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媛


摘 要:金融生態環境是指金融業所處的外部金融環境,包括與金融機構實現利益和規避風險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宏觀經濟環境、政策環境、社會信用體系、中介服務體系等多方面的內容。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對我國金融業的穩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有助于金融資金有效配置,推動金融業的發展。重視和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有助于準確把握并正確運用金融運行規律,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金融業的穩健發展。
關鍵詞:金融生態環境;金融業;資金配置
中圖分類號:F83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1-0130-02
當今時代,金融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與此同時,金融生態環境得到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金融業處于我國經濟的核心地位,然而,要想使金融能夠有效地發揮它的核心作用,其關鍵不僅在于要加強金融業的自身改革,更重要的是要建設金融業外部的生態環境。
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對金融生態環境進行過研究,針對金融業中存在的不良現象,提出不同的看法。徐諾金(2005)認為,在各種環境要素的影響下,金融生態主體也會面臨不同的環境約束和選擇空間[1],進而會隨著環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行為調整,所以,金融生態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金融生態主體的行為及其運行情況。金融生態環境評價課題組(2005)對我國30個省份的金融生態環境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其結果表明,我國不同區域的金融生態環境發展不平衡。具體來說,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明顯好于內陸,而西部地區的情況最為惡劣,中部與東北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一般,因此,要想金融業可以和諧穩健發展,還需要合理權衡與分配金融資源。
國內外金融研究所以及學者,如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2009)、李揚(2008)、Martin Raiser(2008),都通過建立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來對金融生態環境進行研究。具體來說,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主要分為五個方面的內容: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政府行為、社會中介、誠信法制環境以及社會保障等。
將中國30個省份進行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所得出的結果繪制在圖中。
從上述結果我們可以判斷出,東部地區不良貸款率最低,且其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評分最高;中部、東北部和西部彼此之間綜合評分差距很小,但是仔細比較起來,西部金融生態環境要更差一些。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出,西部綜合評分的簡單平均值最低;而從圖1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內部各省市之間差距較大,比如,東部地區的上海市綜合評分為0.92,山東省為0.572,而海南省則為0.327;西部地區的重慶市綜合評分為0.56,云南省為0.322,青海省則為0.116,這都表現出極大的發展不平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有了很大發展,金融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善[2]。在發展最快的最近的幾年,金融改革發展的速度明顯加快,國有商業銀行以及農村信用社都順利進行了改革,提高了金融業風險的處置能力。然而,如果與金融生態平衡的基本要求相對比的話,我國的金融生態環境還沒有達到良好的平衡狀態。
(一)自我調節機制失靈
自我調節機制不僅存在于生物圈中,在金融生態系統中同樣也存在著,只是在金融生態系統中調節能力比較有限。金融生態系統在外力的過度干涉下就可能會失衡,比如說,對利率和匯率進行過度管制會導致金融資源的非有效配置,對金融生態系統進行失當的管理、人為地阻礙或維護某種金融產業的發展都會使金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產生波動[3],使其缺乏最基本的競爭力。
(二)發展不平衡
在我國金融生態環境發展進程中,出現了嚴重的發展不均衡狀況[4],其中包括地區間金融生態環境發展不平衡和城鄉間金融生態環境發展不平衡等。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民間借貸活躍、金融市場參與率比較低和無存款比例高等,這些問題都導致了農村金融市場的風險大、效率低且成本高的特點。由于定期存款的風險較低,農村家庭大多數會選擇定期存款,其總數占到金融資產的54%。又有報告指出,2013年,農村家庭金融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明顯比城市家庭的低,僅為5%,而城市家庭為9%。農村金融市場的不發達,使得農村家庭更多只能選擇民間借貸進行融資。
(三)法律制度不健全
從根本上說,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以法律作為支撐。在我國,金融法律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增加了金融業的風險,因此,健全金融法律制度對改善我國金融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5]。法律限制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出資參與設立金融機構,把重點放在公有制金融主體,非公有制的金融主體則遭到歧視,阻礙了金融生態主體的多元化形成。由于缺乏法律基礎作為依據,一些政策性金融機構就模糊了對管理層的目標,久而久之便喪失了設立之初的宗旨。
