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哲 于治遠

課堂討論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共同進步. 曾有一位哲學家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仍然只有一個蘋果;而若是思想的話,每人都會有兩個思想. 由此可看出,通過討論可以使學生更有效的獲取信息,再經過分析、轉化、吸收,得到新的認識. 而讓學力各不相同的學生組成一組討論可以達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的目的.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也體現了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觀念.
一、討論的目的要明確
教師在根據學生情況備課的時候應該明確哪些內容適合討論,更要明確討論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討論而討論,還是為了強調重點、突出重點而討論,或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討論,等等. 所以要精心準備討論內容,選擇討論內容必須遵循三點:一是討論的問題要有適當的難度. 如果太簡單,學生體會不到討論的價值,但若太難,學生就很難取得成功,都會影響討論的積極性. 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進行具體分析,作出恰當安排. 二是討論的問題應是感興趣的. 可以事先讓學生預習,在預習的基礎上找幾名學生詢問感興趣的問題,使教師有一定的把握. 三是能體現一定的數學思想,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討論的運用要及時
在上課的時候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反映來安排討論,根據學生的需要決定何時討論,也就是說要把討論的支配權給學生,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而相反的,如果提問后發現很多學生都回答不出,或是發現學生有爭論、迷惑、理解不清的時候,哪怕教案上沒有安排討論,也應該及時的組織討論,解決學生心中的困惑.
如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課的教學中,練習完成后我讓學生談學習的體會. 有一學生就說:“既然公式法是由配方法而得的,而且適合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再說配方法解方程很麻煩,容易錯,那么配方法就不重要了,可以不再用它解方程了. ”馬上其他同學都表示有同感,議論起來了. 這是在我意料之外的,我沒有針對性的給予回答,而是干脆讓學生展開討論,先討論配方法到底重不重要,再討論哪些方程用配方法解簡單. 經過積極認真的討論他們認為配方法是重要的,沒有配方法就沒有公式法. 這一及時的討論不僅使學生體會了配方法的價值,又增強了解題的靈活性.
三、討論的時間要充足
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不是不想讓學生討論,而是怕完不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有時討論要占去不少時間,考慮到教學進度,就草草收場,或是讓學生課外去討論.如: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和角平分線的定理和逆定理掌握不夠,我就充分發掘教材,在一次復習課上花了大半節課讓學生討論兩道題:
(1)如圖:已知點D、E在BC上,BD = EC,AD = AE. 求證:AB = AC.
(2)如圖:已知D是BC上的一點,BD = CD,∠1 = ∠2. 求證:AB = AC.
實際上這兩道題是書上的例題,要求是不準看書,回顧所學的知識討論解題的方法,并說出最簡便的方法. 如果討論時間不充足,學生討論的結果仍是書本上的方法,而想不到題(1)可以過A作△ADE的高AF,通過證AF是BC的中垂線得AB = AC,題(2)可過D作AB、AC的垂線段DE、DF,由角平分線定理得DE = DF,再證出∠B = ∠C,得結論. 而且都比書上的方法簡便. 為達到讓學生靈活運用定理解題,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力求解題簡便的目的,花再多的時間討論也是值得的.
四、提高討論的參與率
有效的討論應是全體學生參與的討論,如果只是小面積的討論,哪怕討論再積極也不是成功的討論.
首先,教師要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教師應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成為學生的伙伴、合作者,要適時給予一定的指導. 其次,要多一份容忍. 再者,要尊重學生. 讓他們暢談自己的發現和想法,不要因為學生的觀點不對、不好或不符合老師的思路就中途打斷其發言,這樣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最后,要多鼓勵. 對學生的討論要給予積極的評價,不僅要鼓勵學力高的學生的奇思妙想,更要鼓勵學力低的學生的積極態度和勇氣.
五、討論要在指導中進行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討論亦是如此,“放羊式”的討論是低效的. 所以討論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討論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 首先,要安排好小組討論的成員. 讓學力各不相同的學生合理的組合,這樣既能提高學力高的學生的能力,又能使學力低的學生得到幫助,從而提高討論的實效. 其次,教師在參與學生討論時,要及時發現學生討論方向上的偏差和討論過程中思維“卡殼”的地方,給予必要的疏導,使討論順利進行下去. 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文明、規范的討論. 要讓學生明白討論是一種“研討”,要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觀點,不能冷嘲熱諷要以理服人. 要求發言的同學組織好語言,歸納總結小組的討論結果.
“討論法”這一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積極意義:1. 從以“一言堂”為特征的信息單向交流向以“互動型”特征的信息多向交流轉變.2. 從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向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角色轉變.3. 從重視學生的智力的教育向重視學生智力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發展的教育轉變.4. 從以“滿堂灌”為特征的學生被動學習向以“引導型”為特征的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轉變.5. 從重視學習結果、重視學生學會知識向重視學習過程、重視學生學會知識轉變.
組成一組討論可以達到優勢互補,互相提攜,從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也體現了現代素質教育的本質與以人為本的先進觀念. 一線的多年教學實踐也證明了其合理性.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運用討論法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轉變,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思維的發展,為其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