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評價他人的生活,是錯還是對?
上海一考生
有人說,今天的社會已經進入“全民八卦”的時代。明星名人的婚戀隱私、衣食品味被人津津樂道;平常人的道德品行、私人生活也被人評頭論足。
喜歡評價別人生活的人,名聲往往不太好。整天拿別人道德說事,是謂“衛道士”;整天刺探傳播別人隱私,是謂“八婆”;整天挑撥是非,是謂“長舌婦”;刻薄尖酸、揭人短處,是謂“毒舌”——看看,都不是什么好詞兒吧?
明知不好,還熱衷于評價他人的生活,其背后有著一定的社會和時代根源。價值觀一旦多元,生活方式一旦成為一種個人選擇,“百花齊放”的同時,“眾口難調”就難以避免。比如說以前人們的頭發又黑又直,但后來有人把頭發染成五顏六色,燙得比方便面還卷。站在不同立場、觀點各異、好惡不一的人們,就有人喜歡,有人厭惡,評頭論足就在所難免。極端的人甚至還會付諸行動——據說當年喇叭褲剛流行時,就有反對者剪別人的褲腿。
“評價他人生活”到底是錯還是對?不能一概而論。任何社會都有它的主流價值觀、行為規范和公序良俗,這些規范要貫徹到生活中,社會評價必不可少。這樣的評價能使符合主流價值觀、符合公序良俗的行為得到褒揚;不道德、不文明的思想言行受到貶抑,進而激濁揚清,匡扶世風。
但俗話說“過猶不及”。如果對什么人、什么事都品頭論足一番,那不是健康的社會評價,而是庸俗八卦。評價他人的“度”是什么?一般認為,可以評價他人生活中具有公共屬性的部分,不應評價屬于私人屬性的部分。比如在公共場合是否排隊上車、隨地吐痰,這些行為具有公共性,屬于公共道德,就應該納入到社會評價的范疇;但是那些私密生活、個人隱私,比如情感婚戀、個人偏好,只要不違反法律、不妨礙他人,個人就可以自主決定,自由選擇,別人不應該過多窺探,過多評價。
評價他人的生活還有一個“政治正確”的問題。對一些先天決定、又容易引發爭議的事項,不應過多評價。在歐美國家,最典型的就是種族膚色。在我們國家,當一個人的出生地域、身高相貌、階層屬性偏于負面,最好也不要評價。喋喋不休評論別人的出身和長相,開口閉口“地圖炮”,不但“政治不正確”,還顯得缺乏教養。
當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評價、如何評價他人生活時,最好的原則是“慎言”。因為,“理解和寬容”是珍貴的美德。
【考場得分】 45分
內容:文章中心明確,在生活中我們能否評價他人的生活,圍繞此展示論證。(18分)
表達:所用事例能夠有論證層次,段落層層遞進,但觀點不夠獨到。(17分)
發展:文章語言較為生動,擅用修辭,表達有文采。(10分)
【場外分析】
這篇文章寫得很有思想,也較有深度。但是作者犯了在考場上常犯的錯誤:寫議論文總是擔心遭到閱卷老師和讀者的“偏激”的詬病,而喜歡把文章寫得四平八穩面面俱到——不管提出什么觀點,文章寫到一半,總要來個“話說回來”,來個“辯證思考”。其結果是追求“面面俱到”,卻使文章“面面俱不到”。因為僅僅800字的文章,要想把問題說深、說透,就必須集中筆力,重點突破。即便一定要“辯證分析”,也應要言不煩點到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