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湛若水有一套完整的心性修養(yǎng)學說體系,他在《心性圖說》《雍語》等著作中,闡發(fā)了“心”的內涵,解答了心的本質、心的關系、心的善惡、心的凈化等一系列問題。甘泉學就是一種關注“心態(tài)文明”的心學。在當今人們的心靈被扭曲、被污染、被戳傷的社會生態(tài)中,提倡“心態(tài)文明”,弘揚甘泉心學,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甘泉學嶺南心學心態(tài)文明
作者戢斗勇,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主編、研究員(廣東佛山528000)。
一
“甘泉學”是一個新概念,過去人們只提甘泉學派,實際上隱含了有一個“甘泉學”,否則何以名學派?但目前筆者所查文獻,均無“甘泉學”一詞,更未對它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界定。我認為研究心學與甘泉文化,首先有必要對隱性的“甘泉學”詞語顯性化,使之成為一個學界乃至整個社會都接受的學術概念和文化名詞。這樣一來,在社會上打出“甘泉文化”的大旗的同時,在學術界打出“甘泉學”的大旗,從而使“甘泉學派”建立在學理的基礎之上。
那么,什么是“甘泉學”呢?簡而言之,就是有關湛甘泉的學問,也可稱為“湛學”。它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其主體是湛若水本人的思想、著作和生平事跡,二是其所涵蓋的對湛若水的方方面面進行研究、宣傳和實踐的成果。二者中間的模糊帶是湛若水著作的不同版本、湛若水年譜的不同考據(jù),等等,既可以是甘泉本人的言行,又可說是后人的整理和考證。從“甘泉學”的內涵來分析,要在對湛若水的學說的不同概括中求同存異。能夠取得一致意見的是,他“作《心性圖說》以教士”,可見,基于心學的心性觀是甘泉學的主體、核心的內容。他承襲陳白沙“勿忘勿助”的“自然”之學,追求“吾心自然之樂”(《雍語》),同時修正了白沙的“主靜”修養(yǎng)說,并自我發(fā)明了新的“格物”說,張揚“隨處體認天理”的修養(yǎng)方法,以此為心性修養(yǎng)的宗旨和自己學說的標識。從學術源流來看,甘泉先生培養(yǎng)了近四千弟子,許多得意門生繼承和發(fā)揚了甘泉學,從而形成了“甘泉學派”;而甘泉學派是對陳白沙江門學派的繼承和發(fā)展。從學派傾向來看,甘泉學屬于明代心學,因而它亦可稱為“甘泉心學”。在明代,甘泉學(湛學)與陽明學(王學)并立而行,與陽明學一樣,甘泉學也是明代心學的主要代表。
二
將“甘泉學”比喻為心靈的甘泉,是從“甘泉學”固有的特征來認定的?!案嗜獙W”與象山學和陽明學相比較,甚至于與白沙學相比較,有其鮮明的特色?!案嗜獙W”的特色決定了它不屬于“心靈的雞湯”那一類的所謂營養(yǎng)補品,而是屬于“心靈的甘泉”那樣的生命的必需品。我從這一視角,把“甘泉學”的特色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甘泉學”的“博大”
這兩年,我們以廣東省嶺南心學研究會骨干為主的團隊,承擔了廣州市特別委托項目,點?!墩咳羲罚磳⒂缮虾9偶霭嫔绯霭?。給我們最為直接的感受是,湛若水的全集約400萬字,是鴻篇巨制,無論是陸王,還是白沙,他們的著作的“體量”是遠遠不及的。其個中原因,固然有湛若水壽命長的因素,他直到95歲逝世前還在教書著述,學術生命幾乎有陸九淵(55歲)、王陽明(58歲)的兩倍,也比其師陳獻章(73歲)的學術生命長得多。但陸王陳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秉承孔儒的“述而不作”,其著作大都是后學所整理的語錄、講稿、書信和詩詞,尤其陳白沙更是“只對青山不著書”,以“詩教”名學。而湛若水的專著就有許多部,他的著作幾乎涉及傳統(tǒng)學術的方方面面,包括過去我們比較少接觸的古代音樂、軍事等。他擔任了禮部、吏部和兵部三部尚書,又是大教育家,說明他學富五車,有大學者的氣派。更重要的是,甘泉心學與陽明心學在基本思想上有諸多的不同,正如湛若水在與王陽明的論辯信中說的,陽明以格物為“正念頭”,這就割裂了“尊德性”與“道問學”。而湛若水以格物為至天理,他的隨處體認天理是“兼知行合內外”,“吾之所謂隨處云者,隨心、隨意、隨身、隨家、隨國、隨天下”(《答陽明王都憲論格物》)。當然,湛若水的“博大”和知識淵博是就那個時代的學者而言,我們當今的時代有我們應有的“博大”。
