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俊禮
作為職業院校教師,經常面對突發事件。假如應對不當,輕則對班級工作產生不利影響,重則使自己深陷旋渦,甚至危及職業生涯。因此,提升應對校園突發事件的能力,對教師來說至關重要。筆者認為,應對校園突發事件首先要“知止”。
一、什么是知止
知止出自《禮記·大學》,意為懂得適可而止;知足。《周易·艮卦·象曰》也指出,“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意為考慮處理問題不要超過自己的職權范圍。由于“止”,在古代是腳趾的“趾”,因此,知止,就是知道你站在哪里,知道你是誰,知道你想達到什么目標。應對校園突發事件,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定位,懂得適可而止。假如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定位,不知道自己想要達到什么目標,就會走入誤區。
二、如何做到知止
(一)化解矛盾,而非卷入矛盾
據報道,在長沙的一所中職學校,一位男老師在兩個班級的學生突發矛盾沖突時,本來自己是前去調解的,最后卻因不“知止”,不但未能化解矛盾,反而卷入了矛盾。
張老師本來是去化解矛盾的,最后為何火上澆油,由勸架變成主動參戰呢?據他自己解釋,當時一年級的幾個男同學圍住他,罵了一些臟話,然后看著自己的學生被打倒在地,又惱又氣,所以才情緒失控,用力過猛。事發后,張老師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對,向全校道歉,并對學生和家長道歉。為此,張老師被學校辭退,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因此,應對校園突發事件,無論場面多么混亂,老師一定要冷靜,不要沖動。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老師,是來化解矛盾的,切不可卷入矛盾,做出有違師德之事;否則,悔之晚矣。
(二)立德樹人,而非缺德毀人
應對校園突發事件,老師一定要明白,我們要通過化解矛盾來實現立德樹人,無論在何時何地,不管自己多么恨鐵不成鋼,一定不能采取過激手段,更不能侮辱學生。
在教育實踐中,有的老師認真負責,卻因為不知止,不明白自己的終極目標是立德樹人,而做出違背初心、缺德毀人的事。
例如,有的班級出現失竊案件,老師積極破案,終于抓住了“小偷”,保障了失主權益。但作為老師,這樣大張旗鼓地抓“小偷”,是否妥當?這個被抓住的“小偷”以后還有臉在學校呆嗎?應對類似突發事件,一定要著眼于孩子的成長與發展,而不能為了破案而破案。在孩子的成長面前,事實有時候都顯得微不足道。
有的老師說,我最不能容忍小偷小摸,一定要查清事實。結果呢?您把事實查清了,而這個“偷錢”的孩子一生都要背負“小偷”的包袱;如果沒查清呢,丟錢學生的生活會暫時受到影響。這時候,老師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在解決和不解決中糾結是不行的,必須考慮第三條道路,這個事件有沒有可能化解?發現了“嫌疑人”,給學生一個主動認錯改錯的機會,是不是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解決辦法?老師不是福爾摩斯,丟錢的同學也要吸取教訓,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不要給他人以可乘之機。
(三)提升形象,而非擴大影響
應對校園突發事件,往往涉及公共關系與危機管理。假如平時有預案,就能夠臨危不亂,妥善處理。
據報道,武漢黃家湖一名學生王義(化名)凌晨從寢室樓頂墜亡。學校發現后迅速報警,警方根據現場尸體尸表檢查、現場痕跡檢查和當事人生前活動情況調查,認為屬于意外事件——高墜。
面對記者的采訪,所在班級同學大多三緘其口。一位同學則表示,王義事發前就透露出不想上學的意愿,提出要參軍。可能是即將畢業,平時壓力過大,到樓頂發泄情緒方式不當出了意外。這與警方的調查結果意見一致。
該校宣傳部表示,經過學校與家屬協商,目前善后處理意見雙方已達成一致。校方不愿透露更多細節。
從應對過程看,該校平時是有預案的。從發現問題及時報警(及時撥打120),到統一思想、統一宣傳口徑等措施,都是恰當的。假如不能及時統一思想,一旦哪個教師或學生開口不負責任亂說話,如“前幾天某某老師批評了他”“前兩天他和某某發生爭吵”,等等,家長本來就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會自殺,現在又聽到這些說法,非得去找這些人討公道不成。如果死因果真如此,倒也罷了;如果兩者根本就沒有關系,豈不冤枉了好人?
在應對媒體方面,校方統一宣傳口徑,不透露具體善后細節是上策。應對校園突發事件,無論是學校過錯給予賠償,還是出于人道主義,給予救助,均不宜主動向外透露細節。甚至還應要求家長與其他事件參與人不透露細節,以防成為下一次“意外事故”的誘因或者以后處理突發事件時的障礙。
總之,應對校園突發事件,老師如果能知止在先,明白化解矛盾、立德樹人是終極目標,就不會違背初心,做出不當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