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棟 王飛



文章編號:1001-148X(2016)11-0061-08
科研工作站/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北京100033)
摘要:基于我國41家銀行2004-2012年的平衡面板數據,采用面板門檻模型實證檢驗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非線性的影響。研究發現: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表現出明顯的門檻特征,兩者呈非線性關系,但資本監管與銀行風險在不同的閾值范圍內都呈正相關關系,驗證了“監管假說”;本文估計出門檻值大于最低資本監管水平,這一發現啟示監管當局應對銀行施加適當的壓力,提出銀行達到最低資本監管標準具體的時限。
關鍵詞:資本監管;銀行風險;面板門檻
中圖分類號:F8304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6-23
作者簡介:劉文棟(1976-),男,安徽鳳陽人,牡丹江師范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世界經濟;王飛(1987-),女,山東泰安人,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在站博士后,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金融監管、救助性金融。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3&ZD018;牡丹江師范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項目編號:MNUB201412。
一、引言
關于資本監管與銀行風險關系的理論分析,主要有道德風險理論和銀行特許權價值理論,以及在特許權價值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資本緩沖理論。道德風險理論和特許權價值理論有關銀行資本和風險之間的關系是模糊的,而資本緩沖理論的創新之處在于把資本與風險之間的長期與短期關系區分開來,資本緩沖與銀行風險之間的關系在短期來看取決于資本化水平。一部分學者(Merton,1977;Sharpe,1978;Furlong和Keeley,1989)的研究發現兩者之間呈負相關關系,Jacques和Nigro(1997)認為兩者之間的負相關關系可歸因于風險度量方法的瑕疵。Shrieves和Dahl(1992)認為由于銀行可以獲取存款保險補貼,致使銀行資本與風險調整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Acharya(2009)指出假設效用函數是風險規避的,當銀行面臨更多的風險資產時,銀行的資產組合會改變。但是,另一部分學者的研究發現兩者之間呈正相關關系,這意味著銀行在提高資本水平的同時會增加銀行風險偏好。Shrieves和Dahl(1992)認為兩者之間呈正相關關系,是基于最低資本監管要求所引起的監管成本、破產成本以及風險規避型的管理。Koehn和Santomero(1980)、Kim和Santomero(1988)、Rochet(1992)、Freixas和Rocher(1997))指出,銀行會由于道德風險而調整銀行的資本風險權重,使得銀行的平均風險增加。
特許權價值理論(charter value theory或者franchise value)是由Marcus(1984)、Boot和Greebaum(1992)、Demsetz等(1996)、Hellman Murdoch和Stiglitz(2000)、Matutes和Vives(2000)提出來的,該理論研究當銀行經營失敗時,銀行所付出的成本。Calomiris和Kahn(1991)、Diamond和Rajan(2000)通過該理論延伸出銀行資本和風險兩者的關系,認為銀行不是根據所規定的最低資本來確定其所持有的資本,而是根據最優資本水平或者目標資本水平來確定資本持有量。所以,特許權價值理論關于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模糊不定的,原因有二:(1)高風險承擔行為增加了銀行違約概率,刺激銀行持有更多的資本;(2)高風險承擔行為降低了銀行特許權價值,銀行進而降低資本持有量。
基于我國41家銀行2004-2012年數據,并考慮潛在的非線性結構,本文試圖構造資本監管與銀行風險的門檻回歸模型,分析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非線性的影響,并在對Shrieves和Dahl(1992)、Jacques和Nigro(1997)的研究進行拓展的基礎上,提出當銀行改變其風險承擔行為時,資本監管壓力存在一個具體的門檻值,而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的影響之所以不穩定,可能是由于隨著資本監管標準發生了區制性(regime weitch)的變化。
三、計量結果與分析
(一)門檻效應檢驗
根據Hansen(1999)的思路需對模型的門檻效應進行檢驗(余玲錚和魏下海,2012),以資本監管的代理變量資本充足率(car)作為門檻變量,表2的門檻效果自抽樣檢驗報告了原假設下的門檻檢驗的F值和P值。從表2可見銀行單一門檻效應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而雙重門檻模型沒有通過檢驗。因此,檢驗結果顯示在回歸關系中存在一個門檻值,因而應采用單一門檻模型。表3報告了我國銀行單一門檻下的門檻估計值和置信區間,門檻估計值為1349,而其對應的置信區間較小。因此,通過門檻模型而劃分的區間是合理的。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以資本充足率car作為門檻變量可以拒絕線性關系的原假設,門檻效應顯著。因此,資本監管與銀行風險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得到驗證。
