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素華
團體心理咨詢課程是心理學學科應用主干課程,借鑒CDIO工程教學模式開展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強調教學環節中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并據此目標嚴格設計與控制實踐教學,建構以能力提升為目標的教學與評價模式。
CDIO模式團體咨詢課程實踐教學一、引論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心理學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應用心理學成為21世紀的朝陽與陽光職業。社會迫切需要能為社會實踐服務的應用心理學的專門人才,其中心理咨詢成為我國心理學的首要領域,被廣泛應用于中小學、嬰幼兒教育、社會服務等多種領域,提升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心理咨詢技能成為心理學高等教育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心理咨詢學是研究心理咨詢的理論、咨詢過程與咨詢技術的科學。作為現代行為科學中的新興學科,起源于美國,從西方引入中國成為一門應用學科的歷史比較短,其中團體咨詢與輔導作為心理咨詢中的一個分支,起源于19世紀初的美國,于上世紀90年代由清華大學樊富珉教授將其體系全面、系統地引入中國,近二十多年在中國得到了高速地發展。團體心理咨詢是相對一對一的個體心理咨詢而言的。
團體咨詢與輔導技術在國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大學生心理團體輔導,從企業人員培訓到社區社會服務工作,各個領域對于團體輔導的需求日益增長。培養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心理咨詢技能尤其是團體咨詢與輔導的技能對于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就業能力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CDIO(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運作Operate),即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CDIO培養可將學生能力分為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系統能力四個層面,要求以綜合的培養方式使學生在這四個層面達到預定目標。
二、現狀分析
(一)教學目標與培養目標脫節
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指出,本科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設計部門、工商企業、醫療、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門從事教學、管理、咨詢與治療、技術開發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應用心理學專業強調專業課程設置的應用性,即培養具備一定專業實踐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但是在傳統的心理學專業設置中包含著大量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目標也偏重于基礎知識與理論,尤其在心理咨詢類的應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更多地重視基礎課程的教學,忽視了基礎知識如何轉化為學生專業能力的環節,造成了教學目標與培養目標的脫節,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偏重于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與評價模式,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也不利于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不均衡
部分院校團體心理咨詢課程教學目標偏重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雖然也有實踐技能的學習,但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時安排上卻嚴重失衡。另一部分院校在課程教學在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要求上都有兼顧到,但是其對理論教學的要求明顯輕于實踐教學的要求。而科學的做法應是,既要重視理論教學也要重視實踐教學,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完善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三)實踐教學師資薄弱
團體心理咨詢課程所特有的操作性,需要大量師資與教學資源來配合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出現了,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化,即實踐就是知識講授加課堂演練,這種思想在不少高校教育工作者中存在。實踐教學不等同于弱化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也不是簡單機械的照搬,而是一項有創造性的勞動,實踐課程教學的教師需要更高的素質,其中不僅包含對于理論的理解,也包含對于教學實踐的有效把控。
(四)缺乏實踐教學的實踐環境
心理咨詢類實踐課程的操作環節需要在實際的環境中實現,由于學生缺乏專業實踐的機會,導致很多實踐技能課的操作只能停留在教師演示的環節上面,也由于心理咨詢工作的專業倫理要求,所以大多數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前接觸咨詢的機會是少之又少,如何在教學資源與限制的請款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將是在課程教學以外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三、教學實踐改革
(一)課程改革實踐
團體心理咨詢課程的實踐性首先體現在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對于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與監控。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我們采取了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改革:
