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凱平
奧運會期間,網絡被一個叫傅園慧的選手的表情及其“洪荒之力”刷屏了。究竟什么是“洪荒之力”呢?為什么這個陌生的概念能一下子激起這么多人的興趣和共鳴?
筆者上網搜了搜,發現“洪荒之力”一詞最早來自電視劇《花千骨》的一句臺詞,代表的是人類一種原始的力量,讓我們生存,讓我們繁殖,讓我們強大。
其實,中外思想家經常談到這種類似的原始力量。比如中國人很早就用“氣”這個詞來代表生命的活力;希臘哲學家經常用“愛之力”來代表人類充滿激情、野性、沖動的且利于人類生存、愛和繁殖的性能力。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用“性之力—力比多”來描述人類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性沖動欲望。精神分析理論認為,這種性之力(力比多)無論是過多或者缺失,都會造成心理健康問題。該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是,我們人類的性力在某種程度上是恒定的,內心的沖突、緊張和壓抑都會減少我們性力的能量;而如果能夠感受或接受我們內在的沖突,就能使我們更容易借助這種性的力量。然而,近百年的科學心理學研究并沒有發現存在這種原始的生命力量。
不過在1997年,兩位積極心理學家理查德·瑞恩和克里斯蒂娜·弗雷德里克在《人格心理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提出了“主觀生命活力感”這個概念。他們發現,有些人會在主觀上認為自己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從而讓他們覺得精力充沛,并且愿意去行動、交往、健身。這些生命活力感高的人,往往有更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的心態,而且更容易感受到個人的幸福。
這種“生命活力感”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對自己身體狀態的認識,而是一種充滿了正能量的積極心理的認識。這兩位學者發現,包括住在養老院的老人在內,那些自認為生命活力感高的老人,更希望與其他人接觸,心身也更健康;而那些更愿意參加體育活動的人,生命活力感也相對高一些。研究同樣發現,在老人和殘疾人中,有20%的人能感受到旺盛的生命活力。還有研究發現,生命活力的感受高低和疼痛的感覺有關系,那些生命活力感差的人更容易感到疼痛,但生命活力感高的人則更愿意去求醫或者尋求其他人的幫助。
積極心理學大師馬丁·塞利格曼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甚至還發現,“生命活力感”是與“個人幸福感”密切相關的積極心理品質。他們發現,有5種積極心理品質與人類的幸福密切相關:好奇心和興趣、希望和樂觀主義、感恩之心、愛和被愛的能力,最后一個就是人的“生命活力感”。
是否有方法能提升我們人類的“生命活力感”呢?非常可惜的是,目前五花八門的提法雖然很多,但真正經過心理學實驗驗證的方法還很少。不過,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著名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的觀點值得參考。他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培養生命力:
1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你愛做什么?喜歡做什么?在哪些活動中能產生幸福的感覺?盡量去多做自己想做、喜歡做的事,而不是做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2保證足夠的睡眠
高質量的生命活力需要足夠的休息,攝入良好的營養。
3多參加各類體育活動
各種各樣的體育鍛煉活動(跑步、游泳、瑜伽、太極、跳繩、球類活動,甚至廣場舞等)都是提升生命活力感的好途徑。
4多參加集體活動
多與其他人在一起,多與朋友們在一起,多與年輕人在一起。
5多為他人著想或付出
多為自己的單位、組織和周圍的人作貢獻,多幫人忙,讓自己多獲得有意義的社會價值。
雖然傅園慧提到的“洪荒之力”只是網絡語言的幽默使用,但反映了人類的一種樸素直觀的認識,那就是我們人可能具有的一種強烈的、原始的、粗野的生命活力。雖然現代心理學還無法客觀證明它的存在,但我們對自己的這種生命活力在認識上的主觀差異,其實就是積極心理學所提出的“主觀生命活力感”。
因此,它并非如地理學家所說的“史前之自然力”,或者如有些媒體所說的“個人潛力”,更不是外國媒體所稱的“神秘的力量”,它應該是我們自己意識到的一種頑強、執著,未經雕琢和掩飾的野性的原始生命活力。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奧運會選手,之所以能夠忍受那么多的痛苦和磨難,照傅園慧的話說是“鬼知道我都經歷了什么……訓練真的是一種生不如死的感覺”,原因就在于他們具有一種強大的野性生命活力感,讓他們做出了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事情,促使他們追逐自己的成功、夢想和幸福!
每一位奧運選手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也許就在于他們都用上了他們的“洪荒之力”。若沒有這樣的“洪荒之力”,我們也許永遠都不會見到真正的奧運精神;若沒有這樣的“洪荒之力”,我們也許永遠都體驗不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