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教師在音樂活動中,要準確把握幼兒學習音樂的特點和規律,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將幼兒淺層的興趣和熱情轉化為主動學習音樂的內驅力,這樣才會使孩子們真正成為音樂活動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也才會使音樂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音樂是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象的藝術,也是對幼兒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因為音樂本身的節奏和動感旋律會讓幼兒產生強烈的審美享受,對音樂活動表現出自發的熱情和興趣。但這種興趣往往是帶有明顯情緒色彩的淺層興趣,極易轉移和波動,如果教師的教育策略偏離了幼兒學習音樂的特點和規律,無視幼兒的興趣需要,一旦幼兒的興趣點不再集中于音樂活動,就可能厭惡甚至懼怕音樂學習,積累起對音樂乃至其它方面的消極情緒,阻礙身心的成長。
一、建立良好常規,凸現音之律
良好的教學常規是有效開展音樂活動的需要,可以防止幼兒個人的自由散漫行為對群體的良好學習狀態產生消極影響。這些常規主要包括:第一,行動聽指令。在音樂活動中要建立起聽音樂指令行動的習慣,如在音樂指揮下起立、坐下、上座位、下座位、取樂器、唱歌表演之前傾聽前奏等等。第二,游戲守秩序。幫助幼兒養成與集體協調一致的觀念與技能,自覺維護集體活動的秩序,逐步明白這些行為規則對他們參加音樂活動的積極意義,以更好地感知音樂的整體形象。如在玩音樂游戲《找領頭人》時,教師可以事先講明游戲規則:“想玩這個有趣的游戲,先得管好自己的小嘴巴,要是誰說出這個被猜小朋友的名字,游戲就沒法玩了。”第三,言行能自律。若教師預計幼兒在后面的活動中可能會發生失控行為時,應預先用積極的語言讓幼兒理解某種控制規則是活動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在組織音樂游戲《找小貓》時,要特別提醒幼兒:“小貓躲藏時如果有聲響,就聽不見貓媽媽什么時候來找小貓了。”建立并要求幼兒遵守常規,不僅能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而且對幫助幼兒逐步建構對社會生活秩序的責任感,形成自我克制、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自律性社會人格品質都有著長遠的意義。當然,規則不等于控制與完全的統一,規則習慣與自主自由并不矛盾。
二、營造情感氛圍,感受音之美
要真正從音樂中獲得美感,就必須準確而深刻地體驗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內涵。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幫助孩子們理解作品所表達的的情緒情感,如果作品是較寧靜、安詳的,教師就不能太夸張;如果作品是歡快、熱烈的,教師情緒就要飽滿。如小班音樂欣賞活動《搖籃曲》,在教學開始環節,可以用柔美的聲音范唱,以輕柔的動作哄“娃娃”睡覺,營造一種溫馨、恬靜、優美且具夢幻色彩的氛圍。當幼兒感覺到教師傳遞給他們的這種情緒信息時,也會很自然地輕輕抱起自己的“寶寶”,儼然就是周身散發著深情和濃濃愛意的“媽媽”,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這種充滿溫暖的音樂情境中感受、體驗并表達對作品的理解。再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鴨》,第一段描述的是小花鴨迷路后傷心的情緒,教師范唱的時候,可用難過的心情、緩慢的節奏表現小花鴨的迷茫。第二段描述了小花鴨得救回到媽媽懷抱的過程,教師轉而用贊賞的口吻、歡快活潑的節奏表現。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深刻分析作品,合理營造情感氛圍,才能與作品的思想及幼兒的情緒體驗達到統一,在感受美與表現美的互動中,幼兒便會自然而然跟隨老師進入一種良好的學習狀態,情感也會逐步豐富起來。
三、調動多種感官,體驗音之趣
音樂學習不僅是聽覺的感知活動,而且是一種多通道參與學習的體驗活動。要更好地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創造性,體驗并享受音樂藝術的美,就必須調動幼兒除聽覺以外的多種感官協同參與音樂學習。
可以調動肢體,如音樂活動《買菜》,該作品音域較窄,歌詞簡明易懂,可采用歌唱和動作表演的方式學習。可以激發思維,如《土兵進行曲》,主題鮮明,結構工整,節奏短促跳躍,在引導幼兒學習時,可采用創編圖形樂譜進行打擊樂演奏的方式參與感知、理解和表達作品。可以感受故事,有些音樂作品是用音樂語言描繪的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樂曲情緒在每一樂段都有變化,幼兒較難把握,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野蜂飛舞》就是這種類型的作品,教師可以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協同參與學習:伴隨樂曲,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描述“從海面的遠方,飛來一群大黃蜂,圍繞到天鵝的四周,盤旋飛舞”的場面;觀賞課件《野蜂飛舞》片段;講述故事,啟發幼兒講述自己的感覺;在音樂背景襯托下,師生共同研究音樂所表達的野蜂飛舞的路線與線條的關系,選用自己認為與音樂匹配的顏色用線條描繪野蜂飛舞的感覺;自主選擇教師提供的道具,在樂曲聲中玩“猜領袖”的游戲等等。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幼兒聽了、看了、說了、畫了、演了,音樂欣賞與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方式自然“合成”,使幼兒多視角、多層面、多渠道了解了作品內容,體驗了作品情感,并用各自喜歡的方式表達了對作品的理解和想象。
四、善用正面鼓勵,提升音之境
及時的鼓勵可以讓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多一些愉悅的體驗,產生更強烈的學習興趣,進而影響一生的心態與行為。但鼓勵并不是隨意而盲目的,應該有機滲透于音樂活動的動態過程中。
要善用鼓勵時機。對幼兒來講,他能參與活動全過程,需要鼓勵;他能完成某項活動要求或內容,也需要鼓勵;缺乏自信,在活動中退縮時,教師的熱情邀請、打氣鼓勁是鼓勵;激將幼兒勇敢地完成有一定難度的新活動要求,也是鼓勵。
要注重鼓勵方式。除語言鼓勵之外,教師還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傳遞自己的贊賞,一個贊許的頷首,一個信任的微笑,一個期待的眼神,一次輕輕的撫摸,都能讓孩子們感覺到:我注意你了!你進步真大!你做得真好!請繼續……不同程度、方式的鼓勵會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如沐春風,享受到通過自己努力而被教師肯定認可的快樂,而這種快樂又會支持著他們將這種“你能行”的外來信息內化為“我能行”的積極行為,更好地與教師、與同伴合作、呼應,積極地學習,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識,進而沉淀為一種成功的體驗,在心里播下自信的種子。
面對每一次音樂教學活動,教師只有用心思考、精心設計起承轉合的每一個環節,才能讓幼兒在一種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動靜交替的動態藝術情境中積極主動地學習,使教學過程得以優化,從而讓師幼共同獲得音樂活動帶來的滿足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