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摘 要:隨著社會現實的日益復雜化和人們價值觀的日趨多元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如何利用微信開展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運用群體動力學理論,立足于工科學院的大學生群體特點,通過問卷調查和實證研究,提出以微信為載體,建立以學院為單位的工科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
關鍵詞:群體動力學;微信;理想信念教育;工科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233-03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五四講話中曾說:“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確立的人生信念。”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應與時俱進,找準落腳點,在大學生普遍使用網絡特別是微信的情況下,如何利用微信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網絡時代大學生使用網絡的現狀
(一)大學生網絡應用概況
據2016年1月22日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網民規模已攀升至6.8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這其中20-29歲之間的網民比例為29.9%,在整體網民中占比最大。可見青年學生網民依然是網民中的較大群體。筆者曾對浙江工商大學多名大學生進行問卷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440份,收回有效問卷410份,結果顯示,大學生使用互聯網應用服務多集中在社交網絡(如QQ、微信、人人)和微博,其中微信以93.18%的使用率成為繼QQ之后大學生們使用最頻繁的網絡媒介。受訪者表示,即時、便捷、傳播迅速、交互性強且具有一定私密性是其喜愛使用手機微信的主要原因。調查同時顯示,在校大學生使用手機登錄微信時間較長,約有67%的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登錄微信超過1個小時,其中有24.63%的學生甚至手機登錄微信時間在2個小時以上,只有33%的學生每天手機登錄微信時間不超過1小時。
(二)大學生使用微信交流的特點
1.互動、主動性強
據筆者調查顯示,學生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在于與朋友互動或主動性地發布自身信息,其中以了解朋友動態占比最高(79.27%),與朋友聯絡感情占其次,在興趣圈找樂子和在朋友圈曬自己分別占位第三和第四。微信朋友圈作為典型的社會網絡的虛擬社區,發表的言論和提出的觀點,在短時間內可吸引大量朋友的關注和討論,成為一個高效的信息傳播平臺。同時,由于可多人溝通交流,提供了朋友間互相影響的實時反饋,也成為在公共領域進行信息展示、交流與共享的良好平臺。這使得大學生用戶的參與是互動的、主動的,互信影響是有效的。
2.以學校為紐帶的人際網絡影響力強
由于微信的好友主要是QQ好友或手機通訊錄上的朋友,使得微信朋友圈的成員身份經過了一層嚴格審查。“共同的朋友可互見,這種高度的共享性和互惠性使得‘圈子成為一個較為私密的組織,若非征得同意,陌生人很難進入這個‘圈子,從而保證了這一群體的組織嚴密性和感情牢固性。”[1]而調查數據也驗證了這一觀點,在受訪學生中,72.93%的學生表示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和內容對他們而言沒有被干擾感。
對于大學生而言,以學校為紐帶的人際網絡范圍最廣且重要,這也使得其微信朋友圈的絕大部分朋友也同樣是大學生,這種通過學校建立的人際網絡范圍廣且具有重要影響力。
二、利用微信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探究
(一)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現實狀況調研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內核”[2]。 “本質上是人對自己本質力量和生存發展方向、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未來發展方向的把握。”[2]“在內外因素作用下,理想信念的鞏固,是一個不斷調整強化的過程”[2]。青年大學生如果理想信念不堅定就會缺鈣,就會沒有高級精神追求、沒有高尚品格情操、沒有社會奉獻思想、沒有明確奮斗目標、沒有艱苦卓絕意識、沒有努力拼博動力、沒有創新創造銳氣。這無論對學生個人還是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筆者曾對參加2015年浙江省某高校“三位一體”自主招生面試的8位高三學生進行了解,在問到何為“成功”這一概念時,有7位學生明確表示“成功”應與社會價值有關,但在問及具體的社會價值體現在何處時,8位學生均未給出明確答案。這表明了準大學生群體有模糊的理想信念概念,但缺乏十分清晰的認識,應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筆者隨即又對本校大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了解他們對“最能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因素”的問答,結果顯示,品行、才能、社會共享占據前三位,其次是知識、成就、生活幸福,也有不少受調查者選擇了金錢、地位、權利、名譽等因素。同時,筆者對黨員學生與非黨員學生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黨員學生對“社會貢獻”的價值認同度要比非黨員學生高出7個百分點。而非黨員學生在“金錢、地位、權利、名譽”等因素方面要高于黨員學生。黨員學生在“缺乏艱苦奮斗精神”和“無法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困擾要比非黨員學生更為嚴重,分別高出22.5個百分點和15.7個百分點。非黨員學生中認為大學最重要項目是“文憑”的選擇高出黨員學生10.3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表明,學生黨員群體的理想信念觀念較普通同學要強一些。但是,不管是非黨員學生還是黨員學生,大部分都認為存在著“綜合素質不高” “缺乏艱苦奮斗精神” “理想與現實差距太遠”等困擾。這說明“理想信念教育還亟待探索積極有效的形式和方法。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層引領,使大學生處理好個人理想與社會發展的關系”[3]。
