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琳娟 李亞紅
摘 要:隨著對外開放和經濟改革的深化,中原經濟區在“十二五”期間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業作為河南省發展的一大亮點和重中之重,必須實現農業發展的現代化。首先闡述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內涵,然后分析河南省農業信息化與現代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并且與山東省做比較,最后提出發展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信息資源;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0-0059-02
前言
“十二五”期間,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崛起,農業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的環境越來越好。為了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必須抓住這次農業發展難得的戰略機遇。農業作為原始產業,先天發展比較脆弱。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信息化的發展就顯得特別重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的前進路徑也必須是科技進步,而當前推進科技進步也必須是信息化的建設。信息化的遍及和推廣的加速,必須發揮信息化自身的作用,以信息化助力農業現代化,以農業現代化帶動信息化,實現兩者的相互協調發展。
一、 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內涵
(一)信息化的內涵
信息化是利用現代化的技術對人類社會知識的生產、繁衍、傳播進行全面的改造并因此導致了人類社會整體生產體系組織和經濟結構發生全面變革的一個過程,有利于促進人類從工業化向信息化的社會轉型,加快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1]。
(二)農業信息化的內涵
它是一種經濟形態,是對農業社會發展到某一特定階段狀況的描寫。即指信息和科技成為生產活動領域內的主要成分,并且成為全部農業的基礎產業之一,是轉變傳統農業、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客觀需要,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2],拉近城鄉之間的距離,形成城鄉共同發展的良好愿景。
(三)農業現代化的內涵
通過科學技術的滲透、基礎設施的同步、相關部門的配合、信息要素的投入、市場機制的引入和服務體系的建立[3],用現代化的動力助推農業,用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化的策劃方法管理農業,用健全的社會化體系援助農業利用的過程。
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農業機械總動力所利用的千瓦數量是一個主要體現。從河南統計年鑒里整理出來的數據可以看出,從2010年9 817.9千瓦至2013年的11 150千瓦,就增長了13.57%。這直觀的數據增長量,對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河南省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河南省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河南省信息化工作雖然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與發達國家和先進省份相比,無論是原有的設備還是現有的發展都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有待改進。特別是在開發利用現有的信息化資源方面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例如發展環境幼稚、基礎設施薄弱、資金不多、服務與人力、物力相匹配與使用問題等等。就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問題錯綜復雜,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闡發:
1.信息意識的淡薄,造成了與時代發展步伐不合拍。現代農業信息是以共享、溝通、聯合、開放為顯著特征的,其所面對的對象是農村和農民。然而由于農業是一個傳統的部門,再加上社會、歷史等諸多緣由,其特點就演變成了私有、封鎖、分離、守舊,信息意識更是淡泊。這就造成了河南省農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主要因素。雖然隨著改革開放,一些對新事物有新鮮感的農戶,已經開始認識到信息和先進農業技術的重要作用,迫切希望這些來扭動村里的局面,提高自己的生活發展水平,以加快村里經濟的發展。但就省內廣大農村來說,這種現象還只是星星之火,還不足以達到可以燎原的趨勢。
2.農業資源短缺,而且利用不合理[4]。河南省是一個農業發展的大省,人口數量龐大,資源比較缺乏,農業發展的環境脆弱。信息化農業的發展必須充分認識到資源短缺的事實,而發展現代化的農業,就必須轉變這一劣勢。提高資源利用率,首先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資源的加工利用效率[5]。
3.信息基礎設施薄弱,資金不夠,網絡覆蓋程度低,資源利用率不高。河南省農業信息化扶植固然起步不早,而且在發展的節奏上也始終慢半拍。一方面,由于信息化設備老化、檔次不高,特別是偏遠山區的基礎條件更是落后。有的還是停留在原始的落后的階段,不足以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另一方面,就是還存在一些空殼現象,大多數就是擺設。同時開通網絡,信息采集和處理比較落后[6],沒能成為發現、捕捉市場信息、發展農業的得力助手。農業投入資金匱乏,農業發展的信息化所需資金難以得到滿足[7]。
4.信息技術支持研究欠缺,現有軟件開發華而不實。河南省農業信息化系統開發雖邁開了步子,但跨度還很小。目前的系統軟件,大多都停留在實驗階段,還未廣泛普及,并且有的軟件實踐性和應用性不夠強[8]。更為重要的是,有些農業系統不能解決本地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謀求所謂的高科研成果,忽視了理論的利用。以上這些,也是一些農業專家系統不能讓用戶徹底信賴的重要原因。
(二)以山東省信息化發展現狀為例進行對比分析
