾預約的美麗”. 如何應對并運用好“問題生成”這一重要資源來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呢?
一、課前精心設計,合理利用生成
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在課前做好精心設計,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教學預設”. 的確,會有很多“問題生成”是無法預測的,但也有不少“問題生成”是我們可以精心準備的,是教師有意創設的問題情境. 對此,教師要確保課堂有足夠的“問題生成”空間,有學生自由思考與發揮的天地. 這樣就可以讓我們預設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學生生成的問題也得到解決,從而合理利用好“問題生成”資源.
在2014年福建省福清舉辦的“中國教育夢,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小學數學好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中. 華應龍老師在上四年級的《平均數的練習課》時,是這樣設計他的課前活動的:
1. 全班分成五個“人數不等”的小組進行口算比賽:每人在20秒內完成9道口算題;
2. 20秒鐘后,同桌交換批改并統計出本組得分(每答對一題得10分);
3. 根據統計結果,發現第四組總分最高,所以他們那個組獲勝.
就在老師要給獲勝組頒發獎品的時候,同學們有意見了:
“老師,不對,他們組人數更多,總分當然更高啦. ”
“老師,我這個組有名同學一道題都沒來得及算出來,總分肯定更低. ”
“老師,我發現我們每個組的人數都不一樣,比總分不公平. ”
“老師,不能比總分,要比平均分. ”
……
同學們的情緒非常激動,在這種狀態下,華老師水到渠成地引出“平均數”.
在這個課前設計中,“人數不等”是老師預設的;繼而生成出“各組總分不等”、“比賽不公平”等問題,再進行“平均數”的教學,過渡得非常自然,使課堂教學煥發出新的色彩.
二、借助錯誤性資源,引導生成
成尚榮先生說過:“教室是出錯的地方”. 布魯納也說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 ”錯誤也是一種資源,將錯變優更是一門藝術. 俗話說:“不怕錯,只怕不改過”. 學生通過錯誤的嘗試,才能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苦與樂,才能認識到學習是一個艱辛的探索過程. 錯誤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暴露了我們思維中的一些問題. 借助錯誤性資源,我們可以讓課堂“問題生成”更加深入,更加精彩.
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環形的面積”時,我的課堂有過這樣的插曲:
“有一個圓形花壇,直徑是10米,在花壇的四周修一條寬1米的小路. 這條小路的面積有多大?”
孩子們明確“求小路的面積就是求環形的面積”后,都開始動筆. 我開始巡視,發現大部分孩子都是這樣列式的:3.14 × 62 - 3.14 × 52. 我正在為怎樣引出“S環 = π(R2 - r2)”這一公式思考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有個平常思維很好的叫“敏”的女生是這樣列式的:3.14 × (6 - 5)2,我心里竊喜. 于是我把兩種答案的代表都派到黑板上板演.
當孩子們都放下筆后,我們開始集體訂正. 對于第一種答案3.14 × 62 - 3.14 × 52 = 34.54(平方米),大家都沒有異議. 到了第二種答案3.14 × (6 - 5)2 = 3.14(平方米)大家有了疑惑.
這時“敏”站了起來:“老師,我是這樣想的,在3.14 × 62 - 3.14 × 52中,有一個共同的因數3.14,利用乘法分配律,我就想應該可以列式為3.14 × (6 - 5)2. 但不知道為什么結果卻不一樣了?”
我首先肯定了她愛思考的學習習慣. 然后我讓大家一起順著她的思路想想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突然,有個孩子很激動地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了,用乘法分配律的想法是沒錯的. 在3.14 × 62 - 3.14 × 52中,有一個共同的因數3.14,但是不同的因數是62和52;而不是6和5. 所以應用乘法分配律列式應該是3.14 × (62 - 52),而不是3.14 × (6 - 5)2. ”
聽到這里,孩子們自發地給他送上熱烈的掌聲.
趁熱打鐵,我讓大家趕緊算算. 很快,大家就發現3.14×(62 - 52)也是等于34.54. 此時孩子們的心情怎一個“高興”可以形容.
就在這時,又有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那圓環面積的計算公式是不是也可以寫成S環 = π(R2 - r2). ”
教室里又是一陣掌聲.
……
在這個課堂教學中,可以看出引而不發的“糾錯”是讓孩子們主動學習、自我建構的教學動態過程. 面對錯誤,教師要沉得住氣,能夠耐心等待學生自己去發現、等待學生產生思維沖突、等待學生建構起自己的思路. 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上的錯誤常常是我們可以善加運用引導生成的重要資源.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錯誤是我們思維中不可避免的,那么只有讓它暴露出來,才能在以后思考中得以糾正. 嘗試錯誤,其實也是一種很必要的學習手段.
三、把握課堂上的“問題性”資源, 促進生成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點能夠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 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更沒有深入的思維. 數學課堂上,學生會產生思維沖突,會有各種各樣的疑問. 其中有些疑問可能會顯得幼稚、粗拙,教師要善于挖掘出其中可貴的閃光點,幫助學生實現“問題生成”的價值. 從而,增強學生進一步探究思考的勇氣和創新思考的靈氣.
在“利率”的教學中. 當學生掌握了“利息=本金×利率×存期”這一計算公式時,考驗學生活用情況:
1. “張阿姨把10000元存入銀行,存期1年,年利率3.00 %. 到期時張阿姨可以得到利息多少元?”
孩子們利用計算公式很快得出結果:10000 × 3.00% × 1 = 300(元).
就在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問:“老師,那如果存1個月,和1年怎么區分呢?”
我還沒來得及回答,班上的同學哄堂大笑. 我一看,提問的是一個平常在班上最“默默無聞”的“祥輝”同學,平常老師的提問他都不能大聲回答. 今天冷不丁自己冒出一個問題. 難怪孩子們會起哄:“你怎么會問這樣的問題?”“誰會存一個月哦?”……
我用嚴肅的眼神制止了孩子們的哄笑. 并且很認真地說:“祥輝同學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 現在我就要求大家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并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 ”
孩子們安靜下來,開始認真思考,慢慢又有了小聲的討論聲:
“如果有一筆很大數目的錢,存1個月也有不少利息哦. ”
“如果是半年,是不是‘存期可以用0.5表示?”
“如果是8個月的存期,計算時‘存期怎么體現呢?”
……
我“順勢利導”,引出:
2. 張阿姨把10000元存入銀行,存期6個月,年利率2.80%. 到期時張阿姨可以得到利息多少元?
我特意讓祥輝到黑板前列式:
10000 × 2.80% × 0.5
繼而我又設計了如下問題:
3. 陳老師把10000元存入銀行,存期3個月,年利率2.60%. 到期時陳老師可以得到利息多少元?
孩子們開始有小小的嘀咕聲,后來就只有筆在紙上寫字的聲音.
我還是讓祥輝來匯報. 他的結果是10000 × 2.60% × 3/12.
我帶頭給祥輝送上最熱烈的掌聲.
……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困惑、困擾,也會遇到思路不順的困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常常遇到沒有預設的突發問題,這些都是“問題生成”,都是課堂可以加以利用的重要資源. 正如馬卡連柯所說:“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隨機應變的能力. 有了這種品質,教師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時此刻的情況特點,從而找到適當的方法并加以正確的應用. ”教師的職責主要是抓住“問題性”資源,尤其把關鍵性的問題作為教學資源,既打破原先的認知平衡,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勵思考、引導相關探究活動,從而使學生在參與和感受“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增知識,又長智慧,建構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