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璐
摘 要:在新課標的背景下,語文教師通過各種豐富的有益嘗試,將漢字教學方式營造出靈活多變的局面。本文將重點探討漢字教學與當前的語文教育改革,首先便是義務教育階段漢字教學方式的革新。特別強調師生共同鉆研的方式及意義,力爭形成一種學者型的、互動性的課堂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吟誦、吟唱,對于感悟漢語之美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育;漢字教學方式;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297-01
我們今天漢字教學的發展,離不了前人的探索,在繼承那些優秀的漢字教學方法基礎上也要有所創新,尤其是要更加符合漢字本身的規律和歷史,看重漢字的文化內涵,這在學術界這被稱為“再漢字化”;當然,學生的新情況,互聯網的新背景,新課標的新要求,都要求我們的漢字教學更加“接地氣”,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點。
一、借鑒電視節目,注重積累和形式的創新
借鑒《漢字英雄》等電視節目的形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在寓教于樂的方式中使學生輕松掌握難寫、易寫錯的字。電視節目的本質是趣味性,是靈活多變的課堂形式和參與合作的競爭游戲。而這些變化的關鍵在于老師的合理組織,既要根據學校要求協調好教學進度,又要騰出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甚至把這些多種多樣的形式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這無不體現出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的眼光、智慧、魄力、調動和組織能力。除了常見的朗誦會、讀書交流會、辯論會等形式,更多的形式等待著老師們去嘗試去創新。
教師在組織過程中讓學生全程參與也很重要。重視日常教學中的積累,有意識地收集具有普遍性的錯別字和錯誤讀音,鼓勵學生在各種文本上找出錯別字,進行大膽的糾正。通過多種具體的合作形式,有組織的合作,從而增強學生對這種日常積累的主動性和成就感。針對漢字比賽之外,名著閱讀、文化常識以及其他學科都可以開展類似的活動,讓廣大的學生都有機會體驗電視節目的形式。
二、借鑒學術研究,培育學者型師生關系
作為教師要有集中鉆研的學者精神。李鎮西老師家藏圖書四千冊,很多名師都有作品行世,其中不乏鉆研語文教學的優秀專著,像余映潮老師的《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魏書生老師的《教學工作漫談》,王學東老師的《讓作文教學更高效》,以及薛瑞萍老師的大量著作。嚴寅賢老師認為,朗誦、書法、寫作和鉆研是語文老師必不可少的能力。
很多學生都喜歡辯論會的形式,這給他們表達自己的機會,通過鉆研語文學習過程中碰到的一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可以打破標準答案對學生的拘囿,幫助學生形成獨立的個性。在培育學生的過程中,正是要幫他們找到中華文化的身份認同,也要培養學生們獨立的人格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在標準答案以外進行鉆研,并鼓勵學生提出并堅持自己的看法。
如果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興趣這位老師只是領進門的老師。現代教育心理學強調,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則要有成就感的支撐。通過鉆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強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團隊精神。這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尤其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享受了探索并得到答案帶來的樂趣,擁有了成就感。作為教師要牢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學生一道不斷鉆研,完善教學這門藝術,做到“教學相長”。本質上,還是教師理念和能力的問題,老師在教學中起著巨大的引導作用,要把眼光放活,把視野放寬,才能和學生一起成長為優秀的師生。
三、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盡財富
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更要真正地走進傳統文化中,實事求是,認真挖掘。漢字包含著無窮的智慧,音形義的精妙結合,尤其是讀音上高度的音樂性,使漢語很早便突破了簡單的念與說而帶上了樂調。 讀書時,根據文章的含義和音韻的特點進行斷句,然后以一定的樂調“讀”出來。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古時候兒童在私塾中念書時搖頭晃腦了,而是音樂造成的影響。“吟誦、吟唱”不僅是一種讀書方法,還是一種創作方法。這種方法一直流傳到民國初年。由于新的教育政策,在廢止讀經的同時,這種讀書與創作的古老方法也隨之湮沒在歷史中了。如今,在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等地,仍然保留了這種讀漢詩漢文的傳統。在我國,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許多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吟誦逐漸為人所知。2008年,有代表性的常州吟誦被確立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央民族大學等學者的推動下,吟誦開始進入部分小學課堂,中國吟誦協會會員也日益多了起來,相繼出現了一些吟誦專著和教材。
吟誦對于感悟漢語之美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中國古代最廣泛的讀書方式,在今天不應只成為一種小眾文化,我們完全可以從其中吸取充足的養分。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才真正的走進了古典文學和傳統文化,不僅讓學生們學習到了漢字的優美,而且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漢字教學的革新絕不是單單指教學方式的改變,還關系到國家重視傳統文化的戰略和民族的復興。中華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實現復興,必然要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因此我們一線教師就要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做個有心人。真正轉變教育觀念,這些細微的變化就會如雨后春筍般在課堂上發出亮麗的色彩。教育講究“潤物細無聲”,這些小小的漢字卻傳達了真正的文化信息,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思維能力,而且滲透了樹立文化品格的德育與美育,真正的發揮好語文學科應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參考文獻:
[1]陳少松.古詩詞文吟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姜建邦.國文趣味[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
[3]錢道靜.語文味:構建和諧語文課堂文化的立足點[J].當代教育科學.2008(02).
[4]韓偉.靈動睿智的漢字思維文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