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編號:1001-148X(2016)11-0177-09
摘要: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社區中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對當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本文運用社會網絡分析中的隸屬網絡分析方法,在確定云南元陽哈尼梯田兩個旅游村落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和參與事件的基礎上,采用專家調查法、訪談法、媒體報道和文獻資料等方式收集網絡數據,建立隸屬參與關系網絡,通過緊密度、互惠性、核心邊緣、傳遞性、中間人分析,提出相應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農業文化遺產地;利益相關者-事件;隸屬參與網絡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6-30
作者簡介: 時少華 (1978-),男,山東日照人,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4YJCZH129;國家旅游局科研項目,項目編號:16TAAG014;國家旅游局旅游業青年專家培養計劃項目,項目編號:TYETP201507;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面上項目,項目編號:KM201611417003。
一、引言
元陽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境內,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觀遺產保護核心區,也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區之一。哈尼梯田以其壯麗多變的景觀、獨特的生態文化系統等吸引了眾多旅游者,進一步帶動了地方的經濟發展,而旅游社區中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參與程度及參與結構,也成為當地社區能夠實現增收及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要影響因素。
自1985年墨菲將社區參與概念引入旅游中以來,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并在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內涵、模式、影響因素、效果評價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1-8]展開了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經過多年旅游規劃實踐,Jamal等[9]認為社區旅游規劃與合作過程中無論目標界定還是執行階段,都需要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合作,這一思想在日后實踐中被不斷證實[10-12]。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參與合作過程涉及不同層次、各類部門和不同領域,是一個復雜系統問題,但傳統利益相關者分析僅能研究幾個核心利益相關者(如政府、社區、旅游者、企業)在個別事件(如利益分配、開發規劃、培訓、經營管理等)中參與程度,無法將這些分析擴展到復雜系統層面的網絡分析中,造成各利益相關者對于不同旅游事件的參與情況無法形成系統化,網絡化、復雜性的呈現與表達。而運用社會網絡分析(SNA,Social Network Analysis)方法從復雜網絡分析入手,運用行動者-事件隸屬關系網絡,通過使用網絡化的技術與各種層次的網絡指標表達可解決這一問題。社會網絡分析中的隸屬網絡分析方法是指行動者集合與其所隸屬的事件集合所構成的網絡,即行動者群體和其所參與事件之間的關系。隸屬關系網絡與行動者本身所構成的網絡一樣,都側重于位置角色結構研究,具體分析方法包括網絡凝聚性、互惠性、核心邊緣、傳遞性、中間人分析等。目前,運用隸屬關系網絡分析方法研究遺產地社區利益相關者參與事件的相關成果還很少見,多數研究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關注目的地旅游利益相關者的合作[13-16],旅游目的地創新與知識轉移[17-19]、利益協調等方面[20-22],這些研究從內容上看還缺少對文化遺產地利益相關者參與議題的分析,從方法上也沒將隸屬網絡分析方法應用于社區參與研究中。本文擬從旅游社區利益相關者-事件的隸屬參與關系網絡出發,通過量化指標分析,總結隸屬參與網絡中的問題,并提出相關治理建議。
