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臺
近年來,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興起,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和手段也不斷被融入教育行業。自2009年始,河南經貿職業學院以省示范性數字化校園建設為契機,與龍子湖新校區建設同步,經過不懈努力,實現了從數字化校園到信息化校園的跨越,如今正穩步向智慧化校園邁進。
一、全力做好智慧校園的頂層設計
智慧校園是校園信息化升級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簡單講,它是以物聯網為基礎、以數字化為平臺、以智能化為目標、以交互性為特征,將教學、科研、管理和校園生活進行充分融合的一體化環境。智慧校園建設不僅是一個項目的建設,更是一個全校性、全局性、長期性的系統工程。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全力打造智慧校園,正是基于信息化在學院改革發展過程中的驅動作用,也得益于全院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視和師生的廣泛參與。2009年,學院被省教育廳批準為河南省示范性數字化校園建設單位。在這一項目推動下,2010年我們與中國聯通鄭州分公司簽訂了《信息化校園建設合作協議》,吸納中國聯通直接投資2600萬元。隨后,為進一步解決技術難題,又與鄭州新開普公司進行合作,由學院提需求、定方案,聯通方投資建設,新開普負責實施,構建了三方共建戰略合作關系。通過巧借外力、三方共建,學院先后架構行業主流高標準應用軟件28套、一卡通軟件系統17套,逐步實現了“環境、管理、教學、產學研、學習、生活”六個信息化和一機(手機)式服務,為提高學院的工作效率、管理效能、決策水平、信息利用率、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二、著力提升自身的開發建設能力
2013年年初,為了提升校園信息化的建設層次,促使學院信息化更加貼近發展實際、更加符合智慧校園的發展方向,學院成立了校園信息化推進辦公室。辦公室成員由計算機、互聯網、軟件開發等專業領域的骨干組成。僅用了半年時間,學院就成功依靠校內技術力量,在自主開發和對原購置系統二次開發的基礎上,推出了校園信息化門戶系統——河南經貿職業學院一站式服務平臺,該平臺涵蓋了教學、管理、服務、應用、查詢、數據分析等內容的13類66項子系統。可以說,通過自主開發和二次開發,整個信息化校園成為一個信息暢通、資源共享、隨時更新、直觀準確的無形網絡,為教育教學工作和師生學習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也為智慧校園建設培養了寶貴的技術人才、打下了必要的技術基礎。
三、不斷提高綜合性信息服務水平
智慧校園是校園信息化進入了高級階段,具有比數字校園更先進的特征,帶給學院的優勢和便捷也呼之欲出。智慧校園關鍵在“建”,根本在“用”。只有開發出符合學院實際情況的系統和平臺,才能保證師生愿意使用;只有提高現代技術的使用率,才能使信息技術在學院的教學、管理和服務中發揮作用,全方位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學院已經建成多個信息服務應用平臺,主要有以下兩種。
智慧校園信息門戶。從2010年開始,學院陸續建成多個基礎性支撐平臺,包括手機一卡通、迎新管理、教學科研、網站集群管理等20多個業務子系統,覆蓋了教師綜合、學生綜合、管理綜合、協同服務等多個方面。2013年,學院通過研發一站式服務平臺,以“數據”和“規則”為核心,進行數字化、標準化、基礎性平臺建設,實行統一身份認證、統一信息門戶、統一公共數據中心、應用系統集成,真正建成了一個貼合實際、切實可行的綜合性管理體系。不論是院領導、教工,還是學生,通過統一的身份認證,登錄一站式服務平臺后,都可以查看權限范圍內的各類信息。為了增加其拓展性,學院提供了網頁賬號密碼登錄、動態手機驗證碼登錄、經貿掌中寶APP登錄三種方式,切實提升了一站式服務平臺的應用水平。教師可以通過登錄系統,查閱個人收入、課時、測評等情況。學生可以通過登錄系統,查閱個人課表、消費、成績等信息。管理人員通過登錄系統,可以對相關信息進行管理、更新和維護。同時,由于各系統的數據統一,管理人員只需在授權范圍內修改相關信息,其他系統內的信息便可實現自動更新,有效解決了“信息孤島”問題。
一體化服務微平臺。隨著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的逐漸普及,學院適時加大了移動信息技術的應用與開發。網絡是實現校園信息化走向智慧化的前提和基礎。為此,學院進行了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實現了有線和無線的雙網絡并行,有效解決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上網需求。由于網絡無處不在,極大提高了信息的及時性、新技術的使用率、師生的教學互動,也大大提升了學院的信息化程度。眾所周知,隨著新媒體、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微信已經有了數億級的用戶,而且具有極好的用戶黏性,各類應用也在不斷地更新和擴展。為此,學院逐步停止開發專屬APP的腳步,通過二次開發,把一站式服務平臺里的各個系統和應用集成到微平臺上,實現移動信息門戶和新媒體建設的有機統一,這種做法在河南省內均屬首例。師生只需在第一次登錄時綁定個人賬號后,即可通過微信查詢一站式服務平臺里的所有信息和數據,使信息獲取更加便捷和及時。
在開發微平臺的同時,學院還引入了微信公眾平臺智能機器人服務,這在河南省內各大院校中屬于首家。用微信搜索并關注“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公眾號,可以直接用語音或者文字與公眾號對話。用戶提出的問題,機器人將會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給予回答,下一步還可以實現通過語音自動查詢一站式服務平臺里的所有數據和信息資源。為了提升微信公眾號的宣傳效應和關注度,讓更多人特別是新生了解和熟悉學院情況,微信公眾號還上線了VR校園全景展示,學生可以720度查看校園實景。今年,學院還制作了新生報到流程,并制成視頻版和操控版兩個版本,學生通過微信既可以像看視頻節目一樣收看,也可以進行觸屏操作選擇,詳細了解報到的各個環節。學院與中信銀行合作,開發了校園網主頁和微信公眾號學費收繳系統,學生可以使用銀行卡或微信轉賬繳納學費。可以說,智慧校園帶來的便捷、及時、高效已初步顯現。
