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緣徐
摘要:古典詩歌文學是我國瑰麗的文化遺產,不僅語言十分優美,充滿畫面感,而且意味雋永,蘊含的哲理非常深刻。學習好古典詩歌文學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學習更多的寫作手法,幫助小學生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因此,本文將結合我國小學階段關于語文學科中的古詩文教學現狀,對其進行深入地分析,并提出一些必要的教學策略,以期能夠為廣大的小學語文老師提供一些理論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古詩文教學;探索
一、我國小學階段關于語文學科中的古詩文教學現狀
第一,老師方面。首先,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語文老師為了應付考試,把詞語默寫、字詞含義解釋當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忽略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功能。其次,教學結構過于零散,沒有對古典文學詩歌進行歸納、比較和升華,在知識講解方面過于表面和淺層。再其次,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和陳舊,關于古典詩歌文學的教學環節仍舊是傳統的老三套為主,即對字詞進行死摳、理解句子的含義、總結整首詩的中心思想。教學方式沒有任何創新,所有詩歌的學習均按這一套路進行學習。第二,學生方面。首先,小學生不能夠把學到的詩歌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文學素養,小學生由于其自覺性較差,在詩歌積累以及語感培養方面還十分欠缺,只能夠對詩歌進行簡單地背誦學習,難以體會其中的情感。其次,對古典詩歌的學習興趣不足,詩歌學習的氛圍比較淡薄。受小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許多小學生認為古典詩歌晦澀難懂,對古典詩歌的學習興趣比較欠缺,且由于沒有濃厚的詩歌學習氣氛,所以小學生對古詩詩歌的學習比較容易停留在表層的背誦學習。
二、小學階段關于語文學科中的創新古詩文教學的策略
1、加強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的定位性學習。關于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的教學,小學語文老師要更新過去的教學觀念,對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的教學目標進行準確的定位,通過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的學習強化小學生的審美觀和感情觀,讓小學生在學習了相關的古典詩歌文學作品后,和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思想上的感悟,促進小學生對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的學習興趣和激情。例如,在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小學語文老師可以抓住最后兩句詩句中的“孤帆”和“唯見”兩詞,對詩人和友人之間的深厚感情進行深入講解,引導小學生了解和感知兩人之間的深厚友情和不舍的離別之情。同時,還可以讓小學生結合自身與朋友之間分別的親身體驗,對該古詩中詩人所描繪的場景和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層次地理解,以便達到教學目的。
2、系統梳理和整合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的知識。小學語文老師在針對某一古典詩歌文學作品進行教學備課工作時,必須明白學好古典詩歌文學,除了需要對詩人的生平、創作背景、詩體等詩歌寫作手法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和掌握以外,還需要和學習過的詩歌進行比較和歸納,從而使小學生在學習古典詩歌文學作品時,對其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把握和學習,使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連接是多向交融的。例如,在學習《贈汪倫》這一古詩時,小學語文老師可以從友情、離別兩方面入手,讓小學生找一找還有哪些詩是描寫友人之間離別的。一些小學生回答說以前學習過的《別董大》也是這方面的古詩,而一些詩歌積累比較豐富的小學生則回答說《送元二使安西》也是寫友人分別的古詩。在小學生說出這些古詩名以后,小學語文老師還可以讓小學生一起背誦這些古詩,并讓小學生一起思考這三首詩之間在描寫友人離別方面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當然,在小學生思考的過程中,小學語文老師要給予小學生一些適當的引導,讓小學生從詩人送別的方式進行考慮。最后,在小學語文老師和小學生共同思考和學習下,找到了這三首古詩之間的異同點,相同點就是這三首詩都是送別詩,不同點則是《贈汪倫》用歌送別,《別董大》用物送別,《送元二使安西》則是用酒送別。通過這樣的方式,小學生不僅學習到了新知識,還對以往的知識進行了再次的鞏固和學習,增強了小學生對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的系統學習,幫助其更好地掌握送別詩的學習要領。
3、重視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的誦讀教學。古典詩歌文學作品并非自然語言,一般情況下無法看出古典詩歌文學作品想表達出來的意義與情感,更無法通過單詞地誦讀就可以理解其中的語感,必須對其進行反復的朗讀和背誦才可對其中所描寫的場景和感情進行切身的體會。例如,在學習《漁歌子》這一古詩時,首先,小學語文老師可以讓小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這一古詩,并劃分出朗讀節奏。其次,小學語文老師讓小學生一邊誦讀該詩,一邊對詩句中所涉及的畫面、景物以及色彩等進行想象,讓誦讀和理解向融合。再其次,通過誦讀,讓小學生找出詩句中的關鍵詞。在《漁歌子》這一古詩中,小學生普遍認為“不須歸”是該古詩的關鍵詞。最后,讓小學生帶著這一關鍵詞,聯系上寫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小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力得到加強,還能夠進一步提升小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力。
4、結合多媒體技術創新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的教學方式。第一,情境創設。多媒體技術具有直觀性、形象性以及生動性,利用該技術可以再現詩文中所描寫的場景,為詩文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小學生對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與參與性。例如,在學習《飲湖上出晴雨后》這一古詩時,首先,可以播放一段介紹西湖的視頻,讓小學生對西湖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吸引小學生的興趣。其次,創設情境,游覽西湖。再其次,一邊結合該古詩中的詩句,一邊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的視頻,了解“山水空蒙”等詞語的意思。第二,對教材知識進行補充。
三、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國現階段在小學語文學科中關于古詩文的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但這不是不可以改變的,首先,加強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的定位性學習。其次,系統梳理和整合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的知識。再其次,重視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的誦讀教學。最后,結合多媒體技術創新古典詩歌文學作品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 李建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的三種路向——“第四屆教育家論壇暨首屆兩岸三地有效教學高層論壇”名師會課觀后[J].江蘇教育研究,2010,16:24-28.
[2] 劉穎.談運用信息技術有利于提高初中古詩文教學效果[J].赤子(上中旬),2015,03:199.
[3] 崔逸群.小學高年級古詩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2,12:1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