二、 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社區及利益相關者
(一)典型旅游社區——箐口村與勐品村
箐口村屬元陽縣新街鎮土鍋寨村委會,是省級旅游特色村,距離新街鎮6千米,有203戶,共943人,692個勞動力,外出務工360人。全村耕地面積85776畝,人均耕地面積098畝。箐口村在上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森林-梯田-村莊-水系”四素同構的良性循環農業生態系統,蘊含著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是哈尼族傳統人居環境和農耕文化的典范,是人類梯田文化的杰作和世界農耕史上的奇跡,同時也帶動了箐口村哈尼梯田旅游的開發。該村靠近壩達梯田景區,與大魚塘、定福莊等旅游民俗村毗鄰,箐口村哈尼文化豐富,哈尼文化陳列館集中展示了哈尼族服飾、歌舞等文化元素,目前該村已有農家樂、農家客棧10家左右,參與旅游服務的共計200多人,從事旅游接待人數占全村人口數的21%。
勐品村屬元陽縣攀枝花鄉勐品村委會,距離攀枝花鄉4千米,有耕地1 196畝,人均耕地082畝。該村是彝族和哈尼族雜居的村寨,303戶,1 444人,勞動力1 27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 018人。勐品村彝族文化特色明顯,婦女擅長各種刺繡,圖案精美,同時該村還被攀枝花鄉列為彝族樂作舞之村。隨著2013年哈尼梯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和民俗活動的不斷豐富,游客絡繹不絕,目前該村已有農家樂、農家客棧20多家,參與鄉村旅游服務的農戶200余戶共計400多人,從事旅游接待戶數占全村的67%,以梯田觀光旅游為主的旅游接待業已成為勐品村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
(二)農業文化遺產地社區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及參與事件
利益相關者研究最早起源于管理學,指任何能影響組織目標實現或被該目標影響的群體或個人。結合云南元陽箐口村和勐品村的實際情況,在綜合考慮9位相關專家建議的基礎上,確定了箐口村和勐品村 17個利益相關者(表1),并確定了兩村17個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的事件(表2)。
三、研究方法
(一)隸屬參與網絡關系數據的收集
本文主要采用整體關系網絡的數據收集方法,具體包括專家調查法、訪談法、媒體報道和文獻。根據是否主持過箐口村或勐品村調查(是=2,否=0)、是否參與過箐口村或勐品村調查(是=1,否=0)、對當地社區旅游發展中利益相關者的熟悉狀況(很了解=4,比較了解=3,一般=2,不太了解=0)、是否在遺產保護和旅游規劃開發過程中向政府部門提出過建議(多次提出=2,提出過一兩次=1,沒有提出=0)、對箐口村或勐品村是否進行過田野調查(經常進行=3,偶爾進行=15,沒有進行=0)這5條標準選擇了9位相關研究專家,并依據上述5條標準符合程度對每位專家進行賦權,確定每位專家的權重,同時要求每位專家對17個利益相關者對參與14個事件的程度進行評價(打分取值分別為0、1、2,其中,0表示利益相關者沒有參與相關事件,1表示利益相關者參與相關事件的程度一般,2表示利益相關者參與相關事件的程度高),并將9個專家的評價分數進行加權平均。為進一步修正9位專家評價數據的準確性,還對箐口村和勐品村利益相關者代表(包括旅游社區接待者、普通村民、村委會干部、世博元陽旅游公司、縣旅游局、州縣哈尼梯田管理局、研究機構、旅游者)參與事件情況進行了訪談,同時還搜集了相關媒體報道與文獻資料[23-29]。將上述方法獲取的關系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與歸納,得出箐口村和勐品村事件參與關系隸屬網絡數據矩陣(表3和表4)。
(二)隸屬參與網絡分析方法
運用社會網絡專業分析軟件UCINET6,可實現對隸屬參與網絡緊密度、互惠性、核心邊緣、傳遞性、中間人的分析。
