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萍
【摘要】 教學的著重點應放在學生身上,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規律,并能在實踐中解決問題.
【關鍵詞】 導看;導畫;導說導思導填理由;導找
蘇科版初中數學平面幾何課程,它是幾何的基礎部分,又是教學的難點,學生對內容掌握的好壞,是能否學好幾何的關鍵.
為了幫助學生過好幾何的入門關,教學時,必須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要遵循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再用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 把教學的著重點放在學生身上,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規律,并能在實踐中解決問題. 具體引導方法有下而幾個方面:
一、導 看
幾何與代數相比,思維方法有明髭區別,幾何是借助圖形思考的,因此引導學生去觀察圖形與識別圖形,是學習幾何的至關重要的一步.
例如講平行線的定義時,要學生觀察一些實物模型或圖片,如鐵路的兩條鐵軌,黑板相對的兩條邊,使學生從中得到平行線的形象,再要學生觀察縱橫交錯的立交橋路圖片,讓學生識別比較相交線與平行線以及異面直線的異同,從中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二、導 畫
幾何研究的對象是圖形,因此應引導學生多動手,從簡單的畫圖入手,從畫圖中看圖,從而理解及掌握幾何概念及定理. 例如從直觀上得到直線、射線、線段的認識,得出其定義后,可引導學生抓住端點個數、延伸方向等特征動手畫出直線AB;射線AB;線段AB的圖形. 如圖所示
從而使學生對三個概念的理解得到強化,防止混淆.
3. 導 說
學習幾何,必須理解圖形的敘述方法,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 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去講,在講的過程中,教師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出現的差錯,漏洞,幫助學生逐步正確表述. 例如圖
有些學生受日常口語的影響,會說成“點P在直線L的一邊”,這時教師應指出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引導學生敘述為“點P在直線L外或點P不在直線L上”. 加強學生鍛煉說的機會,引導學生使用規范的幾何語言敘述圖形、命題或定理的完整證明過程,才能真正帶動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掌握.
三、導 思
數學的學習離不開思維,要使學生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需要教師的指路引導. 教學中,教師應著力做到
(1)從實際生活出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學會聯想.
(2)從創設問題情景來開展探索式教學,引導學生追根究源去思考,使學生學會深思.
(3)從挖掘“問題鏈”來開展變式訓練,引導學生去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推理,使學生學會轉化. 如圖,
a)兩點B、c在線段AD上,如果AB = CD,則AC = BD 嗎?
b)如果AC = BD,則AB = CD嗎?
通過引導學生想一想,既培養了學生動腦習慣,又能使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四、導填理由
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中從“相交線、平行線”開始,要求在幾何推理過程中填寫理由,這是初一幾何的重要考點.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言必有據”,學會填理由. 如圖:已知:直線a∥b,且∠1 = 1000,求∠2的度數.
解∵∠1 + ∠3=1800 ( )
∠1 = 1000 ( )
∴ ∠3 = 800 ( )
∵ a∥b ( )
∴ ∠2 = ∠3 = 800 ( )
教師引導學生在學填理由的過程中,使其逐步了解幾何解題的格式和思路,為以后學習幾何的證明打好基礎.
五、導 找
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的領悟及形成,需要教師的指導. 因此引導學生找出知識、解題、學法等方面的規律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1)找知識規律. 例如在學習過體、面、線、點等概念后,可引導學生小結出如下知識規律: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
(2)找解題規律. 在計算題或證明題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問題特點,力求引導學生做到:a)畫圖準確不特殊化,逐步學會由已知條件出發,分析已知元素之間或已知與未知元素之間的關系,將問題逐步轉化,從而得出結論. b)一方面要從“一題多解”中分析、比較哪些解題思路較為簡便,逐步積累經驗;另一方面從解題練習中歸納概括哪些是常用的基礎理論,解某類題的常用方法,以求舉一反三.
(3)找學法規律. 學生成績之所以發生分化,主要是因為學法不當引起,為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尋求出學習方法與規律. 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知識特點;引導學生找出知識的學習重點、難點、關鍵,明確哪些知識必須在理解基礎上牢記;學習過一節或一章內容后,引導學生做好書面小結,在寫的過程中發現還未認識理解的問題,并及時彌補,同時亦可將課本相關知識加以系統化,從而獲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只有把學習方法規律讓學生自己找出來,才能使學生抓緊學習重點,明確學習方向,從而有效提高學習質量.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只要引導好學生掌握如何看圖,能動手畫圖,會說幾何語言,學會思考,會填理由,方法得當,那么學生學起幾何就會輕松自如,樂趣也會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