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不管買房是用來自住,還是用來投資投機,都不能改變買的房子是資本品這一事實。
為了給房產去庫存,中央有關部委已操碎了心。此外,去年央行五次降息,降融資成本、保資產價格的意圖明顯。
為了讓房地產行業良性發展,除了考慮具體政策應對之外,我們有必要反思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應在哪里。2003-2013年間,政府對房地產十年九調,結果越調越漲。當市場上行的時候,調控反倒成了負薪救火。更大的后患是對市場規則的破壞,直到今天,種種非市場、反市場的行政調控措施還沒有完全退出。
2013年,在談到宏觀經濟與房地產之間的關系時,任志強戲稱房地產一直為夜壺,需要的話拿出來,不需要的話放到床底下。
現在,房地產整體下行,但一線與非一線城市分化明顯,理應銘記過去的兩個教訓:房地產調控,不要低估市場的威力,不要高估政府的能力,順應市場的方向才能事半功倍;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修復被破壞被彎曲的市場規則才是第一位和最重要的。
房地產是什么?當然不是夜壺。商品住房當然是商品,但不是消費品,而是資本品。在媒體界,一直有一股非理性的民粹情緒,認為“應消除住房的投資屬性”“讓住房回歸居住本質”“限制住房投資,打擊住房投機”,仿佛讓政府看得見的手摸過一道,房子就神奇地變成了消費品。市面上一種“自住型商品房”,仿佛加上“自住”,房子就沒有投資屬性了。
其實,不管買房是用來自住,還是用來投資投機,都不能改變買的房子是資本品這一事實。你在一個城市買房,讓你便利獲得該城市的就業機會與商業機會,便利獲得該城市及房子周邊教育、醫療、生活、娛樂與交通等服務的機會,這才是真正買到的東西,早知道你會說“租房也能做到”,這一部分的價值就表現為未來房租流的折現值。另外,你還買了該城市及房子周邊的看漲期權,表明你看好這個城市與房子周邊的未來發展,房價中高于未來房租流折現值的部分就是這個期權的價格。
事實上,住房已經成為大部分城市家庭最重要的資產/資本品,已經成為大部分城市家庭最主要的財富儲藏手段。如果理解了這一點,那么就不難理解種種對住房投資投機打擊的政策都是有害無益的。
為了抑制對住房的投資投機,現行政策對二手房交易向買賣雙方征收很高的稅費,名目繁多,包括但不限于:契稅、個人所得稅、營業稅、土地增值稅與印花稅等,綜合稅率最高可達房價的百分之十幾。有人認為這樣才好,大家就去買稅率較低的一手房,剛好去庫存。
做一個思想實驗:對二手房賣家征收100%的稅,你一賣房就相當于把房子送給國家,那你顯然就不會賣了,不能轉賣的房子,還有人會買嗎?一手房市場也就萎縮了。同樣的道理,如果政府對二級市場股票交易征收很高的稅,難道股民會拿錢去打新嗎?如果法律規定不能離婚,那結婚率一定很低。
所以,對資本品來說,把二級市場的交易費用降低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可以提高資本品的流動性,這樣就會吸引更多的人入場來投資。
如果把二手房與一手房交易都只收一個1%-2%契稅,那住房的流動性會大大增加,這就會激勵投資者進入市場。一手房與二手房的交易活躍性都會大大提高,成交總額(稅基)會大很多,政府最終收到的稅即使下降也會下降有限,但由于土地出讓金收益增加了,從更繁榮的經濟中抽得的稅也增加了,政府收入才不會下降呢。
這才是房產去庫存的妙手。
(本文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