(二)通過微信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網絡的發展從內容、時效性、可接受性等方面,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近兩年來,廣大學生普遍喜愛使用微信交流,因此,要充分利用微信的優勢以及大學生喜歡使用微信交流的特點,發揮師生共同的力量,以微信為平臺,以情感認知為紐帶,大力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通過群體動力的培育、微信意見領袖的培養、公共服務號的創建,來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切身性、生動性、動態性和吸引力,積極建構完整的理想信念教育體系。
1.微信朋友圈:催生群體動力的虛擬社區
微信朋友圈集手機通訊錄、QQ 好友和“附近的人”三種渠道為一體,以一種以強連接為主,弱連接為輔的交友形式,實現了虛擬社交圈與現實社交圈的融合。事實上,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這樣的溝通絕大部分發生在相互認識的同學和朋友之間,使得這樣的線上溝通和線下溝通一樣能獲得信息、幫助、建議和情感上的支持,容易找到歸屬感和定位,能進行信息交換與共享,還能進一步實現基于合作的集體行動。在群體中與他人分享、合作、協調一致的行動,是人的基礎本能。有學者分析微信朋友圈,認為其從功能結構上可分成三個層次,底層是基礎層面,也即“安全感、歸屬和身份感、個人投入、共同標識系統”,中間層是“信息交換與分享”層面,最高層是“集體行動”層面。這三個層面構成一個金字塔形[1]。
約翰遜競爭與合作理論模型曾產生一個結論:“同競爭目標結構、個人主義目標結構相比,在合作目標結構下,學生會產生更多的人際吸引。”從群體動力的角度來看,“當同學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聚集在一起工作時,相互團結的力量就產生了。這種力量進而使他們產生三種動力:互勉,愿意做任何促進小組成功的事;互助,力使小組成功;互愛,合作最能增加組員之間的接觸。”而目前在大學生的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活動是通過個人或組織在微信朋友圈上發起,繼而多人轉發、行動,產生較為廣泛的影響,成為一種集體性的普遍獲得認可和合作的活動。浙江工商大學通過微信廣泛發起的“晨起簽到”活動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從這個角度上說,微信朋友圈可以成為催生群體動力,產生廣泛合作的虛擬社區。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可以通過培育意見領袖,借助一定的活動載體,通過朋友圈的擴散、發布產生一定的教育作用。而高校廣大黨員同學、輔導員、其他教師群體甚至是一些普通同學都可以成為這樣的意見領袖。
2.微信公共服務號:信息傳播推廣的有效平臺
筆者對自身所在學院進行了實驗,開通學生組織微信公共服務號,并運行一段時間,期間通過投票、有獎活動等形式增加了粉絲量,截至2015年1月4日,累計關注人數3 648人,在本院學生中有一定影響力。筆者繼而統計了2015年某4個月內點擊量位于前20的微信內容,發現其中有6條是介紹優秀學長個人事跡的微信,有4條是與課程學習或競賽有關的學業信息,其余10條分別是關于學院大型活動、學生風采展示、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見,學生對自身所在學院的微信公共服務號有一定的認可度,出于切身性的需求,他們在這一公共服務號中最樂意閱讀的信息是關于榜樣激勵和個人發展的,這使得學院的微信公共服務號可以成為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陣地。而通過問卷調查也顯示,78.1%的同學表示愿意轉發來自微信服務號的內容。這使得學院微信服務號上發布的信息可以通過朋友圈的轉發,產生更大范圍的傳播和影響。
通過微信公共服務號的信息傳播,可增強對整個大學生群體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微信公共服務號應成為高校日常對學生教育和引導中必不可少的平臺。面對個人網絡上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高校微信公共服務號應積極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政教育,要用創新的精神和開放的視角,從學生需求出發,以豐富多樣的內容和形式,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在通過微信服務號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要有效地開展議題設置,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影響學生對相關信息的接受態度;在最恰當的時間發布信息以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并利用微信服務號有效開展危機公關。
三、借助微信平臺建立工科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
通過以上研究,結合群體動力理論,從學生工作實際出發,本文提出建立基于微信這一載體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由于筆者所在學院為工科學院,這一模型帶有明顯的工科學院特點,具體則包括人文素質培養體系;專業素質與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學院的品牌文化價值體系與平臺的構建。如圖1。
