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國軍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一、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工作
強化中小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的認知和理解。結合開展“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中國夢——精彩課堂”網上展播活動,通過開展主題班會、集中宣講等形式學習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教育引導廣大學生理解和認同核心價值觀。在早讀時間和每周升旗儀式集會期間組織學生齊聲誦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讓全體學生熟記熟背。
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充分利用和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作用。教師要進一步樹立教書育人的觀念,探求多樣化的教育方法和途徑,找準結合點,把教育人、關心人和理解人結合起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各門學科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特別是把“價值觀”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貫徹于教學的全過程。
德育課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想實際,以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起來,用道德、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啟迪、感染學生,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了解、認同,逐步樹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的志向。
其他各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經常、最基礎的途徑,各科教師均要認真挖掘學科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結合點,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走進教材,走進課堂,體現在教案上,落實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有機滲透,潛移默化。
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學校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與內容結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身心發展特點,將教育的目標和內容系統化、系列化,形成螺旋式的教育鏈,使全體學生在校期間都能接受到系統而全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學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結構為主題,開展各種形式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利用隆重的開學和畢業典禮,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意識。利用升旗儀式和國旗下講話,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使命感。利用每年的各種重大節慶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紀念日開展各種主題教育活動:利用“五一”節,開展勞動體驗;利用清明節、“七一”、抗戰紀念日、國慶節、建軍節等紀念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利用母親節、教師節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培養學生服務人民的意識;利用國際禁毒日和全國法制宣傳日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學生遵紀守法的觀念;利用體育節、藝術節等重大活動,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以社會實踐體驗為載體。積極開發和利用社會大課堂資源,開放學生活動的空間,把價值觀的認同與內化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接受生動具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與博物館、文化館等單位建立共建關系,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開展革命傳統教育。讓學生走向社區,走向社會,回歸生活,回歸自然,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自己的價值信念,并外顯為自覺的行動。
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以樹立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環境為重點,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建設平安和諧校園為保障,建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營造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校園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和人際環境。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秉承和不斷發展學校辦學理念、校訓、教風和學風。在規范辦學行為、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大力營造獨特的育人氛圍,使教育和引導體現在學校生活的細微之處,體現在師生、同學之間相互關懷和相互關心之中,體現在班級、團隊組織的溫暖和鼓勵之中,體現在高年級同學對低年級同學的愛護和幫助之中。
扎實開展師德教育。引導學校教師樹立育人為本、德高為范的教育觀,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質量觀,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價值觀;樹立“敬崗愛業、關愛學生,刻苦鉆研、嚴謹篤學,勇于創新、奮發進取”的職業道德,讓為人師表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