1.注重體驗式教學
學生要掌握團體心理咨詢學的技能,首先要對團體心理咨詢有一個非常直觀的認識與體驗,我們在課堂中改變了講授式的教學方式,采用啟發互動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咨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由感性認識進而上升到理性認識,如在實踐課程環節中進行課堂模擬,對于團體輔導的整個過程進行課堂演練,大部分同學要作為團體輔導的參與者直接體驗整個流程,在過程中我們還設置了觀察員的位置,作為第三方,對于咨詢師和團體輔導的對象進行有效的觀察與體驗。
2.重視技能訓練,進行專業技能的模塊教學
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在實踐技能的設計方面,進行有有效的分組,將團體咨詢與輔導的技能分為不同的效能模塊,對于不同模塊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團體心理咨詢課程分為了理論與實務兩個大的部分。理論部分包含:團體咨詢概述、團體咨詢的發展史、團體咨詢的心理咨詢流派、團體咨詢中的領導者、結構化團體心理咨詢的流程、團體咨詢的評估等部分;實踐部分包含:團體咨詢具體技術,團體咨詢方案的設計、團體咨詢的實施等部分。
3.細化課堂教學目標,嚴格課堂教學環節的控制
我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發現最多的問題是,實踐教學走過場,學生參與度不高,收效不好。為了加強對于課堂教學的管理,在進行團體咨詢與輔導每一節課前都要求老師對于每節課進行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設計的思想也源于工程技能教學中的先進經驗,對于實踐教學的預置并不是要讓課堂教學一成不變,而是讓老師做到心中有數,因為實踐教學不僅要做到“備理論”,而更多的是“備學生”的理念,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嚴格控制教學環節,讓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真正提升,避免實踐教學流于表面化與形式化。
4.建立課堂學習型小組,開展合作式學習活動
團體咨詢的開展與個體咨詢不同的是,在整個咨詢過程中需要多人的合作與參與,從方案設計之初的需求調查,要方案的設計及其具體的實施過程,單個咨詢師都是無法完成的,需要有效的團隊協作。在團體心理咨詢課程開設之初,專業教師就將學生組成3~5人的學習型小組,由學生自愿組合,將學習型小組作為課堂教學的對象而非單個學生,這樣的好處是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提升他們的團體協作能力。其中課堂中的課堂模擬,技能模塊的訓練都是以小組為單位的,教學評估也主要以小組成績評估為主。
(二)完善與改革課程考核與評價機制
傳統的心理學專業課程評估方式多采用考試,考試作為一種常用的課堂教學評估的方式長期存在,對于理論課程的評估有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考試更多情況下是一種結果的評估。在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僅僅依靠考試一種手段對于實踐教學的效果的評估是存在缺陷的,并不能區分不同學生專業能力,所以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評估機制是必要的。在團體心理咨詢課程實踐中,我們采用了多種評價機制的結合,綜合各個因素來評量教學效果與學生能力的提升,先總結如下:
1.考試與考查相結合
團體咨詢與輔導的課程考核采用考試與考察兩種方式,考試即為理論知識的考試,形式為開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相關的理論知識。考查主要是包括學生平時學習的表現,學習態度、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評估的結果。
2.結果評估與過程評估相結合
結果評估即學生團體咨詢能力的水平的評估,主要通過其參與團體輔導方案的設計、團體輔導實施的能力給予評估;過程評估,涉及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的評估,對于學生的課堂表現、小組工作狀況、個人專業技能的轉變進行有效評估,評估的依據是教師的課堂記錄與小組情況記錄表。實踐證明,結果評估與過程評估相結合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得到顯著的提高,提升實踐教學質量。
3.教師與學生參與評估相結合
在評估環節中,只有專業教師參與,對于實踐課程的教學,顯示出其缺陷,學生參與度較低,對于教學反饋環節是不利的。我們在課程實踐過程中,請學生參與自己學習過程的評估,這對于教學環節的總結和反饋是有效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實現課堂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的有效對接
實踐操作類課程開設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堂教學是有限的,但是專業實踐是無限的,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專業實踐條件就尤為重要。在團體心理咨詢課程教學之外,我們與其他專業技能課程老師組成教學研究小組,對于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行討論,利用專業的實習見習點指導學生開展專業技能實踐。例如,《專業見習》是我們之前就開設的一門專業實踐課程,主要是指導學生在已有的實習點,校內的心理健康中心、廣州第二強制戒毒所、花都區赤坭圩小學開展團體輔導的實踐,對于學生提升自身的團體咨詢經驗有非常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會英,蓋玉先,徐寧.探索適合我國的國情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07):109-110.
[2]楊美榮,高月春,馬建鋒.發展心理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與改進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5,(12):6.
[3]肖丁宜,樊富珉,楊芊.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師勝任特征初探[J].心理科學,2016,(01):233-238.
[4]樊富珉.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寇彧,傅鑫媛,苑明亮.基于學生需求和學習規律的社會心理學教學改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6,(0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