(一)通過微信開展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
人文素養是指通過學習人文社科知識所形成的內在素養。人文素養的高低,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理想追求和價值取向。人文素養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當代大學生表現出基礎薄弱、思想浮躁、理想信念淡漠、缺少敬業精神、缺乏責任感和進取意識等特性。工科生由于自身所學專業特點,平時涉及的人文知識更少,學院可以嘗試以微信為載體加強一些人文知識的傳播。
筆者針對自身學院的大學生用戶進行了調查,絕大部分學生表示對微信服務號推送人文知識感興趣,其中社會熱點問題、職業規劃和就業技巧、名人傳記、社交禮儀、歷史知識等方面內容會比較受關注。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重點是使其在理念和行為等方面得到培養,促進全面素質的提高,獲得各方面和諧發展,適應未來社會對科技人才的要求。這種教育應具有鮮明的文理滲透的特征,與專業文科教育的課堂教學相比,就必然要求實施途徑和方法更具有多樣性、特殊性和針對性。今后我們在這方面還需要做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在具體方法上可以通過微信服務號推送人文系列知識,選擇工科大學生感興趣的與他們本身實際結合較緊密的內容或社會主流文化發展的最前沿動態,吸引大學生閱讀、轉發,廣泛涉獵與成長目標有關的知識,繼而通過微信朋友圈進行評論和分享,加深人文精神體驗,營造全學院人文素質的良好氛圍。在過程中也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和集體主義自覺,營造民主、開放、平等的軟環境。
(二)通過微信加強工科大學生實習實踐教育,幫助其建立目標,明確理想信念
理想只有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才能落地開花,信念只有用現實做支撐才能不斷強化。在2010年12月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討會”上,學者們一致認為,教育應該從生活的實際入手,與大學生個人的成長成才結合起來,逐漸地將個人的生活和職業理想信念引導到社會的共同理想信念上來[4]。對于工科生而言,實習實踐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而調查表明學生在此方面也表現出非常強烈的參與愿望,這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夠接觸社會,了解用人單位和社會需求,并逐步調整自己的學習重點與就業方向。為此可以通過微信加強大學生實習實踐教育,通過在微信公共服務號上推送實習實踐內容,如發布學院的實習實踐管理制度,各類競賽和項目的相關信息,實踐基地的相關情況,實習實踐的指導教師隊伍,校企合作情況等;在微信公共服務號上發起和組織學生的集體行動,如開展企業調研、組隊參加專業競賽、共同參加專業技能培訓等;還可以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分享,為高低不同年級學生的群體動力傳承與擴展提供有利條件,在全院營造濃厚的實習實踐氛圍,調動起同學們實習實踐的積極性,引導更多的同學盡快建立實習實踐意識,通過實習實踐提高自身能力和自信心,逐步確立清晰的理想信念。
(三)通過微信開展學院品牌文化建設,增強學生歸屬感,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為構建科學有效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體系,以學院為單位的品牌文化體系建設是一個重要基礎和保障。通過學院的品牌文化體系建設,在精神、制度和物質等三個方面進行全面拓展與創新,可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對學院的認同度,從而提升學院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為此,在精神文化方面,學院微信服務號可加強院風、學風和教風等內容的推送,加強社團文化建設方面的信息推送,培育良好的學院風氣。制度文化方面,建立健全制度,然后通過微信服務號,全面上傳學院制度文化內容,通過閱讀、轉發,意見領袖傳播,擴大教育效果,形成正面引導,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并最終成為制度的執行者和傳播者。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可將學院融實用性、藝術性和教育性于一體的建筑照片不定期通過微信服務號推送,并通過文字解釋其含義,讓學生從中獲得熏陶,得到啟迪。最后,應將學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加以凝練,形成品牌,通過微信對學生加以推送,為學院文化德育功能的發揮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夏磊,傅翠曉,程丹.微信朋友圈:社會網絡視角下的虛擬社區[J]. 新聞記者,2013(5):71-74.
[2]于向東.堅定理想信念與踐行群眾路線[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2.
[3]祖嘉合.試論“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層引領[J].教學與研究,2011(4):11.
[4]陳錫敏,張云蓮.加強“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導和研究——“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討會綜述[J].理論研究動態,20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