(二)“甘泉學”的“中正”
《湛若水全集》的博大,有點像《朱子全集》,但朱熹的著作分量更大。朱熹是理學的代表人物,宋代儒學分為理學和心學兩大流派,朱熹批評陸九淵的心學太“簡易”,而陸氏則批評朱熹的理學太“支離”,并寫詩“簡易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yè)竟沉浮”。也就是說,湛氏的著作從分量上,既不像朱子的博大,又不像陸王的簡易,是居中的。他的思想也是這樣,雖然屬于心學陣營,但卻大量吸納了理學的因素。后世評價湛若水偏離了師說,導致了白沙心學未能得以宏大,甚為遺憾。實際上,當時湛若水雖認定心學為正學,但己預感到心學發(fā)展下去會有空虛之弊,抨擊“是內非外,重心略事之病,猶多不悟,反以為立本”(《大科書堂訓》),因而他的確修正了白沙的主靜說而兼動靜,將白沙的只從“端倪”著手改變?yōu)椤半S處體認”,而他的“隨處體認也與王陽明的“致良知”相比更多偏向踐履,且批評陽明所謂的心只是“腔子里方寸內與事為對者”(《明儒學案·甘泉學案·語錄》),王陽明也批評甘泉“有外”。正如《泉翁大全后序》評述的:甘泉子“而其為教也,指天理為吾心中正之體,以勿忘勿助為吾人體認之功”??梢哉f,甘泉學是更為“中正”的心學,“中正者,心之本體也”(《雍語·心性》)。如果要說遺憾,遺憾的是本來“甘泉學”與陽明學并立,但后來則以陽明學影響更大,占據(jù)上風,導致了明末的心學空疏更甚,以致被后人指責為明亡的原因。明末以后中國科技的落伍,恐怕心學的流弊也難辭其咎。如果是甘泉“中正”的心學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歷史的情形又會是怎樣的呢?
第二,“心”的關系?!靶摹笔钦繉W的核心概念,其他的哲學概念如性、仁、義、思、覺、情、動、靜等,都是圍繞著“心”來展開的。湛若水說:“在心為理,處物為義”,而“仁其心之生理”(《雍語·心性》),“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盡而性見矣”(《雍語·始終》),“思也者,心之知覺也”(《雍語·始終》),“心具生理,故謂之性。性觸物而發(fā),故謂之情。發(fā)而中正,故謂之真情,否則偽矣。道也者,中正之理也。其情發(fā)于人倫日用,不失其中正焉,則道矣。故中正而天下之理得矣”(《復鄭啟范進士》),“心無動靜,動靜一心也。故知動靜之皆心,則內外一,內外一,又何往而非道?合內外,混動靜,則澄然無事,而后能止”(《復王宜學內翰》)??梢哉f,找到了“心”,就有了了解人和社會的鑰匙,而“心”也是“甘泉學”理論系統(tǒng)的總樞紐。
第三,“心”的善惡。在甘泉子看來,“心”在初始的本來狀態(tài)是純善的,“赤子之心,其真心乎”!他把這種純善的心的道德本質,稱作“本心”“正心”“善心”“公善之心”“和平”之心。但是,由于人在外欲的誘惑下,本心受到影響,從而產(chǎn)生“惡”心,湛若水把“惡”心稱為“邪心”“習心”“偽心”“害心”“妄心”“成心”“勝心”“粗心”等。他說:“人心道心只是一心。心得其正時,純是天理,故謂之道心;心不得其正時,便為己私,故謂之人心。人心,有我之心也;道心,天心也”,“習心即人心,心只是元一個好心,其不好者習耳”(《大科書堂訓》),“是計功謀利之心,其大本失矣”?!笆姑駸o邪心”,因邪心即“有己之心”,“學者之養(yǎng)心也,去其害心者爾”,“巧言令色,以滋偽心”,“若夫利鈍之計焉,躁心生矣。非徒無益而反害之也”,“成心、勝心、習心三者,皆不可有,必去此乃可以入道也”(《先簡西樵》)。
