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麗
按照教育部職成司的統一要求和安排,2014年11月至12月,由教育部“職業教育評估系統架構與高職院校下輪評估實施方案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組專家帶隊的5個專家組分赴我省鄭州、平頂山、漯河等地,對10所試點學校進行教學合格評估現場考察,完成了河南省中等職業學校的試點評估工作。
一、合格評估試點工作的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和人力資源成本的上升,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適應未來高技術含量的職業崗位需要已是各級政府的共識。教育行政部門非常重視鞏固和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完善對職業學校的宏觀管理,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水平。2014年,教育部組織我國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估專家研究制訂了較為科學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方案(試行)》,在試點學校評估的基礎上修正完善評估方案,然后以保證中等職業學校的基本辦學方向、基本教學條件和基本培養質量為目的,以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水平和質量、促進培養合格人才為目標,在全國中等職業學校開展了教學合格評估工作。
二、我省合格評估試點學校存在的共性問題
(一)合格評估的主要過程和內容
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合格評估(以下簡稱“合格評估”)的主要規程是學校自我評價、專家預審材料和現場考察。主要依據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合格評估指標體系有辦學思路、資源條件、專業與課程、過程管理、素質教育、教學質量、社會服務和特色榮譽等8個一級指標,以及23個二級指標,57個三級指標。主要工作是現場考察,掌握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如:聽取匯報、深度訪談、剖析專業、抽查說課、實地查看、查閱資料等。最后得出學校與合格評估主要因子吻合度的評估結論建議。對學校觸動最大的是大小反饋,尤其是小反饋(學校領導、中層、骨干教師參與),專家組不客氣地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及導致問題產生的人為因素。在小反饋時我省試評的河南省商務中等職業學校、平頂山市財經學校、新密市職教中心等10所學校有不同程度的“臉紅出汗”,但學校一致認為,專家組指出的問題真實存在,提出的建議合理可行,一定按要求整改到位。在整個評估過程中,專家組人員嚴謹、認真,與學校平等交流、坦誠相見,以幫助學校找問題、解決問題為要務,每一環節求真務實,從第一手資料著手,找出問題所在,準確掌握實際狀態,不走過場,最后提出有建設性的、客觀的評價意見。
(二)我省合格評估學校存在的共性問題
合格評估參照指標主要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但這次合格評估要求學校在前期認真、如實采集對學校精細化管理有輔助作用的教學工作狀態數據與管理平臺建設情況,這些平臺數據是預評階段專家了解學校的主要途徑,也是專家現場評估的依據。專家對每所學校指出了平臺數據的問題所在。具體共性問題見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師資隊伍數量、結構、水平是辦學的核心,試評學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辦學場地和設備是辦學的基礎,許多學校達不到要求;教學管理、專業建設是中職辦出特色的前提,有些學校研究、實施不到位。
三、問題分析與對策建議
(一)師資隊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整體水平仍需提升
1.原因分析
主要是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不夠,激勵機制不健全;培養和選拔途徑單一,專業教師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培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不夠強;學校對來自行業企業一線的專業人才、能工巧匠兼職教師的作用認識不足;教職工中專任教師比例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教學中心地位和教師的主體地位,影響了專任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專任教師中專業教師比例、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學校對專業教師在職業教育教學中的作用認識不到位。
2.對策建議
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決策層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科學制訂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和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扎實推進師資隊伍建設;要把師資隊伍建設工作重點從以學歷提升為主轉變到以能力提升為主上來;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進一步完善教師隊伍建設的激勵制度和政策;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針對性地補充專業教師,建設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立新任教師到企業進行半年以上實踐后上崗任教制度,落實專業教師每兩年有兩個月以上時間到企業實踐的要求,提高專業教師專業教學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引導教師加強教學研究和從事專業技術服務工作,提升教師專業技術服務能力,引領教師專業化成長;加強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引進行業企業高水平專業人員和能工巧匠來校任教,形成專兼結合、雙元結構的教師團隊,能力互補,互相提高。
(二)學校發展空間有限,辦學條件不能滿足人才培養要求
1.原因分析
有些學校占地面積較小,舉辦中職全日制教育時間不長,加上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學生宿舍緊缺,教室、技能實訓室等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教學設施設備等相對滯后,無法滿足教學要求,嚴重制約著學校的發展。
2.對策建議