四、智慧校園對教學和管理的倍增效應
近年來,隨著國家層面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出現了許多創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比如精品課、公開課、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微格教學等。這些新的教學模式或教學手段,無一例外地與現代信息技術緊密融合。教育教學永遠是學校的中心任務。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在建設智慧校園的過程中,也不遺余力地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應用與探索。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泛雅教學平臺
通過使用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可以輕松實現師生教學互動,包括作業、考試、通知、答疑、討論、資料、評價等互動教學活動。教師可以通過泛雅平臺的模板和資源輕松在線創建課程、制作課件、錄制視頻、備課、授課。學生可以在線聽課、在線閱讀、在線提問、在線作業、在線考試、在線互動等。依托平臺可以對教學過程中影響質量的各環節進行系統地監督、控制與評估,通過這些評估收集教學運行過程中的各類信息,為學院的教學管理與決策服務。更為重要的是,平臺提供了全國數萬門的課程資源庫和備課資源庫、兩百萬冊電子書,教師可以輕松使用內部資源,極大地提升課程開發質量和專業建設水平。
(二)超星學習通
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一直讓教師頭疼,超星學習通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它通過自帶的“移動課堂互動系統”“移動修學分系統”“移動閱讀系統”“移動開放課程”“移動教務系統”“移動社交系統”等六大子系統,全面實現教與學的移動化。師生們在課上,可以進行點名、簽到、搶答、提問、討論等功能;課下,可以進行在線學習,做作業,預習、討論、社交等,這樣,手機就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而非休閑娛樂的工具。
(三)可視化教學管理服務平臺
學院通過在各個教室部署錄播系統,各個教室的情景全部展現在大屏幕上,教學管理人員可以對所有教師進行非干擾性教學檢查、聽課和督導。該系統能夠通過智能分析,自動識別人臉,一鍵考核班級出勤率,通過學生的位置和上課狀態對課堂效果進行預警。同時,可以對教師、學生、多媒體課件三個畫面進行全程錄制,并自動上傳到數據庫。上傳的視頻可以作為教學檢查、督導的依據,也可以供教師建設精品資源課、反思教學效果和學生課后自主學習使用。此外,可視化教學管理服務平臺能整合現有安防監控系統,實現教學管理、課程監控、平安校園、資源共享等多贏的良好效果,真正達到校園智慧化的目的。
智慧化的圖書管理平臺。學院通過圖書館RFID智能管理系統兩期建設,實現了圖書的智慧管理。在一期建設中,主要完成RFID自助借還書,比如學生借書還書無需登記,只要把手機一卡通和需要借還的圖書放在自動借還機上,系統就會自動識別個人信息和圖書信息,一秒鐘完成借還。這個設備可以一次性識別20本以內的圖書,就是說把一摞書放在上面,只要不超過20本,設備瞬間就能感知所有圖書信息,自動完成登記。上線這個設備后,學院兩萬余名在校生正常借閱圖書,從未出現排隊等待現象。此外,學院還建設了圖書管理RFID二期項目,主要是實現圖書的自動定位導航、圖書智能盤點。學生通過手機軟件或圖書館內的自助設備,查詢圖書信息和借閱狀態,系統可以直接提示某本書具體所在層樓、區域、書架、位置,然后通過無線網絡的手機定位,系統給出從當前位置到所選圖書的路線導航,為讀者提供高效、準確的服務。
為了不斷推進智慧化校園進程,除以上提到的系統、平臺之外,學院還做了很多探索和嘗試。比如在教學方面,引入了傳奇資源管理平臺、中廣上洋集控錄播系統和多媒體云管理系統;在智能化管理方面,引入了移動圖書盤點機、智能圖書驗收機;在可視化方面,建成了720度VR全景校園和雙系統安防監控系統。總之,推動智慧校園建設的目的就是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學院科學發展。
五、智慧校園建設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當前,從全國范圍來講,智慧校園建設依舊處于起步階段。各個學校由于辦學理念、管理體制、信息化普及程度等存在差異,對智慧校園的認識和體會也存在著很大差異。經過幾年探索,河南經貿職業學院有以下四方面經驗可供借鑒。
(一)高度重視,做好整體規劃
智慧校園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絕不是一個部門、幾個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學校上下的通力配合。學校要通過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信息化的基礎建設水平,保證各種管理信息系統有效運行,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科學發展。
(二)巧借外力,對接先進技術
“巧借外力”可以理解為多方面的借助外力。比如學院與中國聯通、鄭州新開普開展三方深度合作,提升校園信息化基礎。無線網絡覆蓋也可由第三方投資,學校享有使用權。開發移動平臺,在抉擇開發專屬APP還是借助微信等第三方新平臺時,微平臺的優勢明顯高于APP,則必須當機立斷地選擇對接先進技術。
(三)有序實施,實現效能提升
信息化的特點是技術更新快、業務變更多,因此智慧校園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是個不斷深化和提升的過程。但是,智慧校園建設必須統籌規劃、穩步實施、有序推進,才能保證各項工作的有序高效開展,才能與學校的各項工作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四)重在服務,提升綜合水平
智慧校園建設的根本目的仍是服務于學校的各項工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提供有效的條件保障。因此,打好基礎、深化應用、提升服務是建設智慧校園的基本原則和出發點。(責編 張紅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