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石山
摘 要:有關科技創新效應的觀點和見解是馬克思科技創新思想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既論述了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變革、人的解放與自由全面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又分析了科技創新成果的資本主義應用對于工人生活水平、身體健康、智力發展等方面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還指出了科技創新活動的連鎖效應。
關鍵詞:馬克思;科技創新效應;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035-02
馬克思在其革命生涯中十分關注世界上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闡發了豐富的科技創新思想,其中有關科技創新效應的觀點與見解是馬克思科技創新思想的重要內容。所謂科技創新效應,主要是指科技創新活動所產生的成效與影響。研究馬克思科技創新效應觀,對于我們深刻認識科技創新作用進而更好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科技創新的積極作用
縱觀馬克思科技創新思想的形成發展軌跡可知,馬克思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述了科技創新的積極作用,即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變革、人的解放與自由全面發展。關于科技創新在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的論述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對科技創新生產力功能的論述相對比較間接,也極少使用“科學”“技術”等術語,需要我們透過字里行間去領悟。例如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資本家利用“制造業秘密”[1]132可以減少生產費用從而獲得較多利潤。聯系上下文可以理解,這里的“制造業秘密”主要是指制造技術上的創新成果。又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曾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2]36來描述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成就,而這些表達中也體現了科技創新的生產力功能,因為輪船、鐵路、電報都是科技創新活動的產物。隨著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他有關科技創新作用的論述也越來越直接和明朗,到他寫作《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時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例如:他在這部手稿中論述固定資本時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3]94;繼而在談到財富的創造問題時又強調,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更多“取決于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作用物的量,而這種作用自身……取決于科學的一般水平和技術進步”[3]100。不難看出,在這些論述中馬克思更加明確將科技創新與生產力提高直接聯系起來,而不再像其早期著作中那樣間接表達,體現了馬克思對科技創新生產力功能認識的深化。
關于科技創新在生產關系變革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的貧困》等早期著作中就有所論及。他強調,“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1]527,“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1]602。在這些表述中,馬克思用“手推磨”“蒸汽磨”“蒸汽機”等來描述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用“奴隸制的消滅”“工業資本家社會的產生”等來指代生產關系的變革。馬克思的這些論述雖然直接表達的是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但也間接肯定了科技創新在生產關系變革中的重要作用,因為“手推磨”“蒸汽磨”“蒸汽機”等實際上就是人類歷史發展不同階段的代表性科技創新成果。到19世紀50年代后期特別是60年代,馬克思主要是在《資本論》手稿的撰寫中闡述科技創新對生產關系的變革作用。例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指出:“隨著一旦已經發生的、表現為工藝革命的生產力革命,還實現著生產關系的革命。”[4]412很顯然,這里的“工藝革命”就屬于科技創新范疇。他在這一手稿中評論某工廠視察員關于機械發明問題的報告時又說道:機械發明引起生產方式上的改變,“并且由此引起生產關系上改變”[4]501。不難看出,在以上這些論述中,馬克思比以往更加直接和明確地指出了科技創新在生產關系變革中的作用。
關于科技創新在人的解放與自由全面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馬克思也在多個場合予闡述。最早的論述是見之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在這部手稿的筆記本中指出:盡管自然科學當前使非人化充分發展,然而“卻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為人的解放作準備”[5]307。之后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手稿等系列著作中都論及了科技創新在推動人的解放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中的積極功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的闡述。馬克思在這一手稿中指出:機器的發明與應用能夠縮減生產某種物品的必要勞動量,而“這將有利于解放了的勞動,也是使勞動獲得解放的條件”[3]97。他還強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導致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將帶來勞動時間的節約,而“節約勞動時間等于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3]107-108。