通過對γ所對應的極大似然函數圖進行細致分析,該圖采用Hansen(1999)提出的優化搜索方法搜尋并估計出門檻值,搜索出門檻γ,實際上就是單一門檻模型所對應的門限值(見圖1),其中γ95%置信區間是介于極大似然比函數圖LR與水平斷點之間的部分。
(二)單一門檻模型估計結果與分析
1.門檻變量估計結果與分析
表4顯示了單一門檻估計模型的系數估計值、同方差設定下的t值(tOLS)以及異方差設定下的t值(tWHITE),結果顯示以資本充足率car為門檻變量,按照估計出的門檻值將資本監管分為低區制carL(car≤1349)和高區制carH(car≥1349)兩個區制,資本充足率在兩個區制內對銀行風險的影響的系數為分別為-334774和-115128,這說明不管監管水平處于低區制還是高區制,資本監管car和銀行風險Z值之間均為負向關系,即資本監管同銀行風險是正相關關系。這意味著不管銀行資本不充足還是資本充足性較高,資本監管的加強均增加了銀行風險。但是,在監管處于不同區制內時,兩者之間的影響系數顯著不同,說明資本監管與銀行風險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存在鮮明的門檻特征。當銀行資本較為不充足時,提高資本監管標準會刺激銀行采取更大風險承擔行為,而隨著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提高,資本監管壓力對銀行風險刺激作用越來越小。這意味著當銀行面臨較大的監管壓力時,資本監管對銀行的風險承擔行為的刺激作用較強;跨過一定的門檻值,銀行面臨的監管壓力較小,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刺激作用減弱,這與監管假說的觀點一致。資本監管與銀行風險之間的非線性關系說明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的影響,不僅由于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水平的差異而強度不同,而且還隨著資本充足水平的動態變化而變化(王勝邦,2007)。
估計結果顯示估計出的門檻值大于最低資本監管水平,而且銀行在低區制區間增加風險的幅度更大,即低區制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的正向刺激作用比高區制更大。這說明即使銀行意識到其資本水平接近監管干預水平,但對即將到來的監管壓力也沒有充分反應,主要由于以下幾點:(1)現有最低資本監管干預對銀行成本影響不大,對資本不充足的銀行不足以產生應有的影響,既有的監管干預措施不能阻止銀行實施更大的風險行為;(2)監管機構的監管措施在限制銀行更大風險行為時機把握較晚或者對資本不充足銀行的監管干預調節時機太晚了;(3)由于低區制區間的銀行所面臨的資本監管壓力更大,相較高區制間銀行采取更大的風險行為。由于以上幾點,使得現有風險資本監管措施沒有充分地發揮作用。該結果的政策含義在于資本監管可以提出銀行達到最低資本監管標準具體的時間期限,或者監管成本足夠高,而對銀行進行監管干預。
根據以上分析得到以下結論:在樣本期間內,資本監管水平與銀行風險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存在鮮明的門檻特征;在資本監管門檻值所劃分的不同區制內,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的影響不同;我國風險資本監管的成本較低,對資本不充足的銀行影響不大,且對其干預時機較晚。
2.控制變量估計結果分析
(1)微觀銀行特征對銀行風險的影響。銀行規模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效果不顯著;流動性ladsh與Z值呈正相關關系,即銀行的流動性與銀行風險呈負相關關系,這與Mussa(2010)的研究結果一致,銀行流動性越高,銀行風險越小,這是因為銀行業的流動性短缺時信貸危機的特點之一(De Necolo等,2010);nlta與Z值呈正向關系,即貸款比率與銀行風險呈負向關系;roa與Z值呈負向關系,即資產收益率對有銀行風險具有正向作用,若銀行資產回報率較高,則說明銀行發展形勢較好,刺激銀行更多的風險投資行為,過快的收入增長提高了銀行風險。
(2)宏觀經濟環境對銀行信貸的影響。CR4與Z值呈負相關關系,即行業集中率與銀行風險具有正相關關系,銀行業市場競爭越充分,銀行風險承擔越低,而行業越集中,銀行越趨向于風險投資行為。因此,我國應鼓勵銀行業加強競爭,降低銀行業的風險。GDPG同Z值呈正相關關系,即GDP增長率同銀行風險呈負相關關系,這說明銀行風險會受到GDP沖擊的影響,當GDP增長率較高的時候即經濟環境較好,此時銀行風險較小,反之亦然,這表明銀行的風險行為特征具有順周期性。fr與Z值呈正相關關系,即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與銀行風險呈負相關關系。這是由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表示貨幣政策的松緊狀態,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較低的時候表示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刺激銀行風險行為,而偏緊的貨幣政策對銀行風險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穩健性分析
