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肉鴨養殖場中,容易出現大面積以癱瘓為主要癥狀的流行性疾病,養殖戶稱之為鴨癱,該病常常給肉鴨養殖戶造成重大損失。
一、臨床癥狀
鴨癱發病率比較高,從10日齡左右直至出欄都可發病,每天發病率可達2.5%甚至更高。發病期采食量下降10%~15%,病鴨常出現蹦跳、翻個,鴨喙變白、變軟導致采食困難,后期病鴨仰后不起,兩爪呈現游泳狀,不能自主翻滾扶正,喪失自由采食能力,最后因饑餓、脫水致死。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死亡會持續5~10天,大群拉稀嚴重,漿膜炎等繼發病增多。臨床使用磺胺類藥、抗病毒藥及抗生素藥對癥治療,但是療效不佳。
二、剖檢變化
有相當多的病鴨無明顯的病理變化。有的病鴨在發病早期心臟內膜、外膜有出血點,肝臟、脾臟、腎臟、肺臟基本正常。發病后期尤其是在拉稀嚴重的鴨群中,腹部氣囊膜有黃色的結節,腦膜充血,有點狀出血;肝臟腫大,覆蓋有灰色纖維素膜,個別有心包積液現象。
三、病因分析
目前,肉鴨養殖基本上都是地面放養,以谷殼、花生殼等作為墊料,養殖密度大,潮濕、封閉的空間造成肉鴨生長環境惡劣,再加上生長速度過快等,使肉鴨本身抵抗力下降,極易造成細菌感染。
該病主要是以神經癥狀為主的“癱瘓”,是因在鴨機體抵抗力下降時,細菌透過血腦屏障引起的。但是鑒于有相當多病鴨無病理剖檢變化、使用抗生素等治療效果不佳等,無法確定肉鴨癱瘓的具體病因。
四、防治措施
嚴格按照防疫程序進行防疫,做到應防盡防,如禽流感、鴨肝、鴨瘟等,對免疫過的鴨群可飼喂黃芪多糖等藥物以增強免疫力,對此病多發區域可在8~10日齡投放黃芪多糖、抗生素及抗病毒藥以提高機體抵抗力。發病時,可采集病料做藥敏實驗,有針對性的投放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
加強飼養場的環境衛生管理,對場區經常清掃,定期不定期地進行消毒,禁止外來人員進入鴨場,確保水質無污染。在控制好溫度的同時注意通風,保持鴨舍空氣流通。對病死鴨要做好焚燒或堆積發酵等無害化處理措施,獸藥和飼料要保證質量過關。
(山東省安丘市畜牧局 張強 郵編:26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