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輝
最近,筆者認真學習了《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甚感欣慰。作為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這個文件的發布,必將引領我國社區教育走上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
筆者注意到,《意見》第三部分“保障措施”中,在“加強組織領導”部分提及建立社區教育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時是這樣表述的:“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部門主管、相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市場有效介入、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體制和運行機制”,其中“市場有效介入”是以往任何有關社區教育的文件從未提到過的,是一個全新的提法,是《意見》的一個亮點。筆者認為,“市場有效介入”的提出,是社區教育的領導決策層對社區教育工作理念上的一個突破,是對社區教育本質和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允許“市場的有效介入”對于基層社區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開拓工作思路,破解社區教育發展難題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一、過分強調社區教育的公益性對社區教育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
過去,提及社區教育,大家很自然地就與公益活動聯系起來,認為社區教育就是政府出錢辦的事。而實踐證明,僅靠政府出錢,社區教育未必能辦好。
(一)思想禁錮,不敢觸動禁區
現階段的社區教育一般面對的是社會的弱勢群體,如離退休老年人、社會閑散人員、學齡兒童、下崗職工、進城務工農民等,開展的多為休閑娛樂、書法美術、聲樂器樂、健康講座、普法宣傳、校外輔導和一些有針對性的轉崗、再就業培訓,社區居民以自愿方式參加。社區教育的組織者往往擔心組織收費會引起社區居民的非議而采取回避態度,本著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的原則,維持社區教育在低層次、小范圍內開展。
(二)社區教育經費缺乏,發展舉步維艱
社區教育經費不足,是影響社區教育發展的老大難問題。據筆者調查了解,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如上海、江浙一帶,社區教育經費相對多一些,上海達到人均近20元的標準。河南省經濟條件比較好的鄭州市近年來加大力度發展社區教育,社區教育經費才達到人均2元的標準。而大多數省份,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用于社區教育的經費寥寥無幾。部分國家級和省級社區教育示范區、實驗區也沒有達到人均2元的經費標準。領導重視的地方往往采取每年一次性投入一部分專項經費的辦法,主要用于組織開展社區教育的大型活動、評比獎勵先進、開展調研科研活動等,而維持基層社區教育日常工作開展的經費幾乎沒有。財政投入不足,社區教育自身沒有“造血”功能,嚴重制約社區教育的發展。寧波市是老年教育先進典型,據2004年9月14日《光明日報》記者嚴紅楓的文章《銀發教育呼喚引入市場機制》中的有關數據表明,寧波市老年大學有61個專業,招生人數近8000人,學校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校內僅有14個教師,2個實驗室,由于供需矛盾突出,學校只能按報名人數的1/10錄取。寧波市所有老年大學的總容量約為15000人左右,而寧波市老年人口已有七八十萬人,按10%的老年人有學習的需求計算,至少有七八萬老年人有進入老年大學的需求和愿望。十多年后,寧波市老年大學的情況如何呢?據該校網站介紹,目前該校已有8個系,88個專業,201個班級,在校學員達到8850人。應該說該校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大量投入下,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比較有關數據,寧波市老年教育供需矛盾突出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社區教育經費來源主要有兩部分,政府撥款和來自社會上的慈善捐助。政府的撥款畢竟有限,能常年堅持向社區教育捐助的企業或個人也不多,而資金不足成為制約社區教育發展的最大的瓶頸。
(三)社區教育的形式單一、內容貧乏
由于沒有“市場介入”,那些有資質和專業性較強的培訓機構沒有參與社區教育的積極性。據筆者近年來在河南本省和部分兄弟省市參觀調研的情況看,大部分地區社區教育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很少,有質量、有特色的不多,開展的活動形式單一,呈現出趨同化的狀態。
(四)不利于穩定社區教育隊伍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社區教育隊伍,是保證社區教育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據筆者調查,基層社區幾乎沒有專職的社區教育管理人員,社區教育的教師一般靠社區志愿者或臨時聘請有關學校、培訓機構的專業人員擔任,他們在社區教育活動中要么沒有報酬,要么“象征性地”得到一點酬金,很難調動其經常參與社區教育活動的積極性。筆者認為,要想打破目前在選人用人上的政策限制,通過解決工資、福利待遇等方式,吸引高質量的專業人員加入社區教育隊伍,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市場有效介入”。
二、“市場有效介入”對于促進社區教育發展的預期