本文采取資本監管的另一代理變量杠桿率lr,針對單一門檻回歸模型進行穩健性分析,杠桿率越小說明資本越不充足;反之,杠桿率越大說明資本充足性越高。
1.杠桿率的門檻效應檢驗
該部分同樣采用Hansen(1999)的面板門檻模型,檢驗過程同第三部分類似,不再贅述。表5門檻效果自抽樣檢驗報告了杠桿率lr和銀行風險Z值假設下的門檻檢驗的F值和P值,從中可見銀行單一門檻效應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雙重門檻模型沒有通過檢驗,因此,檢驗結果顯示在回歸關系中存在一個門檻值,該部分應采用單一門檻模型。表6報告了我國銀行在杠桿率lr單一門檻下的門檻估計值和置信區間,門檻估計值為643,而其對應的置信區間較小,通過門檻模型而劃分的區間是合理的。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以杠桿率lr作為門檻變量可以拒絕線性關系的原假設,門檻效應顯著。所以,杠桿率與銀行風險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得到驗證。圖2表示以杠桿率lr為門檻的單一門檻圖。
2.以杠桿率為門檻的單一門檻模型估計結果
表7顯示了以杠桿率lr為門檻的估計結果,lr與Z值呈負相關關系,按照估計出的門檻值將資本監管分為低區制lrL(car≤1349)和高區制lrH(car≥1349)兩個區制,不管監管水平處于低區制還是高區制,資本監管lr和銀行風險Z值之間均為負向關系,即資本監管同銀行風險是正相關關系。這與第三部分的結果相一致,意味著不管銀行資本持有量多少,加強資本監管均增加了銀行風險,但在監管處于不同區制內時,兩者之間的影響系數顯著不同,這說明資本監管與銀行風險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存在鮮明的門檻特征。當銀行資本較為不充足時,資本監管加強對銀行風險的影響較大,而隨著資本充足率的提高,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的正向作用越來越小,這意味著當銀行監管跨過門檻值時,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的約束作用減弱,這與監管假說的觀點一致。資本監管與銀行風險的門檻關系還驗證了兩者間的非線性關系,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會隨著銀行資本充足水平的差異而強度不同,還會隨著資本充足水平的動態變化而變化。
四、研究結論及建議
基于我國41家銀行2004-2012年的平衡面板數據,本文采用面板門檻模型實證檢驗了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非線性的影響,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資本監管是影響銀行風險的一個重要變量,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表現出明顯的門檻特征,兩者呈非線性關系;在不同的資本監管區制下,資本監管與銀行風險均呈正相關;在同樣的資本監管標準下,資本監管對不同資本充足性銀行的風險影響程度不同,當銀行資本較為不充足時,提高資本監管標準刺激銀行采取更大風險承擔行為,隨著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提高,資本監管壓力對銀行風險刺激作用越來越小。這意味著當銀行面臨較大的監管壓力時,資本監管對銀行的風險承擔行為的刺激作用較強,而跨過一定的門檻值,銀行面臨的監管壓力較小,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刺激作用減弱;資本監管對銀行風險的影響隨著銀行資本充足水平的差異而強度不同,且隨著資本充足水平的動態變化而變化。
第二,文中估計出的門檻值大于最低資本監管水平,說明銀行即使意識到了其資本水平接近監管門檻,但也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以應對即將到來的監管壓力。因此,可推斷出目前的風險資本監管的成本較低,對資本不充足的銀行不足以產生應有的影響,且對資本不充足的銀行監管干預的時機把握較晚。這說明當資本監管標準給銀行施加適當的壓力以使得其達到資本監管的標準,或者當銀行不滿足資本監管標準時,監管干預措施加大了銀行的監管成本,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此時風險資本監管措施將更加有效;資本監管當局可以提出銀行達到最低資本監管標準具體的時間期限或者監管成本足夠高,而對銀行進行監管干預。
注釋:
①41家銀行既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4家國有商業銀行,還有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原深圳發展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上市的股份制銀行以及上海銀行、東莞商業銀行、漢口銀行、順德農商銀行等一些城市商業、農村商業銀行。
參考文獻:
[1]連平, 孫兆斌, 徐光林. 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新金融, 2009(8): 4-9.
[2]劉敏, 曹衷陽. 居民收入對消費影響的門檻效應研究——基于居民收入差距視角[J].軟科學, 2012, 25(11): 30-35.