(四)外部環境惡化
金融生態外部環境惡化,其中表現為社會信用體系的不完善、不良的誠信環境、政府過度干預等。誠信機制的不健全會使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便會產生逆向選擇的現象,金融機構便不能正確判斷出哪些企業比較適合自己進行投資。如果只是憑借金融機構來對借款人進行篩選和監督,其高效性并不能得到保證,甚至會失敗[6],金融資源也不能得到有效配置。
結合我國金融生態環境現狀,針對存在問題,對其進行了相應的對策分析,以更好地發揮金融生態環境對金融業的促進作用[7]。
(一)建立與完善金融市場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金融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維護金融業的穩定也便成為當務之急[8]。要加速推進多層次保險市場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使得眾多的商業性、專業性及政策性保險能夠實現協調共存,為我國證券期貨、信托公司、金融租賃等行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全面豐富的資金融通等相關服務支持。政府要采取相應措施使各類各級銀行與農村信用社在融資機構及股權結構等各方面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二)完善法律體系,提高執法效率
法律環境對于金融生態環境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把它定位成金融生態環境運行發展中的一個非常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因素。構建高效有序的法治環境是實現金融生態穩定發展的首要的基礎性工作。在經濟與金融長遠發展的航道上,法律的“保駕護航”一刻都不能缺少[9],對法制環境凈化與不斷完善為金融業實現其長久健康發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三)倡導誠信文化理念
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另一重要內容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政府協同金融機構和企業,相互協調合作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為眾多面臨著融資難題的中小企業提供有力幫助。推動經濟金融信息收集與發布共享機制、社會監督與懲罰機制的建立與完善,這一舉措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當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大大促進融資成本的降低和貸款風險識別與防范能力的提高。
(四)增強金融部門的獨立性,合理減少政府干預
減少政府在行政過程中對市場的干預甚至主導[10],可以視作我國當前所進行的金融改革的核心,為真正達到改革預期目標,政府應當在進程中做出相關努力:(1)在實際工作中,加速政府職能的轉變,嚴格界定職責與權力范圍,避免用政府行政手段取代市場作用對經濟進行調節;正確處理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之間的關系,真正發揮政府在促進金融生態協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地方政府要切實發揮在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幫助其進行溝通的橋梁作用,通過各種有效形式加強彼此間的了解與信任、降低風險,使各方利益得到更好的實現與保護。
金融業作為當代經濟發展的核心,其良好運轉關系著整個經濟的發展趨勢與前景。為了使其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不僅要著力推進金融業的自身改革進程,還要重視對金融業外部環境的構建。當我們著眼于我國當前的金融發展狀況時,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金融生態環境惡化、金融生態系統失衡等問題,這也正是金融生態環境理論研究的主要背景,如若這樣的不良狀況不能得到及時的改善與扭轉,勢必會對我國金融業的穩定與發展造成難以預期的打擊。針對中國出現的諸多問題,我國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在經濟制度、法律制度、政府行為以及社會信用等方面都要進行改進與完善,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我國金融業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諾金.金融生態論——對傳統金融理念的挑戰[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25-33.
[2] 李成.中級金融學[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351-355.
[3] 雷杰,李佳晗.反思全球金融危機改善我國金融生態[J].時代金融,2009,(7):4-5.
[4] Paukert. International Railway[J]. Rail International,2002, 12(3): 30-33.
[5] 韓威.生態經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39.
[6] Apia Z.T.,Muhammad hahidullah.As Assessment of Wafer Use and Sanitation Behavior in A Rural Area of Bangladesh[J].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th,2000,35(1):51-57.
[7] 苗麗娜.基于系統動力學的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7.
[8] 宋燕子.金融生態圈構建及內外部作用機理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7.
[9] Samir B.,Nadia A. B.Green Technology and Design for the Environment [M]. Tayler & Francis, 1999:111-125.
[10] 皮天雷,段宇信.金融生態中的法律制度探討[J].財經科學,2006,(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