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萍
摘 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個現代化”。創新社會治理,實現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和把握的又一次新飛躍,是我國社會建設理論和實踐與時俱進的必然結果。“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五大理念為我國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科學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踐依據,對于實現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也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五大理念;社會治理;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005-02
習近平同志在《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的文章中曾強調指出:“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在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就是要在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塑造服務型創新型政府以及建設法治、平安、美麗家園等過程中完善制度。
一、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在于“變”
公共行政大師達爾在《公共行政學的三個問題》中曾經指出:“從某一個國家的行政環境歸納出的概論,不能夠立刻予以普遍化,或被應用到另一個不同的環境的行政管理上去”。現代社會治理已不再是簡單的政治統治或者社會管理,實現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關鍵在于實現各個領域的轉變以適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新問題、新矛盾。
1.要實現社會治理的主體由單一模式向協作模式轉變。現代化社會治理不再是以政府為中心和主體的單一模式,而是多主體共同協作模式。除政府之外,市場以及非營利、非官方并服務于社會的非政府組織逐漸成為社會治理的共同主體,由此形成了政府的行政式管理、市場的經營式管理與非政府組織部門的自治式管理并存的格局。傳統的社會管理體制被打破,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管理者和提供者。政府將充分運用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途徑與方式發揮全局的統籌協調功能,把“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科學地結合起來,逐漸成為為社會主體活力的持續釋放提供保障的“后勤”角色。
2.要實現社會治理的方式由二維平面式向三維立體化轉變。相對于社會管理而言,社會治理的手段將更加多樣化,既體現為政府通過行政或者借助市場手段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也體現為非營利組織通過市場化手段或者社會動員等方式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在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這些非政府組織已經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有著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承載并履行著政府轉移的部分職能,代表著不同社會領域和社會階層的利益和期望,社會治理的有效進行也要依靠其特殊的治理方式來協助。
3.要實現社會治理的目標由管理向服務轉變。社會治理的目的不是單純的規范和控制,更多也更重要的是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便利,實現公平、合理、公開和公正,以人民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因而社會管理側重于對人的管理,社會治理更側重的則是對人的服務。社會治理目標的轉變是根本,社會治理的模式也要實現由行政集權式向民主式、參與型轉變。“社會治理的效果取決于政府、市場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合作與支持,尤其是在社會責任、價值理念上的契合。”進入深化改革的新時期以來,社會治理模式已由控制型、管治型向服務型發生深刻變革,這也是現代化社會治理的核心價值要求。
二、堅持立足五大理念,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
1.堅持創新發展,為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源頭活水。創新發展的理念要求我們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十三五”時期,我們急需思想和模式的深刻變革。實現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一方面需要創新工作方法,創新治理理念,要堅持綜合施策,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治理的原則,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實行人性化和柔性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專業社會工作方法進行公共服務和社會矛盾調處。發揮現代科技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積極探索信息化和網格化管理方法。一是合理適當地利用網絡信息及網絡方法進行基層社會的治理,促進居民的良性互動。因為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很大一方面在于政府治理方式與網絡的結合問題。二是使用專門人才,進行治理創新,引進優秀社區工作方法,學習成效顯著的社區工作經驗。三是改革治理模式,促進社區居民自治。
2.堅持協調推進,實現社會治理能力科學化、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理念要求實現辯證發展、系統發展、整體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在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同樣要求合理調整各方利益關系,整合各種管理資源,以科學規劃、法禮融合的協調推進方式創新社會治理。一是辯證治理,科學規劃。例如要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首先要辯證分析同為基層的城鎮和鄉村的特點,一方面,在城市社區要建設好社區居民委員會,科學處理好街道、政府機構與居委會的關系,居委會要避免承擔過多的行政性事務,積極引導居委會加強居民自治,為充分發揮居委會的自治作用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在農村,要加強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農業人口大量外流以及發展現代農業所需要的公共服務難題,要把農民重新組織起來,豐富農村特色文化活動,解決好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問題。二是以治理法治化推動治理現代化。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實現依法治理。法治是規則之治,只有將法治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才能保證社會治理的規范性、科學性、穩定性。這就要求在推進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用法治精神引領社會治理,用法治思維謀劃社會治理,用法治方式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的行為,在法治軌道上維護社會秩序、解決社會問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關系、推動各項社會事業發展。
3.堅持綠色發展,以治理生態化促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綠色發展的理念要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生態領域的治理現代化是社會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也必須重視生態制度的建立,要將環境問題納入到社會治理體系中,建立健全相應的社會治理制度,形成維護群眾利益的各項機制,以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處置為基本手段,消除各種與環境不和諧的因素。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并運用法律手段加以鞏固,有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而保障社會的穩定和諧。
4.堅持開放發展,兼容并蓄,推進適合國情的治理現代化進程。開放發展的理念要求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從20世紀中期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過渡到當前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這是人類社會管理環境的必然趨勢,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矛盾和不穩定非和諧因素不斷增加,世界各國都在進行社會治理創新的探索以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堅持開放發展就要兼容并蓄,因時、因地、因勢吸收優秀經驗和有效做法。例如,新加坡面對國家建設中的難題——交通擁堵問題,考慮本國特點,擯棄了多數發達國家大量發展私人汽車的途徑,提出以建設完善的公共交通為主,適當發展私人汽車的設想,取得了良好的實際效果。面臨同樣的城市建設問題,我們應該積極探索借鑒相關合理做法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完善公共交通線路,配套交通基礎設施,健全公共交通工具系統,有效改善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交通擁堵問題。
5.堅持共享共贏,以人民福祉作為實現治理現代化的終極目標。共享發展理念要求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在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中,始終貫穿著一條基本主線,就是以人為核心,以人民利益、群眾福祉為根本歸宿。這與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堅持立足共享發展,一是要正確處理政府與群眾的關系,堅持群眾路線,探索建立民主治理模式。要建立暢通的社情民意集聚和政策參與渠道。集聚社情民意,暢通群眾利益訴求的表達渠道;要重視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鼓勵社會組織承擔適合的公共服務和其他事務,支持志愿組織發展以彌補部分政府“缺位”的不足。二是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要促進社會服務從“政府本位”到“公民本位”的轉變,形成和建立基于“公民本位”的公共服務模式。加快促進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形成和完善,不斷促進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的形成和發展,最終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科學社會治理機制。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問題,說到底就是群眾工作創新問題,“從源頭上發現問題,了解群眾訴求,回應民生需求,更好地為群眾服務,就是社會治理創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EB/OL].共產黨員網,(2013-11-12)[2016-04-20].http://syss.12371.cn/2015/05/25/ARTI1432538937919186.shtml.
[2]趙萍.風險社會理論視域下中國社會治理創新的困境與出路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