第四,“心”的凈化。這是“甘泉學”最有特色的部分。既然人有了私欲,導致心生善惡,那么,“甘泉學”的去惡揚善的功夫是怎樣一個情形呢?甘泉子把他的心學修養(yǎng)方法以“立心”“啟心”“治心”“存心”“純心”“養(yǎng)心”“沃心”的概念來表述。他說:“治心以立性命”,“大人不失赤子之心,存而廓之耳”,“古之學者以存心為本,存之又存,入圣之門”(《泉翁大全新論序》),“孰不洗心竭力,以副德意哉”,“養(yǎng)其廉恥之心”(《格物通》卷五十四)。他在回答楊生之問時,把治心比作馴馬,說:“夫治心者,如調馬矣。習心之狂猶夫馬也,故調之而后熟?!涫切囊?,精義入神,聰明睿智,以達天德?!彼岢隽艘韵路椒ǎ阂皇窃凇霸迸c“習”上分辨此心。既然元心是好心,只是因習而受染而蒙,且元心與習心相互消長,那心學也就是要保養(yǎng)和擴充元心,不斷地“煎銷習心”,“習盡則元來”(《大科書堂訓》),人心即可升華為圣賢之心。二是在“虛”與“實”上調習此心。一方面要“虛心”,“虛心受善,則歲月之間,氣質變化矣”?!叭诵馁F虛,虛則生生之意藹然于中,可默識之矣”(《雍語-主敬》)。另一方面又要“實心”,“道原于實心也”,“實心”就是用儒家做人做事的道理充實頭腦。只有人拋棄了私欲的邪念而“虛心”了,又用儒家的理念武裝而“實心”了,掌握了這種“虛實”的辯證關系,修養(yǎng)之功才可達到目的。正如《泉翁大全新論序》說的,甘泉“大要欲人體認天理,煎銷習心,去意必固我之私,還光明正大之體”。三是在“心”與“事”上磨煉此心。當時理學與心學的爭辯在方法論、功夫論上,有求心與求事之分歧,湛甘泉在基本點上是主張求心的,告誡人們不要“心為事累”。當學生“霍子以先生求學于事為是”,甘泉回答說:“吾不知何事非心”。接著霍子“以或者求學于心為非”,甘泉子又回答說:“吾不知何心非事。心跡之判,道之惑也久矣”。湛甘泉主張“心事合一,不可外求”,同時又以“隨處體認天理”作為學派的標識。他強調讀圣賢書的重要,又反對死讀書,認為“圣賢之書,將以養(yǎng)心也,非以病心也”。四是在“動”與“靜”上涵養(yǎng)此心。他吸收了朱熹的主敬說,同時將動靜的辯證統(tǒng)一融匯在敬的涵養(yǎng)功夫里面,以動靜合一來統(tǒng)攝己發(fā)未發(fā),以涵養(yǎng)進學為車之兩輪,強調“持敬要貫乎動靜語默之間”,以“勿助勿忘”為“調停平等之法”,并套用道教內丹的用語稱“勿助勿忘”為“文武火候”的功夫,這樣才能修煉出“吾儒真種子”(《新泉問辯錄》)。五是在“貧”與“富”上考驗此心。人往往經(jīng)不起富貴功利等誘惑,湛若水強調要在誘惑面前有“覺”,“覺則正心生,不覺則邪心生”,有了對富貴功利的覺悟,就能坦然應對各種誘惑。他說:“人心一天理耳,何有于貧富?貧富不系于心,則無怨無驕,而難易一矣。故造次顛沛之于是,富貴貧賤患難夷狄之行,何入而不自得?”(《雍語·一理》)還說:“在于克去勝心。勝心不忘,不可以入道,不可以入道,則亦不可以成盛德而廣大業(yè)?!保ā度潭I(yè)合一訓》)總之,修養(yǎng)之功在于正心、盡心、存心、澄心、調心、虛心、澄心、覺心、斂心,只有虛心忘己,盡心存心,才能除去心蔽,煎銷習心。
四
在上面分析了甘泉學的特點和特質之后,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甘泉學就是一種關注“心態(tài)文明”的心學。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稱甘泉學是“心靈的甘泉”,這是甘泉心學的價值所在。
