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
啤酒工業的第四次轉型出現了,既不在生產端,也不在資本端,這次轉型的核心在消費端,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轉型。藝術+科學,創造需求,生產消費者滿意的產品,是啤酒行業新時代的曙光。
大跨度地把經濟時代劃分開來,1949年以后的中國大體經歷了幾個時代:從1949到1979的“創業時代”,積極探索以“四個現代化”為代表的工業強國夢,在重工業化道路上付出了高昂的學費,也推動了資本的積累;緊接著是30年的“價格時代”,中國找到了最優的市場經濟模式,“中國價格”享譽全球;20年將會是一個“品牌時代”、“創新時代”,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國制造引領世界經濟的品牌時尚。
每個根基深厚的產業都存在著類似的時間脈絡。暫且放下“距離產生公正”的歷史學規律,回望過去憧憬未來,不失為一種時代的浪漫。孫明波把世界啤酒行業數千年的歷史也做了一個大跨度的梳理:前三百年的“藝術化”階段,德國釀酒師以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一般釀造啤酒,以釀酒師的喜好為標準;美國人把啤酒帶進了“工業化階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釀造出符合標準化的啤酒,這極大地推動了全球啤酒工業的發展,但是口味也越來越雷同。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啤酒工業進入“證券化”時代,啤酒行業從大規模生產,向證券化發展。啤酒不僅是啤酒,也是市場融資的手段和工具。這個歷程青啤緊扣產業脈搏業已完成。財富資產化、資產資本化,這是中國企業在“價格時代”一大重要的經濟行為,這也是企業的動力源泉所在。
從金融危機開始,支撐“價格時代”的發展模式越來越不可持續,轉型升級不可避免的痛苦隨之而來。一時間,顛覆說、風口說甚囂塵上,有人看見了電商的奇跡,期盼各行各業都發生草根逆襲攪動行業風云的佳話。什么“降維打擊”、“價值網絡”、“顛覆式創新”,一些炫目的詞匯在產業界流行起來。動輒顛覆,還是迎合了中國人骨子里的老毛病,浮躁、短視、投機,總想著一招制敵、一蹴而就、一勞永逸。
盡管每一次模式創新都會帶來相應的競爭優勢,但戰略轉型絕非完全拋棄過去。更多時候,生產力革命是超越邏輯推理的想象力經濟,總有一些事情無法被歸納,無法被預測。啤酒工業的第四次轉型出現了,既不在生產端,也不在資本端,這次轉型的核心在消費端,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轉型。藝術+科學,創造需求,生產消費者滿意的產品,是啤酒行業新時代的曙光。
這種轉型可謂是充滿想象,在百年品質基礎上,青啤擁抱創新,用互聯網+出了百年青啤新味,在消費端,人們想喝到新鮮的青啤只需要拿出手機,嘀嘀一下啤酒到家。在藝術端,青啤每年派釀酒師赴德國取經,堅持兩段法釀造,“好人釀好酒”的“慢功夫”在“互聯網+”的“快時尚”面前綻放光彩。消費的福利正是在企業不斷挑戰新高度中被創造出來。
在新局面前,百年青啤敏捷如少年。以國際化引領中國品牌走出去、走上去,紐約時代廣場出現了中國品牌,這是中國制造集體的榮耀。商業模式離不開文化肌理,更離不開國家戰略。青啤激情助力“中國·青島”號帆船環球航行,為中國文化注入了啤酒符號與航海符號,這種創造性舉動豐富和更新著中國的品牌文化。
一個企業可能是這個產業時代巨人,但不能保證在下一個時代依然如此。從這個角度看,做企業不容易,基業長青就更難了。大時代的商業模式,一方面要有客觀的經濟成就,另一方面又要有創新的產業理念,一方面新的產業爆點難以被預測,但同時又絕不能放棄預演。青啤的年度答卷,令人看到了這個殘酷時代的激情與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