加強軟硬件建設,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增強開門辦學意識,加強與政府、行業、企業、其他學校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吸引社會力量投資,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挖掘辦學潛力,不斷開拓辦學資源,有條件的學校應積極推動新校區建設計劃。
(三)教學管理規范化不夠,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亟待加強
1.原因分析
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不夠順暢,內部管理體制機制的改革深度不夠、力度不大,缺乏嚴格的教學管理規范和完善的內部質量管理與監控體系。
2.對策建議
強化內部質量監控,設立質量監控機構,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勵機制,推進規范化、科學化管理;重視數據采集平臺的建設和使用,為強化管理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通過信息反饋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專業建設,不斷提升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四)實訓條件不足,數字化教學資源欠缺
部分學校專業實訓室條件較差,臺套數、工位數不足,不能滿足專業教學需要,校外實訓基地偏少,數字化教學資源有限。
1.原因分析
主要是資金投入不足,實訓場地受限;數字化資源開發、使用不夠。
2.對策建議
建議學校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環境的總體規劃和統籌管理,挖掘潛力,增加投入,加快實訓基地建設,提高現有實訓設施使用率;加強與企業廣泛、深入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共建實習實訓基地,解決專業教師短缺和學生實踐場地不足問題;更新思想觀念,提升信息化教學意識,加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
(五)數據平臺建設認識不到位,數據采集隨意性較大
數據平臺是績效判斷的主要信息來源和基本依據。以數據平臺提供的數據和信息為基本依據進行評估是搞好現場考察評估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提高學校信息化水平,實現教學管理規范化、現代化的重要手段,更是國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進行科學決策與管理的重要平臺。這次試評估學校在平臺建設方面認識不到位、研究不到位、數據采集不到位,存在數據采集不規范、隨意性較大、漏采、重復采等問題,以致出現個別數據采集失真的現象。
1.原因分析
學校領導班子對數據平臺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只是迎檢需要;沒有按照省教育廳培訓要求組織學校培訓;采集流程設計不嚴密,許多采集和審核人員對業務不夠熟悉。
2.對策建議
應充分認識平臺數據采集的重要性和長期性,高度重視數據平臺的建設和應用;研究和熟悉平臺,加強對全體教職工進行數據錄入的培訓,加強對校級數據管理員的培養,使其具備對數據狀態進行初步分析和應用的能力;設計科學合理的流程,按照平臺要求及時、規范、高質量地采集數據,認真審核把關,盡快完善數據平臺建設。
(六)專業建設與發展不平衡,教學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
學校要辦出特色,必須有本校的特色專業,以特色專業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構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符合學校辦學定位的專業布局。有些學校專業跨度大,辦學效益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準確,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專業之間的建設發展和資金投入存在著不平衡現象。
1.原因分析
主要是學校專業建設的頂層設計不夠清晰,總體建設規劃可操作性不強;有些專業設置調研論證不夠全面、不夠深入,導致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準確,專業辦學方向不夠明確;部分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夠清晰,沒有調研的數據分析,導致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不能很好地與產業需求和職業標準對接,無法支撐人才培養的規格;沒有針對訂單培養、高考升學和技能就業等不同班級學生的需求制訂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2.對策建議
結合學校自身師資及社會資源的條件,科學準確定位,緊貼產業、緊貼企業、緊貼職業崗位設置專業,既要積極發展與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又要避免盲目建設、重復建設;準確定位各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頂層設計專業布局和發展規劃,建立專業動態調整的常態機制,提高專業人才培養的吻合度;從崗位群的人才需求出發,結合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和職業資格的分類標準,整合優化現有專業,打造重點建設的專業群;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結合學校生源實際,補充完善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七)校企合作機制不夠完善,深度、廣度不夠
1.原因分析
校企合作的深度廣度不夠,主要停留在用工方面,企業缺乏對學生技能培養的責任感,學校服務企業的積極性遠高于企業服務學校學生培養的積極性。企業兼職教師難以保證完成教學任務,合作企業也不能為學校專任教師提供更多的實踐崗位。相當數量的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影響了校企合作和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2.對策建議
要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結合學校生源和教學實際條件,補充完善各專業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方案。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課程改革為核心,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課程,使課堂教學內容與工作過程緊密結合、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完善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和管理,進一步提高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水平和使用效率。
(責編 周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