[3]劉曉欣, 王飛. 中國微觀銀行特征的貨幣政策風險承擔渠道檢驗——基于我國銀行業的實證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 2013(9):75-88.
[4]王飛, 李雅楠, 劉文棟. 杠桿率順周期性及其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基于我國161家銀行的實證分析[J].上海金融, 2013(10):33-40.
[5]王飛. 商業銀行風險承擔、宏觀審慎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性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 2014.
[6]王勝邦. 資本約束對信貸擴張及經濟增長的影響: 分析框架和典型案例[J].產業經濟研究, 2007(4): 44-52.
[7]余玲錚, 魏下海. 金融發展加劇了中國收入不平等嗎?——基于門檻回歸模型的證據[J].財經研究, 2012(3): 105-114.
[8]Berger A N, Klapper L F, Turk-Ariss R. Bank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stabil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9, 35(2): 99-118.
[9]Boot W A, Greenbaum S I. Bank regulation, reputation and rents: Theory and policy implications[M].1992.
[10]Calem P, Rob R. The impact of capital-based regulation on bank risk-tak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1999, 8(4): 317-352.
[11] Calomiris C W, Kahn C M. The role of demandable debt in structuring optimal banking arrangement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1: 497-513.
[12]Delis M D, Kouretas G P. Interest rates and bank risk-taking[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1, 35(4): 840-855.
[13]Demirgü-Kunt A, Huizinga H. Bank activity and funding strategies: The impact on risk and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 98(3): 626-650.
[14]Demsetz R, Saidenberg M, Strahan P. Banks with something to lose: The disciplinary role of franchise value[J].Economic Policy Review, 1996, 2(2).
[15]Diamond D W, Rajan R G. A theory of bank capital[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0, 55(6): 2431-2465.
[16]Freixas X, Rochet J C. Microeconomics of banking[J].1997.
[17]Furlong F T, Keeley M C. Capital regulation and bank risk-taking: A note[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89, 13(6): 883-891.
[18]Haldane A G. Rethinking the financial network[M].Springer Fachmedien Wiesbaden, 2013.
[19]Hansen B 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 93(2): 345-368.
[20]Hellmann T F, Murdock K C, Stiglitz J E. Liberalization, moral hazard in banking,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 Are capital requirements enoug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147-165.
[21]Houston J F, Lin C, Lin P, et al. Creditor rights,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bank risk tak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 96(3): 485-512.
[22]Jacques K, Nigro P. Risk-based capital, portfolio risk, and bank capital: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pproach[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1997, 49(6): 533-547.
[23]Kim D, Santomero A M. Risk in banking and capital regula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8, 43(5): 1219-1233.
[24]Koehn M, Santomero A M. Regulation of bank capital and portfolio risk[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80, 35(5): 1235-1244.
[25]Maddaloni A, Peydró J L. Bank risk-taking, securitization, supervision, and low interest rates: Evidence from the Euro-area and the US lending standard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1, 24(6): 2121-2165.
[26]Marcus A J. Deregulation and bank financial policy[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84, 8(4): 557-565.
[27]Matutes C, Vives X. Imperfect competition, risk taking, and regulation in banking[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0, 44(1): 1-34.
[28]Merton R C. An analytic derivation of the cost of deposit insurance and loan guarantees an application of modern option pricing theory[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77, 1(1): 3-11.
[29]Sharpe W F. Bank capital adequacy, deposit insurance and security values[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78, 13(4): 701-718.
[30]Shrieves R E, Dahl 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d capital in commercial bank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2, 16(2): 439-457.
The Nonlinear Effect of Capital Regulation on Bank Risk
——Based on the Panel Threshold Model Test
LIU Wen-dong1,WANG Fei2
(1.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danjiang 157011, China;2.Post-Doctoral Research Center, China Huarong
Asset Management Co., Ltd/ The School of Financ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100033 Beijing,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lance panel data of 41 banks in China during 2004-2012, this paper uses panel threshold model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nonlinear effect of capital regulation on bank risk.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regulatory capital has a clear threshold characteristic on bank risk and they show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ut in the threshold range of different regulatory capitals, bank risk is correlated with regulatory capital positively, verifying the hypothesis of “supervision”; the estimated threshold value is greater than the minimum regulatory capital levels, which has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should apply appropriate pressure to allow banks to meet regulatory capital standards and put forward specific period of time for banks.
Key words:capital regulation; bank risk; panel threshold
(責任編輯:關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