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夫云 李愛賢 董順旭 解備濤 張海燕 段文學 張立明 王慶美



摘要:本研究對甘薯脫毒苗的制備、試管苗的快繁、溫室高倍快繁以及生產種的制備技術進行優化,建立起一年制甘薯脫毒種薯繁育技術體系。與傳統甘薯脫毒繁育技術相比,應用本技術鮮薯產量、出苗量顯著提高,病毒感染率降低,同時可以縮短兩年的繁育周期,可以在甘薯生產上推廣。
關鍵詞:一年制甘薯脫毒種薯;繁育技術;病毒感染率
中圖分類號:S531.038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6)01-0058-03
甘薯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國民經濟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長期的無性繁殖中,病毒可通過甘薯薯塊和秧苗傳播,病毒積累也隨之增多,造成產量和品質嚴重下降。近年來,甘薯病毒病嚴重危害著甘薯生產,是其種性退化的主要因素。目前,尚無對甘薯病毒病有效的化學防治方法,且由于抗源的缺乏我國還沒有育成抗病毒病品種。因此,甘薯莖尖脫毒繁育技術仍是防治甘薯病毒病最有效的措施。
傳統的脫毒甘薯繁育技術包括脫毒試管苗、原原種、原種和生產種四級繁育體系,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從脫毒苗到生產種需要3~4年,周期長;其次,在脫毒苗的生長繁育過程中,甘薯易感病毒病并隨繁殖代數的增加而逐代加重,種薯質量下降;再次,繁育需要的人力、物力增多,經濟成本升高。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進行了甘薯脫毒原種的一年制繁育技術研究。
1 試驗材料
供試甘薯品種為濟紫薯1號和濟薯21。
2 一年制脫毒種薯繁育技術
2.1 脫毒苗的制備
甘薯收獲后,選取具有品種典型性狀的種薯發出的薯苗,用莖尖剝離法2~3個月后獲得試管苗,再用RT-PCR快速檢測以及指示植物嫁接鑒定檢測獲得脫毒甘薯試管苗。RT-PCR快速檢測參照喬奇等(2012)的方法。
2.2 脫毒試管苗的快繁、移栽馴化與溫室高倍快繁
將脫毒試管苗進行實驗室快繁(1~2個月),所得脫毒試管苗移栽到營養缽中,營養缽內的成分為基質:蛭石:土=1∶1∶1。移植后在苗子上方覆蓋地膜,再逐漸破膜,于7天內全部揭開膜。前2~5天為黑暗或弱光培養,條件是25~28℃、2000~4000 lx。1個月之后將薯苗移植到高肥水條件的防蟲溫室內,溫室土壤選用未種植過甘薯且其前茬為非茄科作物。土壤堿解氮含量為80~120mg/kg,速效鉀90~100mg/kg,有機質含量1.5%~2.0%。小壟栽植,壟寬為25~40cm、壟高為15~20cm,栽植密度為19.5萬~24.0萬株/h㎡。溫度控制在25~45℃之間,待苗長到20~25cm時,剪成2葉節進行扦插,以苗繁苗進行高倍快繁。在薯苗生長期間,葉面噴施1%~2%尿素1125kg/h㎡,每6~8天澆水1次,促進薯苗生長。在溫室高倍快繁的時間為2~3個月。
2.3 生產種的繁育
將以上脫毒薯苗于每年6月左右種植于1000m內無普通甘薯種植的大田中,獲取生產種。以傳統脫毒繁育技術獲得的薯苗做對照,收獲時測定產量和種薯商品率。在生長中期調查甘薯病毒感染率。次年,以相同大小的薯塊為材料,進行出苗期、出苗量的測定。
3 一年制脫毒種薯繁育技術效果比較
3.1 移植成活率的比較
試管苗移植到營養缽后,以不覆膜為對照比較覆膜后逐漸破膜、直接開膜方式的薯苗成活率。由表1可以看出,脫毒苗移栽馴化時選用地膜覆蓋逐漸破膜方式可以顯著提高脫毒苗的成活率,且植株健壯。
3.2 甘薯病毒感染率比較
甘薯羽狀斑駁病毒(SPFMV)、褪綠矮化病毒(SPCSV)以及卷葉病毒(SPLCV)是影響甘薯產量和品質的主要病毒。與傳統的脫毒繁育技術相比,本試驗獲得的薯苗其田間SPFMV、SPCSV、SPLCV感染率顯著降低(表2)。
3.3 甘薯生長與鮮薯產量比較
在甘薯栽插后60天調查主蔓長,結果發現利用一年制繁育技術獲得甘薯苗的長勢最旺,傳統繁育技術次之;從鮮薯產量看,前者的鮮薯產量最高,后者的鮮薯產量次之,普通甘薯苗(CK)的最低(表3)。
3.4 種薯出苗情況比較
由表4看出,利用一年制甘薯脫毒技術獲得的種薯其出苗期顯著提前,出苗量顯著高于傳統脫毒繁育技術獲得的生產種。
4 小結
本試驗選用高肥水的防蟲網室進行快繁,設備簡單,可操作性強,繁育成本低,每千克脫毒種薯繁育成本2~3元,便于生產上快速推廣應用。與傳統的甘薯脫毒繁育技術相比,利用一年制甘薯脫毒繁育技術獲得的種薯不僅薯塊病毒攜帶率降低,產量和商品性升高,而且薯塊出苗期提前、出苗量增多。目前,一年制脫毒繁育技術已經在馬鈴薯中應用。一年制甘薯脫毒繁育技術從試管苗移栽到生產用種當年完成,省略了甘薯原原種和原種生產的過程,翌年可直接用于大田生產,種薯繁育周期短、質量容易控制。因此,一年制甘薯脫毒繁育技術可以在甘薯生產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