1.網絡凝聚性分析。凝聚性指社會網絡擁有許多連帶,且結構穩固的網絡關系表現。在隸屬網絡中,凝聚性分析包括如下5個指標,即密度(Density),指網絡中所有連帶關系數量/(網絡中行數×網絡中的列數),該指標值介于0-1之間,指標值越接近1表明網絡連接性越高;平均距離(Avg Dist),指在隸屬網絡中平均測地路徑的長度,該指標值越小表明網絡任意兩點之間的距離越近,凝聚性越高;直徑(Diameter)指在隸屬網絡中最長的測地距離,該指標值越大表明網絡凝聚性越低;傳遞性(Transitivity)指在隸屬網絡中4條邊四倍值/ 3條邊或更多條邊的數量,該指標值介于0-1之間,指標值越接近1表明網絡傳遞性越高,傳遞性高則有利于利益、信息、機會、合作資源的獲取與使用;分裂性(Fragmentation)是表明隸屬網絡是否為連通的,該值大于1,表明網絡是未連通的,該值等于0,表明網絡是連通的。
2.網絡中心性分析。側重于網絡內部的支配性權力分析,重點考察網絡內部的權力集中程度,控制別人的程度,以及被別人控制的程度。主要衡量指標分為度數中心度指標,中間中心度指標和接近中心度指標。
度數中心度是行動者關系的數量總和。在隸屬網絡中,一個點的度數中心度是該點所隸屬的事件數,其標準化值為一個點所隸屬的事件數/事件總數;一個事件的度數中心度是該事件所擁有的行動者數,其標準化值為一個事件的參與者人數/參與者總數。
中間中心度是衡量一個節點對控制別人的程度的指標。在隸屬網絡中,由于每對行動者之間的聯絡都要通過行動者參與各種事件來完成,因此事件總處于行動者之間的捷徑中,其計算公式:1/2∑mk,ml,∈nj1/xmkl,其中,mk,ml為一對事件,nj為事件關聯的行動者,1/xmkl為對于一對事件(mk,ml)來說,行動者nj中間中心度增加的單位。另外,各對事件之間的聯絡都要通過行動者來完成,因此行動者總是處于事件之間的捷徑中,計算公式為1/2∑ni,nj,∈mk1/xNkij,其中,ni,nj為一對行動者,mk為行動者關聯的事件,1/xNkij為對于一對行動者(ni,nj)來說,事件mk中間中心度增加的單位。
接近中心度是衡量一個節點在多大程度上不被別人控制的指標。對于隸屬關系網絡,一個行動者的接近中心度是該行動者所隸屬的事件到其他行動者和事件的距離的一個函數,即[1+∑g+hj=1min∑[DD(X]k[DD)]d(k,j)/(g+h-1)]-1,其中g是點數,h是事件數,事件k與行動者i鄰接。同理,一個事件的接近中心度是該事件所含的行動者到其他行動者和事件的最短距離的一個函數,即[1+∑g+hi=1min∑[DD(X]j[DD)]d(i,j)/(g+h-1)]-1,其中g是點數,h是事件數,行動者i與事件k鄰接。
3.網絡核心邊緣分析。它是分析網絡中處于利益核心地位與處于利益邊緣地位的結構分析,處于核心位置是控制集團,而處于邊緣位置的往往是被控制集團,核心邊緣分析側重于網絡中支配性權力分析,重點考察核心對邊緣集團之間的控制性程度。在隸屬網絡中,把行動者(行)和事件(列)分為兩類,在塊模型主對角線上的塊是核心,是密度高的部分,主對角線另一部分就是邊緣,是密度低的部分。
4.網絡中利益集團的事件參與性分析。該分析將利益相關者劃分為四個利益集團,即政府機構(B,C,D,E),當地企業(F,G),當地社區(I,H,L,M,J,K)和壓力集團(A,N,O,P,Q),分析四個利益集團事件參與程度分析和經紀人分析。(1)事件參與程度分析,衡量指標為平均密度指標,對于多值有向網絡來說,該值越大,表明網絡參與程度越高。公式為S/g(g-1),其中:S=網絡中所有關系之和,g=網絡中節點數。(2)事件參與中的經紀人分析,經紀人在網絡中占據重要位置,并利用其優勢位置可以控制其它行動者并獲取利益資源,經紀人可以分為五類:分別是協調人(Coordinator)、顧問(Consultant)、代理人(Representative)、守門人(Gatekeeper)和聯絡人(Liaison)。協調人指集團內關系的調解人,顧問是對集團內關系進行調節的局外人,代理人是與集團外聯絡的中間人,守門人是接受集團外聯系的中間人,聯絡人是聯絡網絡中另外兩個集團的中間人。這五類經紀人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利益集團內部關系的中間人,具體角色為協調人和顧問;另一類為利益集團之間關系的中間人,具體角色為代理人、守門人和聯絡人。
四、 數據分析及結論
(一)隸屬參與網絡凝聚性分析
從表5中五個指標對比看,整體上勐品村的隸屬參與網絡的凝聚性比箐口村要略高些,主要表現在密度、平均距離和傳遞性三個指標對比上。從各指標情況看,兩個村落密度值大體為中等密度,網絡中各點之間是連通的,任意兩點之間的平均距離較近,最大距離值為4(直徑),且為傳遞性較高。
(二)隸屬參與網絡中心性分析
從表6可知,對于二村來說,程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三個指標均較高(相對于各自指標的均值)的利益相關者為州(縣)旅游管理部門(D)、世博元陽旅游開發公司(F)、村管理委員會/村小組干部(H)、旅游從業居民(K)。此外,對于勐品村來說,州(縣)政府(B)、州(縣)哈尼梯田管理局(C)兩個利益相關者的三個指標值也比較高,表明上述利益相關者在兩個隸屬網絡中處于核心位置,擁有較高控制權力,且不容被人控制,而其余利益相關者則處于參與網絡邊緣位置,容易被別人支配與控制。
