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為《楊永信,一個惡魔還在逍遙法外》的文章讓楊永信和他的網戒中心再次走進公眾視線。有媒體調查發現,“電擊治網癮”叫停七年仍受熱捧。類似網癮治療機構亂象,可謂經年未解。
2006年,精神科醫生楊永信在山東成立“網絡成癮戒治中心”,用“電擊療法”治療“網癮”青少年。2009年,媒體揭露楊永信主持的山東省臨沂第四醫院網戒中心限制青少年人身自由,對青少年進行電擊等身心虐待。同年,廣西少年鄧森山在廣西南寧起航拯救訓練營接受戒網訓練時死亡。“電擊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引起廣泛質疑。當年7月,衛生部致函山東省衛生廳,叫停“電擊治療”,“網癮”也被排除在疾病范疇之外。但最近媒體曝光,楊永信的網戒中心在當地依舊炙手可熱,吸引省內外家長帶著孩子紛至沓來。數據顯示,2009年后,每年仍有數百名青少年被送到這里,接受“戒網治療”。
據心理專家介紹,電擊療法在醫學上稱為電休克(或電抽搐)治療,是一種用于某些嚴重的神經精神疾病,如抑郁癥、狂躁癥、精神分裂癥等的非常規治療手段。“電擊療法”的原理是當受治者出現“不良行為”時給予電擊,從而矯正“不良行為”。
一個不存在的疾病,一種被叫停的治療手段,為何卻被家長們奉為“救命稻草”,禁而不止?
幾乎所有有“網癮”的孩子都存在親子關系的沖突或不良。“網癮”只是一個表象,背后更多的是家庭關系的偏失。命案也好,暴利也罷,在這條灰色產業鏈上,隱喻的其實是一連串的合謀與失守。如果用十六個字概括所謂的“網戒中心”,不過就是——家長有病,孩子吃藥;掮客逐利,監管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