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耀
摘 要:隨著科技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不斷改變,其中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已經從傳統報紙、廣播、電視逐漸向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互聯方式轉變。在新媒體視野下,人們受到各種各樣信息的沖擊,因此應該加強自身思想建設。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要結合時代發展,運用現代化的新媒體宣教方式發展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這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非常重要,在新媒體環境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于人們的思想建設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需要探討新媒體環境下的馬克思主義,需要我國科研人員集中力量,結合實際情況,以實踐為基礎,大膽進行理論創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媒體環境;大眾化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033-02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文章的以下內容中簡稱為《決定》),該《決定》提出要大力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應重視思想建設,加強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逐漸形成全黨的主導思想。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術界也加強了相關理論的研究,越來越多學者開始了對相關領域的探討,產生了諸多觀點,比如“核心—關鍵—基礎”的觀點,“核心—動力—歸宿”的觀點,“關鍵—基礎—目的”的觀點,“前提—靈魂—目的”的觀點等等。這些觀點主要是針對三者的內在關系進行分析,雖然學者對于三者的內在關系看法不同,但是主要思想是一樣的:首先,都認為三者中的核心是“中國化”,它處于“三化”的主導地位;其次,“三化”之間的關系緊密,不可以被單獨分割開來。這些觀點的形式不同,只是在這兩個中心思想的基礎上,各自研究的著力點不同,造成三者關系的認識和強調程度存在一定差異,而形成了不同觀點。探討新媒體環境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是一項綜合性問題,不能單純分析大眾化,應該詳細分析三者的關系。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提出是我黨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毛澤東同志在1938年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指將馬克思主義應用到我國的實際中,分析我國發展的實際問題,然后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理論。所以理論和相關的實踐是息息相關的,理論不能離開實際環境,否則只能是呆板的理論知識,而將這些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我國的實際問題,就使得馬克思主義帶有中國特色。所以,在應用馬克思主義時,應結合我國的特點。此后,我黨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又相繼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和時代化。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應重視思想建設,加強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然后以個體帶動整體,逐漸形成全黨的主導思想。這樣一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思想被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體系,是我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又一偉大成果創新。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出的意義
(一)與時俱進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在我黨發展的不同階段,我黨幾代領導人非常重視將馬克思主義和大眾實際需求相聯系,結合我國各個時段發展特點,產生了許多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隨著我國共產黨人的不斷實踐,馬克思主義也在不斷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多次表示馬克思主義是大眾化的理論,要和實際相結合,是和實際發展息息相關的理論,他們的理論是行動的指南,而不是呆板的教條。隨時隨地與當時的歷史條件相符才可以真正應用馬克思主義,才能正確體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應用是根據各個國家的不同而不同。毛澤東同志指出必須將實際和理論相結合,根據我國不同時期的發展需求,根據世界發展的大環境,根據我國的國情,根據中國共產黨不同發展時期的問題等進行不斷創新。鄧小平指出我們需要的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發展而來的馬克思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提出是黨對馬克思主義的不斷總結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與時俱進,在各個時期結合當時的時代發展,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探索,并且對馬克思主義探索的成果進行總結。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該和我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要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同時要和人們的實際需求相聯系,發展中國化的符合大眾要求的馬克思主義,這樣才能發揮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這透露出馬克思主義一百多年曲折而依然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提出是我國一代代的共產黨員根據我國不同時期的發展需求,根據世界發展的大環境,根據我國的國情,根據中國共產黨不同發展時期的問題等進行不斷創新,所得到的理性成果。
(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符合世情、國情、黨情
在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都在不斷調整發展方向,改變遠遠超出預期。經濟全球化已經形成,隨著交通的不斷發展,各個國家的經濟往來頻繁,給國家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使我國企業必須面臨大量國外企業的競爭,我國企業必須抓住時機提升企業質量,改變我國長期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我國企業競爭力。從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角度看,作為歷史悠久的國家,我國應該大力提升軟實力。洞察發展機會,判斷和預測未來發展,從新的角度分析我國在當今世界發展的問題。為我們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密切關注世界文明的發展趨勢,積極借鑒世界各國新的文明成果,拓展我國文化的包容性,提供了理論支持。
我國從新中國成立到現今的快速發展,經歷了許多磨難,同時我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就。不僅解決了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而且使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大部分人過上了小康生活,同時我國經濟已經改變了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形式,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我國加強產業結構調整,改變了產業結構不合理,降低產業結構不合理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制約。我國正在發展的現代農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改善我國農業發展狀況,縮小城市和農村的差距。經濟安全是社會平穩發展的重要保證,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黨的執政有兩個同等重要的問題,一是要建設一個先進的黨,及時發現黨建過程中的問題,避免出現追求權力和腐敗問題,早發現問題早解決問題。同時,要加強黨的先進性教育,就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二是建設一個平穩、健康發展的國家。黨的執政和發展是否健康和平穩,關系黨是否最終走向滅亡,也關系國家是否能改旗易幟。深刻變化的世界形勢、國家發展以及黨的發展情況,是對每位共產黨員的鞭策。新的形勢下,為我國和黨的發展帶來大量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諸多新的問題,但中國共產黨將始終是領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
三、新媒體視角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一)弄清楚馬克思主義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產生初期,還是發展到新媒體視角下的今天,馬克思主義的中心思想始終沒有變化。學習是文明傳承的方式,新媒體時代,我們選擇獲取知識的方式變得更多,但根本目的是不變的,那就是從學習中獲取知識。我們可以通過傳統書籍、移動互聯設備等獲得馬克思主義知識,特別是當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對于我國的媒體來說,應該認清自己的職責,傳統紙質媒體,由于發展時間較長,已經非常成熟,所以他們深知在傳播新聞信息時,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為指導。而新媒體由于大多數依托移動互聯網等,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所以作為新媒體更應積極加深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利用自身的優點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二)利用新媒體開展新型教育方式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結合我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認真學習國家政策方針,利用新媒體依托移動互聯網、傳播速度快、涉及人群數量大、信息量大等特點,傳播一些大眾可以快速接受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政府部門應積極投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理論研究,創造更加貼合實際生活的指導思想,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緊跟時代潮流,以群眾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宣傳、教育,將獲得的研究成果運用新媒體的傳播形式進行大力宣傳,這樣才能讓大眾認識到中國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利用新媒體方式,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利用手機、互聯網等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立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形式,推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成果和實踐現狀,加強群眾思想教育。
參考文獻:
[1]曹泳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1):63-70,86.
[2]石云霞,陳曙光.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若干思考[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9):133-139.
[3]韓慶祥,陳遠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要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3):176-185.
[4]陳德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三重關系探析[J].求實,2012(4):11-15.
[5]田克勤.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當代特點應該著重把握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4):55-60.
[6]肖貴清.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研究的幾個問題[J].高校理論戰線,2011(5):4-9.
[7]鄭德榮,牟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軌跡和寶貴經驗[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