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江 王悅
培養高技型人才是高職教育與學術型本科教育的區別,“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是高職教育的顯明特點,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助推了“工學結合”教學方法的實現,對我國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現狀進行了分析,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并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對“工學結合”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探討分析,對高職院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進和重構具有一定指導和借鑒作用。
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互聯網技術教學方法一、前言
現代信息技術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無疑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也正進行著全面偉大的變革。尤其是2015年總理在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并將“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升為國家戰略后。信息技術對社會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互聯網+教育”意味著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內容的優化改進,教育模式的深度變革,教育評價主體、內容的多元化。現階段,雖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要求:大力實施職業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養戰略,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化等多種形式培養社會需求的職業型、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學校緊跟社會的發展需求,各高職院校全力建設了自己的校內實訓基地,并積極尋求與企業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的渠道、方法。但這些實訓基地的實際運行卻不盡人意,多數實訓基地不能發揮其作用,使得“工學結合”實踐性教學也只能教師講述,學生想象,難以實現實踐教學的目標。但現代信息技術給“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插上了全面騰飛翅膀,通過移動授課和遠程互動可實現“遠程工學結合”教學。
二、我國高職院校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我國高職教育20多年的發展中,國家的重視,學校的努力,輸送了大批社會需求的高技型人才,國家中長期教育綱要中再次提出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并強調實踐性教學,采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此,各高職院校均大力建設了校內實訓基地,并努力與企業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但這些實訓基地的運行卻并不理想,校內實訓基地因建設資金的緊缺,加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很難緊跟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教學的要求,據調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國內30%的高職校內實訓基地不能滿足職業發展的要求。校外實訓基地,因企業的關注點并不是教學,而是追求經營效益。加之,企業出于生產安全方面的考慮,也排斥大批的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人員直接進入生產現場,更別說參加生產操作實踐了。因此,校企合作也多停留在表面,難以實現校企深度合作教學育人,造成校企合作協議一大堆,缺乏實質性合作,有合作之名,無合作之實。由此,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也多是表面上的結合,教學方式仍是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校內認識實訓,“學與用”分離,故難以實現實踐性教學,培養出的學生參加工作后需重新“回爐”才能真正上崗。
三、“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工程專業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構建探討
1.當前我國建筑工程專業工學結合教學難以實現的原因分析
實訓實習基地不僅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完成實訓課教學的場所,還是學校與社會交流,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媒介。一定程上,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水平代表了一個學校學科專業的建設水平。因此,每一所高職院校都將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當成學校的頭等大事。然而對建筑工程專業學校當前卻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學結合教學,糾其原因主要有:
(1)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難以進跟科技的發展,無法全面滿足實訓教學。因建設資金所限,學校不可能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上與科技發展同步,實訓基地只能是展示相對成熟、常規技術。
(2)“校中廠,廠中校”實訓基地因其管理及企業與學校建設目標的不同,也難以全面滿足實訓教學,且建筑工程的單件性和巨大投資,也只能在校舍建設階段提供部分實訓場所。
(3)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多是參觀性的實訓基地,無法滿足實訓教學。企業和學校出于學生安全管理的考慮,也不愿意安排大批學生去參觀現場或參加實踐,因此,校外實訓基地多是名義上的實訓基地。
2.“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工程專業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構建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但因上述原因,多數學校做不到工學結合教學。但現在利用信息技術及云平臺等實現工具,上述多種原因可迎刃而解,實現真正意義的工學結合教學已變得尋常容易。如建筑工程專業工學結合教學可采取:校內理論課教學與校外建筑工程現場遠程實訓教與互動教學相結合的方法。
理實一體課程或實訓課程教學時,大部分學生仍留在教室在專業課老師指導下上課,派遣一個教學項目組(3~5人),教學項目組由學生、專業課老師及信息技術人員組成,到正在建設的相關建筑工程現場以工程項目實體開展實訓教學,并通過遠程傳輸,將視頻教學影像適時傳送到上課教室,完成實訓教學。該教學模式,可針對不同的教學需要,同時找多個建筑工程項目,以完成不同建筑工程、不同工序的教學任務。同時,該教學項目組學生可以是正在上課的同一班級學生,也可以是不同班級同專業學生,通過看、問、實做等形式完成實訓教學,教室內上課學生的疑問可通過遠程傳輸向現場專業課教師提問,實現遠程互動。再者,現場實訓課教師可聘請一名現場專業技術工程師,由校內、校外專業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實訓課程教學,從而,極大的豐富了“雙師”型教的資源。該教學模式,不僅是對現有教學模式的改革,還可對現有“雙師”師資資源的建設和培養,對課程資源建設進行全面強化和補充,同時,可實現真實、形象、生動的實訓課教學。
四、結束語
“互聯網+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形態,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伴隨著“互聯網+”戰略的全面推行,我國教育已進入基于“互聯網+”基礎上的變革與重構[4]。現代信息技術必然改變教育行業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優化豐富教師資源、課程資源,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等。本文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教育建筑工程專業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探討僅是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局部探討,隨著教育理論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互聯網+教育”必將極大推動現代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符于江.高職學生頂崗實習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3).
[3]林翔.“互聯網+”時代下大學教育變革的思考[J].電腦知識,2015,(12).
[4]吳艷華.基于物聯網的本科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研究[J].陰山學刊,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