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婭 王立東
摘 要:公共知識分子作為知識分子發展歷程中的必然存在形態,在時代背景下具有相對突出的文化表征,即自我獨立性、公共性與專業性并舉、實踐性、強烈的社會關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等。對其內涵、特征的認知,是把握公共知識分子這一特定現象的前提和基礎,對知識分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文化;公共知識分子;知識分子
中圖分類號:C9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100-02
古今中外,對知識分子的研究從未間斷,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微媒介的強勢普及,知識分子早已不再是純粹理論化的存在,而是在時代背景和歷史情境下的復雜現象。公共知識分子以知識分子為原型,隨時代發展應運而生,并內在地蘊含了當代意義,是知識分子在發展歷程中的特定產物。
一、“公共知識分子”的內涵
(一)“公共知識分子”的定義
1987年,美國哲學家雅各比出版《最后的知識分子》一書,最早明確提出“公共知識分子”這一概念,并指出:“知識分子面臨著公共性消失的危機,呼吁真正的知識分子應該立足專業,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創作參與社會運轉,并呼吁知識分子要有社會責任感,勇于充當引路人。”雅各比洞悉由于專業化學院的出現,知識分子的公共性逐漸衰落甚至消失,出現與公共知識分子相對的專業知識分子和學院知識分子。美國學者波斯納對公共知識分子的界定著重強調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寫作及訴求對象上,他說:“知識分子就‘公共問題即政治問題面向社會公眾寫作,或者其寫作至少比僅僅是學術人員或專業讀者更為廣泛,當然所謂的政治問題是從這一詞匯最廣泛的含義而言的,倘若從意識形態、道德抑或政治(也許它們全都是一回事)的視角來看的話,也包括文化問題”。薩義德心中的公共知識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眾以及‘為(for)公眾來代表、具現、表明訊息、觀點、態度、哲學或意見的個人”。這也是被學界認可的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中國關于公共知識分子研究的權威學者許紀霖先生指出,界定公共知識分子的首要前提就是明確“公共”的含義,即:“第一是面向(to)公眾發言的;第二是為了(for)公眾而思考的,即從公共立場和公共利益,而非從私人立場、個人利益出發;第三是所涉及的(about)通常是公共社會中的公共事務或重大問題。”所以他將公共知識分子定義為“那些以獨立的身份,借助知識和精神的力量,對社會表現出強烈的公共關懷,體現出一種公共良知、有社會參與意識的一群文化人”。
(二)“公共知識分子”的內涵
中外學界對公共知識分子的定義有多種,有共同性,有差異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公共知識分子作為知識分子的一個類存在,以知識分子為基礎和根本,不但具有知識分子的所有特性,秉承知識分子的精神特質和內心堅持。在時代性的發展前提下,公共知識分子更為凸顯的是其“公共性”:一種公共需求,具有市場性、社會性的表現。
其次,公共知識分子是知識分子發展歷程中,由于主客觀因素導致的一種特定的形態,其具有相對突出的文化表征,其概念內涵和外延都小于“知識分子”,是知識分子中賦予公共色彩和行為模式的類存在,是一種身份的表達,而非標簽式的構建。
再次,公共知識分子是伴隨知識專業化、學院化建設、新媒體發展并強勢普及下應運而生的,故其在現實條件下被設定更多要求,如:專業性與公共性并存,公共性為顯性,專業性為隱性。公共知識分子作為時代的產物,也內在地規定了公共知識分子是以公共性為主導,以公共表達、公共意見、公共服務為實現公共性的途徑和方式,致力于和諧社會的公共服務性建設。
最后,知識分子的歷史嬗變歷經了知識化、城市化和專業化的過程。隨著現代社會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公共知識分子之“公共化”,正是較之于知識分子的一種自我能力的考證,在滿足自我內在知識修養的基礎之上,不斷提升自我判斷、自我選擇的能力,并以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為內在原則,秉承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理念,以體現公共服務性為依托,堅持人民立場,合理表達意見。
二、公共知識分子的特征
(一)獨立性與社會性同在
公共知識分子的自我獨立性建立在知識分子獨立性的基礎之上,但其內涵更狹小,要求更為苛刻、明顯。作為時代產物的公共知識分子的自我獨立性,應置于社會大環境和現實條件下考量,并積極融入時代特色。現代社會人們極為注重潮流,然而流行的通俗化名詞即為“跟風”“隨大流”。故而公共知識分子作為社會言論的風向標和先鋒,自我獨立性尤為重要。所謂自我獨立性,是在現實社會狀況下,具有針對性和發展意義的,自我并不意味著自負與只活在自己世界,更多強調的是一種個性,一種不雷同、不復制的內心堅持和精神追求。公共知識分子無論是對于自身的知識研究還是人生道路選擇都秉承以獨立的視角,超然的態度應對,不以社會浮躁而盲目,也不以金錢利益而喪失自我,更不為自我私欲而隨意依附,淪為某個利益集團或者不良企圖之輩的擴聲器。當然,公共知識分子的獨立,并不是指個體完全脫離國家、社會及人民群眾,意指其思想、觀點、人格、精神追求的自由與獨立,是遵從黨、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的,并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二)公共性與專業性并舉
