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人日報》報道,中國第一部地方語言狀況的調查報告《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發布,隨后,北京市還將把方言搬進課堂。
方言是地方語言的簡稱,指一個特定地理區域中某種語言的變體。由于地理和歷史原因,中國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方言。民間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的說法,可見方言種類之多。進入現代社會后,隨著全國各區域聯系越來越緊密,人員流動越來越頻繁,方言的衰弱甚至消失成為擺在人們眼前的“問題”,于是有的地區喊出了保衛方言的口號。
高喊保護方言的地區,大多數位于中國經濟發達的地區,如上海、北京、廣東,這些地區保護方言的口號或論述的核心都在于認同構建,即通過一種“標簽”來區分“你們”和“我們”:上海人當然講上海話,你講得不正宗,你就不是上海人。這種區分對廣東話、北京話同樣成立。緊隨這種區分而來的是“歧視鏈”:本地人歧視外地人,老市民歧視新市民。
一種方言,為什么會產生這樣巨大的作用?這源于語言認同。發達地區高喊保護方言,甚至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普及和強化方言認同,必將導致新進入者難以融入當地的語言環境,實際上這是變相的地方保護主義,只會制造越來越強的人群歧視和文化割裂,對全國經濟的一體化和社會的穩定融合,并無任何益處。
點擊 其實不干預、不禁止,允許人們說各自的方言,不強行要求人們講一樣的話語,就是對方言最好的保護。以粵語為例,粵語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力,源于香港與珠三角在經濟上的強勢地位,由此推動香港文化和娛樂事業北上,締造了一個強大的粵語“經濟圈”,這決定粵語并不會消失。真正會消失的,是那些失去實用價值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