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更加強調學習主體的親身參與和實踐。特別是閱讀鑒賞的教學,更需要以教師為主導,為學生創設閱讀情境,使文本回歸生活,讓學生進行體驗式閱讀,在自主參與、合作探究中逐步將外在的文本理解內化為自身底蘊。
關鍵詞:新課程;體驗式;閱讀教學
一直以來,文本閱讀都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無論是散文、小說,還是詩歌、戲劇,都需要我們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對于文本的處理,很多老師卻忽略了閱讀的有效性,看似“講讀”,實則以“講”貫穿整個課堂,弱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因此,把握好閱讀教學中“講”和“讀”的度,讓學生參與到文本中,深刻體會文學的魅力,進而提高文本鑒賞能力,是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亟待思考的問題。所以,我們的文本閱讀教學就應當放手讓學生去讀,去體驗,通過學習主體的親身參與和實踐,感受文字里的人生。
所謂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立足于教學需要,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或活動,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融入具體場景,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領悟知識,促進他們的學習能力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下面以《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教學設計為例,談談如何進行文本閱讀的體驗式教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敘事中表現人物形象的方法——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2.過程與方法:品味文章語言,分析梁啟超的人物形象;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梁啟超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梁啟超的“熱心腸”,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教學重、難點:1.把握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人物的寫作方法;2.理解梁啟超的“熱心腸”。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提到梁啟超,大家都會下意識地想到四個字——戊戌變法!不錯,作為一個變法英雄,梁啟超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總是高高在上的,但是作為學者的梁啟超呢?同學們又了解多少呢?我國著名作家梁實秋曾對啟超先生作過這樣的評價:
“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先生懷著無限的景仰,倒不是因為他是戊戌政變的主角,也不是因為他是云南起義的策劃者,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術文章對于青年確有啟迪領導的作用。”
可見,青年學生對梁啟超的景仰主要是在哪方面?
明確:學術上。
那么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啟超先生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來認識一個學者梁啟超。
二、展開
(一)整體感悟
過渡:都說文品如人品,今天我就想請同學們和我一起通過品文來品品梁啟超這個人。
首先請看到課后一大題示例:
“他的講演是預先寫好的,整整齊齊地寫在寬大的宣紙制的稿紙上面,他的書法很是秀麗,用濃墨寫在宣紙上,十分美觀。”
——辦事認真,學問和書法的修養都很好。
請同學們速讀全文,找到描寫梁啟超的語句,明確屬于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段落,并仿照示例作旁批。
明確:正面描寫的段落:3、4、7、8自然段;側面描寫的段落:1、3、6、7、9自然段。
(二)重點解析
正面描寫:
1.3段:
(1)全班齊讀3段;(2)明確該段描寫梁啟超的角度(外貌、神態);(3)語句解析:
“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相貌獨特
“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氣質不凡
2.4段:
(1)明確該段描寫梁啟超的角度(語言、動作);(2)請同學上臺模仿這一段,并做指導。
明確:要讀出那種謙虛自負,并且聲音一定要沉著有力,有時還會宏亮激亢,尤其要注意“嘍”的讀法,得有一個向上揚的趨勢。
(3)語句解析:
“他走上講臺,打開他的講稿,眼光向下面一掃,然后是他的極簡短的開場白,一共只有兩句,頭一句是:‘啟超沒有什么學問——,眼睛向上一翻,輕輕點一下頭:‘可是也有一點嘍!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謙遜自負,幽默風趣
3、8段:
過渡:到了這一段,先生已經正式進入了演講正題,較之于開場白,更是成為了表演。
(1)提問:這一段又是從哪些方面來對先生進行具體描摹的?
明確:動作、神態。
過渡:用書上的原話來說就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不僅僅是手腳動作,連面部表情也可以說是精彩非常,“有時狂笑,有時太息”,到后面提到自己最喜歡的作品時甚至還會“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這兩哭一笑如此夸張的表情,手舞足蹈如此外顯的動作,僅僅是因為先生哭點或笑點很低?又或者是他擅長演講,善于表演?其實在這一段的描寫中,還涉及了兩個典故。
(2)典故品讀:《桃花扇》
過渡:《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戲曲,是悲嘆明朝滅亡的。故高皇帝就明崇禎皇帝。
a.介紹崇禎皇帝……
明確:他是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皇帝其實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賢的勢力,希望國家能強盛起來,只可惜當時明朝大勢已去,積重難返,江山移人,不能改變現實,最終自殺身死,是一個可敬又可悲的人。
b.提問:可是崇禎帝死去距梁先生當時是已近300年,按理說,和任公先生又沒什么關系,先生卻是“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先生這樣的悲傷流淚,定是觸動了他的內心,它究竟牽動了先生內心怎樣的傷痛呢?提示:先生如此之悲絕不僅僅是崇禎帝,而是由崇禎帝想到了誰?光緒帝。
c.介紹光緒帝……
明確:光緒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為的皇帝,17歲親政,但實權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對甲午戰爭戰敗的屈辱,他深知“非變法不能立國”,決心變法圖強。1898年6月,下詔戊戌變法。可是戊戌變法又叫“百日維新”。短短103天,變法就被扼殺在了搖籃里。
提問:正如剛剛我們所說,戊戌變法的目的是什么?那變法失敗就意味著……?
明確:目的是救國圖強。失敗意味著振興國家的理想不能實現。
可見,任公先生在這里哭的只是崇禎?或者只是光緒?這一哭,歸根到底哭的是……國家。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提問:從這首詩來看,詩人此時是喜還是悲?他為何而喜?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失地收復哪些人最受益?但詩中為什么說“初聞涕淚滿衣裳”?