雅各比在他的《最后的知識分子》一書中談到,由于學院化和專業性的加強導致公共知識分子的消失,知識分子的公共性喪失。但就中國具體國情而言,在現實社會發展的要求下,知識分子的專業性是其除知識性以外的又一根本要求。就公共性而言,即便書齋里的老夫子多少也具有這一特性,原因在于其思想成果會因為其著書立說而對他人對社會產生廣泛的影響。而當代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更是專業性與公共性并舉。公共知識分子受教育程度高,有專門的研究方向,充足的物質保障其專業性的發展,并得以長期保持。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公共性是公共知識分子存在、發展的基礎,最初產生是由于公共性消失的危機,發展源于新媒體時代,新的傳播和交流方式,加之思想開放與文化交融,一定意義上促進了其公共性的加強。公共知識分子的強公共性不僅源于其客觀外部環境的改變,還在于公共知識分子的活動領域、發聲對象、訴求方式、表達途徑,以致追求目的都與公共性存在相關。較知識分子相比,公共知識分子是在強公共性和強專業性的有利條件和自身發展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公共性和專業性的并舉。這是公共知識分子又一突出特征。
(三)思想性與實踐性兼備
知識分子可以專注于研究,思想可以走遍世界,身體留在書齋之中。公共知識分子則不同,他的思想和身體都在路上,他們的公共性不只單靠思想、語言實現,更重要的是通過自身付諸的實踐作為保障。就這一實踐過程而言,公共知識分子憑借其專業知識和敏銳眼光,洞悉社會各種現象,并以專業的態度和知識分子的敏感性對社會熱點做出科學合理的分析,直中問題要害,從而啟發大眾的思想;在持續追蹤中,引導社會輿論,提出合理化建議或者科學的解決方案,以供社會參考;同時保障其持續關注度,直至事件的解決。對每一社會現實問題,做出針對性反思、科學化的預見,以知識分子專業化的態度提出制度化建議,完善制度,促進社會發展。在公共知識分子實踐公共性的過程中,秉承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并做到開放包容,這是實踐的要求,也是公共知識分子實踐性的基本內涵。
(四)批判性與責任感合一
公共知識分子對大眾媒介發聲,為社會公正代言,剖析社會熱點,批評社會弊政,引導社會輿論,推進社會發展尤其是文化事業的發展,這是他們的義務,同時也是一份責任。此時其公共性表現為在嚴肅批評之中蘊含著強烈的社會關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
當今社會,人們追求利益的腳步并沒有因為物質財富極大豐富而減緩,反而愈加瘋狂,導致社會中不敢扶、不愿扶、社會冷漠等現象,金錢成為評價個人成敗的唯一標準,責任感的缺失導致養老成為社會一大難題,食品安全讓人們生活得焦頭爛額等等現實狀況,使得公共知識分子強烈的社會關懷和道德責任意識彌足珍貴。公共知識分子挖掘問題、針砭時弊,以期為社會弱勢群體發聲,關懷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弱者;以其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引導社會道德風向,激發大眾責任意識。他們能不計得失,不求利益回報,是一種精神境界,也是他們的內在特性;他們不崇洋媚外,不滿口洋文、盲目崇拜,而將他國先進作為借鑒,視為反思,是公共知識分子責任心的深刻表現。
參考文獻:
[1]拉塞爾·雅各比.最后的知識分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2]愛德華·薩義德.知識分子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02.
[3]托馬斯·索維爾.知識分子與社會[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4]卡爾·博格斯.知識分子與現代性的危機[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5]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6]許紀霖.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史論[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7]許紀霖.公共性與公共知識分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8]鄭也夫.知識分子研究[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9]資中筠.資中筠自選集士人風骨[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0]林泰.問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Intellectuals”
ZENG Ya,WANG Lidong
(Marx Schoo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 China)
Abstract: Public intellectuals as the inevitable existence form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s, have relatively prominent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namely self independence, public and professional simultaneously, practice, strong social awareness and concern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The cognition of it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grasping the special phenomenon of public intellectual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intellectuals.
Key words: Culture, public intellectuals, intellectu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