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珉珠
內容提要
從社會化角度看當下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進一步對基礎音樂教育人才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關乎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課程設計等各個方面與市場取向變革之間的適應與融合。本文充分考量以就業為導向的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思辨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培養面向基礎教育實際,面向市場多樣化的需求,建立起大眾化高等教育新的質量觀,努力實現“教育——社會——市場”高度融合與統一的結合體,使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成為一個自覺遵循高等教育內外部關系規律、自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發展需求的動態過程與良性結果。
關鍵詞
社會化 基礎音樂教育 人才培養 市場取向
當前,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教育改革與轉型的關鍵期,不論從國家教育目標、教育體制與教育改革的層面去看待人才培養確立方向的重要性,還是從各高等藝術院校藝術教育人才培養層面去審視關于基礎音樂教育人才的市場適應性上,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一所高校,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無法逃避去面對社會、人才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橫亙在其中間的是我們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構架以及圍繞其中的諸多復雜因素。這些因素糾織存一起,形成了概念的屏障,突破這一屏障的窠臼,勢必需要破題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對社會化格調下的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尤其是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變革取向之間的融合性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及的主線是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更加強調的是素質教育。這些方面都最根本地涉及到人才培養模式問題,正因如此,也為高等藝術院校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和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創新、創造的平臺與契機。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在人才培養模式中,特別要關注高等院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兩個辯證性問題。人才培養的特殊性以及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的價值性,對于推進素質教育起到積極的作用,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關鍵所在。
1.人才培養模式變革背景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發生歷史性轉變,由精英型教育向大眾型教育轉變,招生數量急劇擴張,隨之各高等院校看到人才數量擴大后的核心性問題,即人才培養與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匹配度問題。隨著高等教育的這種歷史性跨越,高等學校為迎合數量上的需求,在教學基礎建設上也形成了大規模遞增。由此,不論是從數量還是規模上看,我國高等教育水平還都處于相對起步階段。因此,我們需要面對我國教育在數量和規模上的發展跨越性的這一階段所存在的相應問題,(例如,自1993年到2005年間,我國義務教育普及率由48%急劇提升到95%),隨之而來的是作為高等教育如何迎合這種改變,形成“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問題。面對這一問題,我國高等教育開始進行體制與發展方向性的變革。本世紀初,《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規定了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觀照
對于教育目標、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以及社會、學校、企業等形成全方位、交叉式人才培養成長立交橋,其核心目的就是為了極大促進高等教育發展中所形成的痼疾,將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心從上一個階段的數量發展上逐步轉向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上。人才培養質量的良莠是高等教育發展與穩定的基礎,更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部分。從更為廣泛的角度上講,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競爭核心其實也是人才培養質量競爭,這一競爭的核心層絕對不是數量上的競爭。由于高等教育擴張所引發的人才就業問題,恰恰是論文所提及要研究的關于社會化的問題,關于高等藝術院校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問題,關于在社會化背景下的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導向、取向變革之間的問題,這一系列問題其主要所要解決的就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能夠滿足社會藝術教育與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本質性問題,歸根結底就是教育質量的問題。不改變這種現狀,就只能意味著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脫軌,只有改變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夠更好地體現出每一所高等藝術院校的個性化辦學成果。
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與推進,教育改革是時代性的改革,更是一種知識性的轉變,從知識社會到人才素質,從人才素質到市場需求,從市場需求到全民素質教育實施,從全民基礎素質教育回歸到高等藝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適應性與關注度,每個環節都是一個內推力,每一個層面都是不可忽視的端點。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從某種意義上就是提出了關于學校教育與終身教育的關系問題,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關系的問題,應用型人才與拔尖創新人才教育的問題,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關系問題,市場化與國際化之間的問題,信息化與人力資源關系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所應該予以正視并融合、借鑒、解決的問題。
3.社會化格調下的人才培養模式變革主要內容
所謂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從基礎音樂教育層面理解其含義是泛指基礎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在特定的社會文化主體環境中,積極主動學習、掌握和運用基本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術技能,基本教學語言與教學規范,基礎音樂教育價值觀、教育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征,能夠適應社會及市場需求,積極作用于社會,具有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的過程。受教育者通過學習社會中的標準、規范,形成社會化的一種持續終身的經驗。
我們之所以研究社會化格調下的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并不是要肯定我們當前的一切,也不是要極力否定所做的一切,而是要辯證地去看待。將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學歷本位、知識本位、課堂本位、教師本位轉化為有效的學生為本、能力為本、實用適用為本,從封閉的學校教育到社會化學習體系構建的最終價值期望。
3.1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之學習方式的革命
從傳統教育由教師教到學生學的轉變;從整個教育教學過程變革的轉變,從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管理與被管理、尊重與被尊重、愛與被愛的關系與角色的改變;從教學手段方式方法的多元化到基礎音樂技術技能學習的個性化,從教學模式的教條化到不斷推進的自主式學習、參與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多種學習模式的滲透,我們的學習方式在發生巨大的改變與革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和學習模式,變得更加具有深層的含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指出,教育一詞的英文原文并不是“Education”,而采用的是“Learning”一詞。這是教育模式的轉變,更是學習方式的轉變。
3.2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之實踐課程的革命
對于當下的高等藝術教育而言,實踐課程體系的有效建設,更能夠形成社會需求的支撐,能夠更好地將市場與學校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在一起。校企合作、校校聯合、實驗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等等一系列舉措,切實將學生能力體現存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逐步建立起一種“社會、市場、學校”三重螺旋結構,將學校教育延伸出新的教育組織形式,學校與社會需求相鏈接,社會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市場與學校人才培養相結合。學校教育不能成為人才培養的唯一途徑,實踐課程的全方位建設,強化了教育資源的廣泛運用。
結論
以社會化格調思辨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取向變革的融合性研究,是基于對當下高等藝術院校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中所形成的社會性、市場性內存本質研究。其意在闡釋基礎音樂教育人才內部教育規律的同時,對于人才培養的統一性與多樣性、單一性與綜合性、專業性與復合性、理論性與應用性等多維度關系的協調與統整。從制度建設到內涵改革,從學校自身評價體系建設到“社會、政府、學校”三位一體評價體系的構建,要考慮一個全方位的人才培養問題,衡量基礎音樂教育人才的社會適應性與市場變革價值取向之間的必然聯系。知識改變命運。的確,在市場要求人才培養規格不斷提升的當下,我們似乎更加關注人才培養的知識體系與結構問題,這也是社會與市場需求層面的問題。
(責任編輯 霍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