從表7可知,對于二村來說,程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三個指標均較高(相對于各自指標的均值)的事件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e1)、村農業與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e4)、梯田的保護(e5),此外,箐口村的梯田景區的經營與管理事件(e6),及勐品村的村節慶及宗教節活動事件(e11)指標值也比較高,表明上述事件在兩個隸屬網絡中處于核心位置,利益相關者參與事件程度高,其余指標則處于邊緣位置。
(三)隸屬參與網絡核心邊緣分析
運用塊模型鄰接矩陣計算可知,箐口村核心邊緣分區的擬合值為0815,勐品村核心邊緣分區的擬合值為0798,二村數據擬合值均比較高。從表8可知,箐口村核心部分是由e1,e5,e6,e4四個參與事件和C,B,O,D,K,F,H,J八個利益相關者構成,密度為11,其余數據則為邊緣部分;勐品村核心部分是由e1,e5,e4,e11四個參與事件和E,B,C,D,O,F,K,H,J,N十個利益相關者構成,密度為1189,其余數據則為邊緣部分。從二村核心邊緣矩陣對比看,二村核心邊緣利益相關者-事件構成大體相似,從利益相關者集團角度看,二村利益相關者集團1和集團2參與較多的事件是e1,e5,e4,而參與較少的事件則是e2,e3,e7,e8,e9,e10,e12,e13,e14,二村中事件集團1和集團2參與較多的利益相關者是C,B,O,D,K,F,H,J,參與較少的利益相關者是A,I,L,M,G,P,Q。
(四)隸屬參與網絡中利益集團的事件參與性分析
1.事件參與程度分析。從利益集團內部看(表9),兩個旅游村政府機構的事件參與程度(平均密度值)最高(分別為5667和95),尤其是州(縣)旅游管理部門(D), 州(縣)哈尼梯田管理局(C), 州(縣)政府(B)參與程度較高,而鎮政府及相關部門(E)則參與程度較低(參與值為4,低于密度均值)。對于箐口村來說,壓力集團事件參與程度最低(16),其中NGO組織及行業協會(N),媒體(P)參與程度較低,而勐品村當地企業事件參與程度最低,尤其是旅行社(G)參與程度較低。從利益集團之間看,箐口村中的政府機構與企業之間通過共同事件的參與程度較高(4875),當地企業與壓力集團通過共同事件的參與程度較低(17)。而對于勐品村,政府機構與當地社區之間通過共同事件的參與程度較高(5458),當地企業與壓力集團之間通過共同事件的參與程度較低(2)。
2.事件參與中的經紀人分析。從表10可知,二村中四個利益集團中缺少協調人和顧問角色,表明利益集團內部在事件參與中兩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直接通過事件聯系在一起,協調人和顧問這樣的第三方經紀人角色沒有產生。
而在利益集團之間,箐口村中新街鎮政府及相關部門(E)承擔了4次聯絡人角色,即當地企業同當地社區,壓力集團之間共承擔4次,另外,旅游者(Q)也分別承擔了守門人、代理人和聯絡人角色各2次,即承擔當地企業和社區之間的聯絡人角色2次,承擔當地企業與壓力集團之間的守門人2次,承擔當地企業與壓力集團之間的代理人2次。勐品村中旅游從業居民(K)承擔了2次聯絡人角色,即當地企業和壓力集團之間共承擔2次,旅游者(Q)也分別承擔了守門人、代理人和聯絡人角色各1次,即承擔當地企業和社區之間的聯絡人角色2次,承擔當地企業與壓力集團之間的守門人和代理人各1次。
總的來看,利益集團事件參與中內部和外部中各利益相關者承擔各類經紀人角色較少,且全部都集中于利益集團之間,而集團內部由于事件的聯系而沒有產生協調人和顧問角色。
五、治理對策
1.從隸屬參與網絡凝聚性分析看,需要提升兩村網絡中利益相關者的參與事件的關系強度與數量。由于兩村的傳遞性較高,連通性較好,要充分利用兩村隸屬網絡這一特征,促進利益相關者之間分享旅游與遺產保護信息、投資機會、技術與知識等方面的資源。同時,在兩村建立起長期的遺產旅游項目合作模式,通過項目合作帶動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