二、科技創新的負面影響
在肯定科技創新積極作用的同時,馬克思也論述了科技創新的負面效應,其中著重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科技創新對工人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工人生活水平的影響。在馬克思看來,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加劇了工人的貧困。馬克思指出,隨著機器勞動的日益簡單化,工人不必像從前那樣經過長期的學習去掌握復雜的勞動技能,許多勞動婦女、兒童都能勝任甚至還可以比男勞動力干得更好,于是婦女、兒童加入了工人大軍,男勞動力受到了排擠,而婦女、兒童的工資通常比成年男工要低,這樣一來工人的平均工資比過去降低了。同時,隨著機器的推廣和日益改進,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比例總體越來越低,產業后備軍人數越來越多,客觀上加劇了工人之間的競爭,為資本家維持工人的低工資水平創造了條件。不僅如此,機器的發明和應用還導致生產相對過剩,從而醞釀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一發生,大量的工人就會失業,貧困狀況因此而加劇。
其次是對工人身體健康的影響。在馬克思看來,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對工人身體健康的直接損害主要是因工作日的延長、勞動強度的增加引起的。過度的勞動使工人身心疲倦,“使勞動力本身未老先衰和過早死亡”[6]307。馬克思詳細分析了機器生產條件下資本家延長工作日的動機。其一,為了能在較短時間內收回機器的價值。勞動時間越長,機器價值的再生產速度就越快,從而使資本家能夠及時更換性能更好的新機器。其二,為了節約不變資本。工作日延長后雖然生產的規模會擴大,剩余價值會增加,但“投在機器和廠房上的不變資本部分卻保持不變”[6]466,從而提高了利潤率。其三,為了獲取更多超額剩余價值。由于最初使用機器的資本家往往能夠獲得超額剩余價值,因此在機器的應用普及前,資本家“企圖盡量延長工作日來徹底利用這個‘初戀時期”[6]468。
最后是對工人智力的影響。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對工人智力的負面影響,主要是由于童工的使用而引起的。在機器大工業以前的工場手工業時期,工人勞動通常需要一定的技能,而技能的培養和積累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學習過程,因此資本家雇傭的一般是成年男工。但隨著機器的發明和應用,這一狀況改變了。由于在機器上勞動簡單輕便,兒童也可以勝任,資本家便開始雇傭童工。馬克思指出,有些資本家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價值,剝奪了許多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和必要的游戲時間。這樣,機器的應用不僅使兒童的身體健康和身體發育受到不利影響,而且“人為地造成了智力的荒廢”[6]460。馬克思指出,這種荒廢與自然的無知不同,因為后者并沒有損害智力的發展能力,只是閑置起來而已。
三、科技創新的連鎖效應
所謂科技創新的連鎖效應,主要是指某一科技創新過程直接或間接地觸發與之不同的其他科技創新活動。它與經濟學上常說的科技創新擴散效應不同,后者主要是指同一科技創新行為的復制與擴散過程,而前者則主要是強調不同科技創新活動之間的因果關聯。一般來說,這些不同科技創新活動屬于相關產業領域或某一產業鏈的不同環節。馬克思有關科技創新連鎖效應的論述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及《資本論》中。他在這些著作中強調:某一工業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往往也會引起其他部門生產方式的變革。例如,“有了機器紡紗,就必須有機器織布,而這二者又使漂白業、印花業和染色業必須進行力學和化學革命”[6]440,同樣的棉紡業革命也引起了軋棉機的發明。他還指出,隨著工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交通運輸手段的革命成為必要”[6]441,于是導致了內河輪船、鐵路、遠洋輪船等先進交通工具的發明。此外,馬克思還強調,隨著機器本身的各個組成部分日益復雜,隨著機器制造中“難于加工的材料日益不可避免地被應用”[6]440,工場手工業越來越不勝任機器的制造,于是用機器來生產機器就成為必要,也就是說生產機器的機器便應運而生。
四、簡短的結語
馬克思的科技創新效應觀雖然主要形成于19世紀中葉,但他的一些深刻見解對于我國當前正在推進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仍然具有指導價值。馬克思關于科技創新積極作用的論述表明,科技創新是提高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是產業變革的重要推動力量。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國必須高度重視科技發展,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經濟增長主要由投資、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而馬克思關于科技創新負面效應的論述則告訴我們,在不同的科技創新動機和價值取向支配下,科技創新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應。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理應使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于廣大人民群眾。為此,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科技創新價值取向,大力開發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公益性科技,并要加強現有科技成果在民生領域的應用研究。同時,要密切關注并積極解決科技成果應用中產生的負面影響,尤其要嚴厲打擊那些為了一己私利將科技成果應用于詐騙、盜竊、毒品制造等領域的違法犯罪行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