據筆者了解,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社區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是全國聞名的社區教育先進單位,曾先后獲得“全國成人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社區教育示范鄉鎮”“全國創建學習型社區示范街鎮”等榮譽稱號。該中心的社區教育活動搞得紅紅火火,其成功的主要秘訣就是多方位引進市場機制。該中心融多種教育培訓為一體,先后和蘇州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等五所高校聯合辦學,開設成人高考學歷班、“一村一名大學生”開放教育成人學歷班,每年培養300名左右本專科學員;與有關行業部門和企業聯合開展企業法人、特種設備操作、財務會計、電力操作、特殊工種、電工、電焊、鉗工、叉工和職業技能再培訓等各種專業技術培訓,年培訓人數超過5萬人次,有力助推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市場有效介入”,不僅使得該中心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還有力地促進了該中心公益活動的開展。
該中心在全鎮每年舉辦吳歌表演、青年歌手大獎賽、服飾和蘇繡展示等各類文藝活動100多場次;組織五月、十月的廣場文化月和木瀆藏書羊肉文化節,迎新春等大型廣場文藝活動;舉辦社區書場,聘請評彈演員到各村、居委會定期演出,每年達400場;開設居民家門口的“市民大講堂”,為市民講授科普健康、法律法規、惠民政策、安全消防、婦幼保健知識等,為活躍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素質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成都市錦江區把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工作與社區教育融為一體,探索民間力量促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新路徑。一是積極培育和發展教育類社會組織,建設學習型社團,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二是教育專業培訓,將具有教育功能的社會組織納入社區教育隊伍,對其進行規范監管和專業提升;三是多舉措扶持社會組織,將社區教育需求與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的資源和意愿有效對接,引導動員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承接服務項目,對在參與社區教育服務方面成效顯著、群眾滿意度較高的社會組織,通過以獎代補、購買服務、項目支持等方式,給予積極支持。
成都市錦江區“長者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就是通過政府買單引入社區教育領域的社會組織。該中心成立于2012年,是政府引導、社會企業運作、政府免費提供場地,24小時為居民養老提供緊急救助和非緊急生活幫助的非盈利性機構,以信息化、智能化、專業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領先居家養老服務行業。自2013年起,該中心與錦江區社區教育強強聯手,將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結合起來,將“現代居家養老”與“社區老年教育”緊密、有機、科學地結合起來。如每天的小課、每月的大課、日常的微課以及各類社區公益課堂等,都通過“長者通”信息呼叫平臺及時通知老年人參加。針對不同老人的學習需求,量身定制開設了20余門課程,均由專業課老師授課,每周開課不少于一次,各班人數不少于10人。并通過多個老年教育學習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老年教育活動。除開設老年課程和組織老年活動,還組織老年團隊自行編寫《英語走進社區》《串珠手工編織》等老年特色教材,豐富了老年人的教學和活動內容。通過對參加老年教育活動的老人生活滿意程度調查發現,對現在生活非常滿意和相當滿意的明顯多于非教育干預的老人。事實證明,“市場有效介入”,對社區教育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完全可以想象,“市場有效介入”會給社區教育發展帶來繁榮景象。
三、“市場有效介入”社區教育應注意的三個問題
(一)要以服務社區教育發展為目的
“市場有效介入”是為了利用市場手段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不能唯利是圖,否則就背離了介入的原本意圖。
(二)要從實際出發
項目的引進一定要符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的生產生活需要,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在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的設定上,要充分考慮到居民的意愿和實際承受能力。一般應掌握的原則是,對于那些以中青年為主體,以專業技能為主要內容,通過學習培訓,提高職業能力,進而獲得經濟收益的項目可列為收費項目并由參訓者負擔相應費用;對于那些普惠性、大眾化,但成本較高、供需矛盾突出的項目,可通過適當收費加以調節。其他應設為免費項目。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采取政府買單的方式,部分或全部解決引進項目的費用。
(三)要把握好“介入”的度
“市場有效介入”社區教育,并不是把社區教育完全交給市場。在社區教育公益性價值的實現上,政府永遠是主導者,公立教育機構永遠是主力軍,私立培訓機構也不能缺位,行業企業同樣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責編 陳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