所謂“心態(tài)”,通常是指人的心理狀態(tài)。但哲學的“心態(tài)”內涵似乎要比心理學的更為深刻,其建立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礎之上,在對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關系問題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從觀念到行為的恒常狀態(tài)。心理與心靈、心性、心量、心思、心智、心意、心緒、心情等融匯在一起的,共同構成為哲學意義上的“心態(tài)”。“心態(tài)文明”就是指人心的中正健康、合情入理、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它與“精神文明”相聯(lián)系,但更多是指個體的精神面貌所反映的內心世界。由一定數(shù)量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群體的心態(tài),是我們一直提倡的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提出“心態(tài)文明”建設,既要重視社會群體,更要重視組成群體的個體,從而使精神文明建設找到源頭、落到實處。
現(xiàn)在的社會發(fā)展了,物質文明極大豐富,衣食住行的各種享受都應有盡有,人們先是以此為追求的目標和價值的導向。后來,發(fā)現(xiàn)健康很重要,人富了但身體虛弱了、生病了,再多的錢也無濟于事。年輕的時候拼命賺錢,到了年老時就必然花錢買命。因此,人們認識到一切外來之物都是別人的,只有健康、身體是自己的。似乎這是到了文明的更高階段,人們不但注重外物,更注重其自身。但是,文明還有更高的階段,就是注重人的“心態(tài)文明”。許多的社會矛盾,乃至影響人的健康的因素,其根子還在于人心。在當今人們的心靈被扭曲、被污染、被戳傷的社會生態(tài)中,提倡“心態(tài)文明”,弘揚甘泉學,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們之所以說甘泉學是注重心態(tài)文明的心學,就在于甘泉先生較早看到了這一點。我這里記述了他與東山子的一段對話,說的是甘泉子語東山子曰:“人之愛其身也,不如愛其物矣。愛其心也,不如愛其身矣。”東山子問:“何謂愛身不如愛物?”甘泉子回答說:“今夫為衣食、宮室、器械,未有不能而自為之者也,必求夫良者。至于身之病也則不然,護疾忌醫(yī),以沒其身,此之謂愛身不如愛物”。東山子又問:“何謂愛心不如愛身?”甘泉子回答說:“病或求醫(yī),饑寒則求衣食焉。至于心之病也則不然,日:‘吾自能正心也,吾既已知之也。自暴自棄以終其身,是之謂愛心不如愛身。舜之好問,禹之拜昌言,其自愛也至矣?!备嗜痈嬲]人們既不能愛物卻不愛其身,也不可愛其身而忽視其心。文明的遞進發(fā)展,已經(jīng)到了關注“心態(tài)文明”的新階段了。過去更多提的是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更側重于社會,而“心態(tài)文明”更側重于人自身,是從個體道德入手的精神文明。甘泉先生能高壽九十有五,他的心態(tài)保健已到了文明之巔,應當成為我們現(xiàn)代人的榜樣。
從根本點上來說,無論是腐敗現(xiàn)象也好,還是假冒偽劣、坑蒙拐騙,或是搶掠殺人,都是人心壞了。我們不僅要重視自然生態(tài)的污染,更重要的是重視人心的污染。否則,有法律、有制度,甚至有軍隊、有警察,也只是防不勝防,甚至會變成徇私舞弊的工具。正如甘泉先生說的:“妄心息矣。妄心息然后可以語道?!比欢藗兩胁怀姓J這一道理,往往以人心修養(yǎng)為軟弱無用,以制度建設為“靈丹妙藥”,真是治標不治本,違反人的本性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甘泉告誡的一句話來結束本文,他說:“斯有所為而逆其自然。逆理逆天,自滅其心也,夫復何禱!”(《雍語·一理》)這一句話,社會呼喚著“心態(tài)文明”,重視甘泉學,讓甘泉滋潤心靈,挽救人心才能挽救時弊,建設“心態(tài)文明”才能搞好社會文明。否則,如果“逆其自然,逆理逆天”,那就是“自滅其心”。試問,人心的甘泉枯萎了,其結果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