2.從隸屬參與網絡中心性分析看,(1)要提升二村鄉政府及相關部門(E)的中心性,重點加強E與旅游管理部門(D)的聯系。此外,箐口村還需要提升州(縣)政府(B)和州(縣)哈尼梯田管理局(C)與其它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聯系強度,重點培育兩個利益相關者的中間人角色。(2)二村中利益相關者旅行社(G)要加強與世博元陽旅游開發公司(F)、旅游管理部門(D)、旅游從業居民(K)的合作,加強旅游社的影響力和中介作用。(3)增強普通居民(L)、其他相關社區(M)、溝長(I)、文化藝術傳承者(J)四個社區利益相關者在社區事件參與和分配中的重要性,政府部門和旅游企業要向普通村落和文化傳承者提供好的利益信息途徑,充分利用哈尼族的生態文化、宗教祭祀與節日文化、農業歌舞文化資源開發文化旅游產品,創造就業與投資機會。(4)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A)、NGO組織及行業協會(N)、專家及研究機構(O)、媒體(P)、旅游者(Q)五個利益相關者在二村中參與的事件不多,導致其處于邊緣位置,因此可讓5個利益相關者參與更多的事件,尤其是除e1,e4,e5外其余事件參與程度,進而提升其影響力與控制力。
3.從隸屬參與網絡核心邊緣分析看,要提升利益相關者-事件邊緣部分的關聯,即要促進核心集團與邊緣集團之間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事件參與,一要建立并加強隸屬網絡中邊緣集團的網絡凝聚力,重點構建A,I,L,M,G,P,Q七個利益相關者同e2,e3,e7,e8,e9,e10,e12,e13,e14九個事件之間的連接與連帶強度,增強事件參與程度;二是進一步加強A,I,L,M,G,P,Q七個利益相關者與e1,e4,e5三個事件之間,以及C,B,O,D,K,F,H,J八個利益相關者同e2,e3,e7,e8,e9,e10,e12,e13,e14九個事件之間的參與連帶強度。依據筆者觀察,邊緣集團利益相關者事件參與不足,原因在于社區內部利益分配不公平,權力制度性制約,參與意識不足等方面的影響,而提升利益相關者參與積極性的策略也在于改變上述影響因素對利益相關者參與事件的影響,增強社區內部信任和合作,形成利益與價值認同,增進社區參與意識。
4.從隸屬參與網絡中利益集團的事件參與程度分析看,(1)從集團內部看,箐口村壓力集團事件參與程度低的原因在于NGO組織及行業協會(N),媒體(P)事件參與程度較低,因此擴大箐口村NGO及協會組織的構成,除針對梯田保護與村落文化保護組織外,還需要增加箐口村旅游文化,旅游經營,以及旅游監督等第三方組織。同時,有意識引導與擴展媒體關注焦點,除梯田保護外,還可將箐口村旅游決策、村務監督向媒體公開,并擴大旅游文化與經營成果的媒體宣傳,這樣既可以有效監督與宣傳村落梯田保護與旅游發展,又可以吸引媒體的參與。另外在勐品村,旅行社(G)參與程度較低,主要表現旅游社在當地僅僅為中介代理,參與旅游商品交易,而旅游社作為生產性的代理機構,還需要對社區旅游線路的設計,旅游交通的提供,住宿的安排,村落民俗與生態文化、節慶和歌舞等旅游資源進行參與和整合;(2)從集團之間看,二村中政府機構與當地企業和當地社區的事件共同參與程度較高,而當地企業和壓力集團之間的事件共同參與度則較低,主要因為壓力集團中在村旅游相關事務的決策(e3),景區門票及其他旅游收入的分配(e7),飯店與旅店的經營(e9),旅游交通的提供(e12)事件中沒有參與,因此建立壓力集團中各利益相關者與e3,e7,e9,e12事件之間的聯系,可使當地企業和壓力集團之間參與度提升,促進當地企業和壓力集團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5.從事件參與中的經紀人分析看,對二村而言,當地企業、社區和壓力集團之間均存在聯絡人,代理人和守門人角色,但卻缺少當地政府機構與其它利益集團之間的聯絡人,代理人和守門人角色,因此要培育當地政府機構與其它利益集團之間的聯絡人,代理人和守門人角色。對于箐口村來說,要讓州(縣)政府(B),州(縣)哈尼梯田管理局(C), 旅游管理部門(D)充當代理人或守門人角色,讓其它利益集團利益相關者(除旅游者Q外)充當聯絡人角色;而對勐品村而言,要培育當地政府機構中每個利益相關者充當代理人或守門人角色,讓其它利益集團利益相關者(除旅游從業居民 K和旅游者Q外)充當聯絡人角色。
上述通過隸屬網絡分析方法分析了云南紅河哈尼梯田遺產地箐口村和勐品村參與旅游發展中的四個網絡特征,并提出治理對策。而隸屬參與網絡的復雜性特征,也反映出了利益相關者參與事件影響因素的復雜性,后續研究將更多地關注隸屬參與網絡的影響因素(如制度性改進、參與意識,網絡演化等),及參與網絡對利益相關者參與事件的影響以及量化分析等問題。同時,不同網絡(現實網絡,隨機網絡,小世界網絡等)對利益相關者事件參與的效應評價問題也值得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孫九霞.旅游人類學的社區旅游與社區參與[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9:37.
