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鋒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的導入能引發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目前,由于中考不考生物,學生對生物課普遍不重視。針對此現象,如何使學生愛上生物課,是每位生物教師不得不認真思索的問題。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生物教學質量,如何導入新課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根據低年級學生愛問愛動,好奇心、求知欲強的性情,每一節課如何開頭才能把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思維調到最佳狀態,那就需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設計導入新課的導言,通過導言把學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住。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導入新課的幾點體會。
一、復習舊知識導入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新內容之前,注意聯系學生頭腦中與當前學習有關的知識經驗,并以此為基礎導入新課,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舊知識,又為學習新知識鋪設了道路,有利于知識的轉移。如在講“血液和血型”一節時,通過復習循環系統,我們已經知道人體能依靠消化系統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而什么能運輸物質呢?進而導入新課,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人體的血液。
二、觀察導入
生物課堂上教師利用實物、標本、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導入新課,可以使學生先感性認識,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如在講授骨的結構時,先發給學生縱剖的長骨,讓學生觀察,在觀察時,教師提出觀察的重點,提出思考的問題:骨端和骨中部的結構是否一樣?長骨骨質的外面有什么樣的結構?這種結構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質?這種導入方法,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過程中,既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又突出了重點,很自然地為講解新課《骨的結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演示實驗導入
生物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演示實驗導入,不但增強了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而且為學習新內容創造了好的開端。例如,在講“魚的形態”時,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的外形特征及其運動狀態,然后分別剪掉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學生仔細觀察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學生們看到剪掉背鰭的魚會失去平衡而側翻,剪掉胸鰭的魚只能向前游動而不會轉彎,剪掉尾鰭的魚游動速度明顯減慢、身體搖擺不定。通過實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的角色。
四、活動導入
生物課一般都在安排在下午,如讓學生參與活動,將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講授心臟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時就要講到心率知識,讓學生用右手手指輕按左手腕橈骨頭尺側,摸到脈搏后,說明這是橈動脈,它的搏動和心臟的跳動是一致的。讓學生數一數自己脈搏跳動的次數,統計每分鐘80次的人數,每分鐘70~79次的人數,60~69次的人數,50次以下的人數,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大家都靜坐在教室里,而每個人的脈搏次數卻不完全相同呢?心臟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動為什么不會疲勞呢?……從而導入新課。
五、用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使用最普遍、最廣泛的一種發問形式,是啟發式教學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節的設置和安排都有很強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只要認真研究教材,通過提問同樣可以導入新課。如在講到“組織和器官”時,我先提問學生:“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是什么?”接著問:“微小的細胞是怎樣構成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植物體的呢?”學生處于積極思維狀態。片刻后,我告訴學生:由細胞構成植物體,先要形成組織,進而形成器官,再由器官構成植物體。那么,細胞又是怎樣構成組織和器官的呢?進而轉入新課。
六、畫面導入
利用多媒體技術,可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環節呈現出逼真的畫面,為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打下基礎。在新課開始時,利用畫面導入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生命的起源”這節課內容很抽象,故一上課我就先播放了一段課件:地面有許多火山在隆隆爆發,熔巖橫溢,大量的氣體噴射而出;天空中雷電交加,火光四射,嘩嘩大雨傾盆而下,鋪天蓋地,地面逐漸一片汪洋……。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在此情此景當中,頓生疑慮:“老師,這是什么呢?”然后我點出這就是原始地球的想象圖,那么原始地球能為生命的誕生提供怎樣的條件呢?運用畫面及課件,很快使學生進入情境,激起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深入學習的愿望。
此外,還可以用故事導入、謎語導入、游戲導入等方法。總之,靈活多樣的導課方法,無疑是提高教學質量所不可缺少的。至于選擇何種方法,應根椐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可接受性來確定。采用的方法要恰當、貼切,并能體現教材的科學性和思想性。不能一味迎合學生的好奇心心理,而脫離教學要求。我想,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完善教學方法,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生物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