山東省地處齊魯大地,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自然條件,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地理區域的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效果的轉化、農民致富的愿望終將實現。“十二五”期間是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山東省抓住這一重要契機,積極地進行信息化和農業的快速結合。
首先,山東省從上層建筑開始著手進行改革,調整農業發展的布局結構。例如,壽光市投資5 000億元,建成了蔬菜電子拍賣大廳,以交易虛擬化、質量最優化、包裝正規化、客戶會員化,克服了傳統實地交易的很多弊端[9],年買賣蔬菜40多億斤,交易額達30億多元,成為全中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和發售基地。其次,加強了組織領導,制定規劃,讓政策得到具體的落實。再次,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不斷發展科技發展戰略的潛力,不斷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質量和水平。
山東省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領頭軍,其農業現代化發展為河南省農業發展提供了許多可借鑒之處。河南省農業若想求得更穩更快發展必須轉變思路,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切實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三、以信息化促進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對策
(一)宏觀層面——政府
調劑我國的布局,實現農業結構的變更。信息化農業可以打破發達國家在農產品出口上主動地位,改善我國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的不利地位。農業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決定了其對政府扶持的依賴性加強[10],尤其是在影響發展農業的資金投入方面。因此加大扶持投入力度,政府要有適當的傾斜,為信息化發展提供資金保障;補助力度適當加大,使得農業成長有更充沛的資金;完善法律,加強執行;建立健全我國的信息尺度體系,同時增強執法機關的法律力度。
(二)中觀層面——企業等社會機構
加快培育和引進建設性人才。信息化是一項高科技事業,它需要“多面手”式技術人才的支撐。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農業科技和消費經營管理的人才,是如今的迫切需要。信息服務系統的搭建,信息化市場的構成,創新信息應用模式是非常重要的。農業信息服務內容的創新也是不能忽視的,它多樣化的服務內容使農民的需求得到滿足。企業擁有較好的科研團隊,而這一點是農民所不具備的。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得到重視,就需要企業的大力扶持。加快構建農業創新科技的結構體系,提高研發現代農業的速度,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精準化、集約化發展[11]。
(三)微觀層面——農民
在信息化與現代化的洪流中,農民自身要善于通過農業提高生活水平。加強農業專業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民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12]。改變經濟的增長方式,成立生態綠色有機農業。善于利用和發現信息,信息的暢通是經濟的基本保障。在農業成長階段時,我們應積極建立一個信息溝通與反饋的系統,借助信息的及時了解可以形成一種持續競爭的優勢。近年來,我國信息化農業雖然有了必定的開展,但發展還是緩慢,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信息不暢通。如果我們建立一個完善的農業信息平臺,篩選國內外有用的農業市場信息及時提供給農戶,使農戶根據信息對農產品的培育及時做出有力的調整,這對信息化農業的快速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譚國良,何偉.我國農村信息化的內涵、障礙及對策[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7,(6).
[2] 熊春林,符少輝.試論農村農業信息化的內涵與特征[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4,(9).
[3] 陳春霞.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及其拓展[J].生產力研究,2010,(1).
[4] 張繼承.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0,(9).
[5] 上官彩霞,等.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及測評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5,(24).
[6] 甘秋萍.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和對策[J].現代商業,2010,(20).
[7] 張全紅.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因素與現實障礙分析[J].農業經濟,2013,(11).
[8] 石磊.中國農村信息化移動電子商務發展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9] 黃志文.農村信息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關關系的實證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0,(12).
[10] 張盟.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的河南省新型農業現代化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1] 雒海潮,劉榮增.河南省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的對策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11).
[12] 許圣道,李芳遠.河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測評與政策建議[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8).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