[2]潘秋玲,李九全. 社區參與和旅游社區一體化研究[J].人文地理,2002(4):38-41.
[3]Tosun C. 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m Management, 2000,21(6):613- 633.
[4]Okazaki Etsuko. Community-Based Tourism Model: Its Conception and Use[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8, 16(5): 511-529.
[5]時少華.社區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問題及體制性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發展,2011, 46(5):57-61.
[6]時少華.社會資本、旅游參與意識對居民參與旅游的影響效應分析——以北京什剎海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5,34(6):101-106.
[7]候國林,黃震方.旅游地社區參與度熵權層次分析評價模型與應用[J].地理研究,2010,29(10):1802-1813.
[8]Timothy D J. Participatory planning: a view of tourism in Indonesia[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2):371-391.
[9]Jamal T B, Getz D. 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1):186-204.
[10]Reed M G. Power relations and community-based tourism plann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3):566-591.
[11]Bramwell B, Sharman A. Collaboration in local tourism policymak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2):392-415.
[12]Aas C, Ladkin A,Fletcher J. 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and heritage manage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1):28-48.
[13]Timur S, Getz D. A network perspective on managing stakeholders for sustainable urban tour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8,20(4) : 445-461.
[14]Cooper C, Scott N, Baggio R. Network Position and Perceptions of Destination Stakeholder Importance[J].Anatoli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 Hospitality Research,2009,20(1):33-45.
[15]Baggio R, Scott N, Cooper C. Improving tourism destination governance: a complexity science approach[J]. Tourism Review,2010,65(4):51-60.
[16]Beritelli P, Laesser C. Power dimensions and influence reputation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network of actors and stakeholders[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6):1299-1309.
[17]Baggio R, Scott N, Cooper C. Network science: A Review Focused o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37(3):802-827.
[18]Rodrigues. Tourism and Innovation in Rural Areas: the case study of the european network of village tourism[J].Turismo em Análise,2009,20(1):35-47.
[19]Baggio R, Cooper C. Knowledge transfer in a tourism destination: the effects of a network structure[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10,30(10):1757-1771.
[20]時少華,孫業紅. 社會網絡分析視角下世界文化遺產地旅游發展中的利益協調研究——以云南元陽哈尼梯田為例[J].旅游學刊,2016(3):52-64.
[21]王素潔,李想. 基于社會網絡視角的可持續鄉村旅游決策探究——以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村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11(3):59-90.
[22]王素潔.旅游目的地利益相關者管理戰略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59-64.
[23]整合資源 提升品質 打響品牌[N/OL].[2015-11-13].紅河日報,http://www.cnepaper.com.
[24]云南紅河州助力旅游發展提供技術支撐[EB/OL].中國質量新聞網,http://www.cqn.com.
[25]景域集團與云南世博集團520甜蜜牽手,共同深耕哈尼梯田及轎子山景區[EB/OL].[2016-05-21].飛象網,http://www.cctime.com.
[26]紅河縣打造“撒瑪垻”梯田環線旅游脫貧[EB/OL].[2016-01-26].新華網云南頻道,http://www.yn.xinhuanet.com.
[27]李春燕,王華.元陽縣哈尼族居民參與旅游業分析及其可持續發展對策——以元陽箐口村居民為例[J].新西部,2010(5):24-25.
[28]陳偉,成竹.云南元陽哈尼梯田世界遺產地旅游發展研究——基于越南沙巴旅游發展模式的對比分析[J].旅游研究,2015(1):22-27.
[29]徐浩,黃敏.梯田旅游對促進元陽哈尼地區農民增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