明確:喜;失地收復;百姓;喜極而泣。
提問:啟超先生在講到杜甫這首詩的時候也像杜甫一樣“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先生有如此反應,可見先生與杜甫產生了共鳴,那我們也可以說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憂國憂民、心系蒼生。
所以,第二哭,先生哭的不僅僅是國家,更是為人民而哭。
側面描寫:
1.1段:課前導入時,曾提到作者在第1段中對啟超先生的一句評價:
“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先生懷著無限的景仰,倒不是因為他是戊戌政變的主角,也不是因為他是云南起義的策劃者,實在是因為他的學術文章對于青年確有啟迪領導的作用。”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先生對青年學子主要是學術上的影響,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先生是一位學術精英。但先生僅僅是這方面的成就嗎?雖然對他的景仰不是因為……也不是因為……,但我們能不能否定他政治上的成就?所以先生不僅是一位學術精英,更是一位政壇領袖!
2.6段:過渡:如果說第1段是在場所有學生對先生的一個籠統的印象,那么第6段就是作者個人對先生演講的一個具體回憶。
(1)提問:在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出啟超先生的演講對作者有怎樣的影響?能否在文段中找到相應的語句?
明確:“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二十余年,……,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2)典故品讀:《箜篌引》
a.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朗誦《箜篌引》,并對自己的朗讀作評價。
b.提問:你在讀的時候著重在哪些地方做了處理?
明確:無:陳述語氣;竟:驚訝;奈何:無可奈何。那么我們在讀的時候就應當注意這三組體現情感變化的詞語。
c.提問:那這樣的情感變化是因誰而起的?(詩中的公)那同學們都讀了這首詩,你們對這個公作何評價?
明確:傻、瘋、固執、冥頑不靈、一意孤行……
d.提問:那啟超先生呢?也是這樣認為的?在第6段,作者就先生對這首詩的講解作了一個精到的評價,同學們能否在文段中勾畫出來?(活畫出一出悲劇)那你們是怎樣理解“活畫”的呢?文中有沒有對“活畫”作出相應的闡釋?
明確:其中有起承轉合,有情節,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e.提問:那這幾方面你們覺得真正能震撼作者,使得他能在二十余年之后也能“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的是哪一個?(有情感)
f.小組合作探究:梁啟超在解釋《箜篌引》時傾注了怎樣的情感?試從梁啟超的生平進行思考。
明確:先生在這首詩中讀到的不只是渡河而死的公,他還看到了自己或者說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影子。
變法失敗以后,譚嗣同本可以逃走,當時日本使館已幫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準備,但他堅決不肯逃離。他還有一首題在監獄墻壁上的絕命詩,同學們應該很熟悉“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最后慷慨就義。譚嗣同等人又何嘗不是詩中提到的那個強要渡河的公呢?
所以我們將這首詩來做一個小小的轉換,并誦讀:
“公無變法。公竟變法!變法而死;其奈公何!”
作為一個參與變法的有志之士,變法理想是拯救舊中國,可是在封建制度盛行的中國社會,加上慈禧太后的極力壓制,要顛覆舊中國的制度、實現變法可以說是舉步維艱,甚至還會帶來滅頂之災,但以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有志之士卻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條路。那我們還能夠說他們傻嗎?
提問:這應該是種什么精神?
明確:為理想執著堅守、英勇無畏。
所以,在講這個典故的時候,先生能夠活畫出一出悲劇,但他悲的絕不僅僅是國家、人民,悲的更是自己!
3.7段:其實,不只是作者,在場的所有青年學子的心也是和先生同在的。當先生背誦引證作品忽然記不起下文時,我們會屏息以待;當他敲敲禿頭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會跟著他歡喜。先生的演講不僅有講稿中的內容,更引證了諸多作品,
提問:可見先生還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博聞強記、才高八斗。
(三)梳理小結
這次小小的演講讓梁實秋記憶猶新,也讓在場的所有青年學子受益匪淺。我們從正面描寫看到先生不僅相貌獨特而且氣質不凡,雖然謙遜自負,但也不失幽默風趣,憂國憂民,更是心系蒼生;而從側面描寫,我們也能見出先生的確是一位政壇領袖、學術精英,博聞強記、才高八斗,他更能為了自己的理想執著堅守、英勇無畏。
其實這些,作者在文中用了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而這一句,也正是我們這篇文章的文眼。
有學問,有文采,已毋庸贅言,而熱心腸也能從我們分析到的三個典故看出:不管是哭國家,哭人民,還是哭自己,歸根到底都源于愛國情懷。
所以最后,我想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將先生的愛國名作《少年中國說》中的部分文段有感情地誦讀一次,再次感受先生那份熱心腸!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四)拓展延伸
學習梁實秋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描寫梁啟超的手法,從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角度對現在班級里的一位同學或者任課老師進行刻畫。
三、結課
我們應該感謝梁實秋,感謝他讓我們對任公先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感謝他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活躍在清華講壇上至情至性,充滿愛國情懷的任公先生。體驗式閱讀教學的過程是一個交往、對話、理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生成的師生關系不再是單純的“授——受”關系,而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實踐和認識的過程。特別是像散文隨筆類的文學作品,更需要學生實實在的體驗,因為只有切身的體會才能獲得感動人心的真實,從而培養學生對文本的分析鑒賞能力,不斷提升其思維水平。
(作者單位:成都石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