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俠 周楠 張孝存 劉燕



摘 要:論文通過對商洛學院地理專業三屆本科畢業生網絡問卷調查,從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認識、課程結構與課程設置及實踐教學環節三方面進行了相應問題的分析,提出了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和優化課程設置、重視實踐環節與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等三方面的建議,以期為地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相應理論參考。
關鍵詞:問卷調查;地理專業;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099-03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也隨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已經由精英教育進入到大眾化教育階段,高等教育已經由規模的擴張開始轉向以內涵建設為主,注重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模的質量[1]。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順應了高等教育這一發展趨勢[2-3]。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既是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要求,也是教育發展的要求,有利于更加合理地調整高等教育的結構[4-6]。教育部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明確提出;“21世紀的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如今,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及研究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我國高等院校關注的熱點問題。
地理作為一門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科,以綜合性和區域性為特色,再加之現代地理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地理更具有特殊性。在新時代如何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地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滿足新時代新需求的人才,是地理專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7]。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通過問卷調查法和統計分析法展開相關研究。首先進行前期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結合相關問題進行問卷內容的設置,涵蓋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認識、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及實踐教學環節三個方面;然后利用網絡發送電子版空白問卷給往屆畢業生并做好數據的回收和歸類工作,完成初期整理與后期統計;在此基礎上通過Excel圖表方式完成樣本問題分析。筆者供職的商洛學院地理專業自2008年開始本科招生,至開展問卷調查活動時已有三屆畢業生。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7份,收回87份,經初步檢查均符合問卷要求。論文以問卷結果為基礎數據,進行相應的分析工作。
二、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一)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認識的分析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認識的分析通過“專業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專業課程學習的收獲及在校期間學生應加強哪些方面的學習和提高應對畢業后的發展”等三方面設置選項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見下文。
將問卷調查中涉及“專業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答案一一摘錄于Excel表格中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存在的主要問題依次為“實踐教學環節不足(20%)”“缺乏專業實驗研究設備(15%)”“忽視個性培養(13%)”“教學方法單一(12%)”“培養目標定位不準(11%)”“教學質量不高(7%)”“教師教育觀念更新速度緩慢(6%)”及“教學計劃不合理(4%)”。由此可見,地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質量未能讓部分學生滿意,人才培養具有滯后性。
將“專業課程學習的收獲”這一問題的答案進行統計分析,主要體現在“理論和專業知識(44%)”“專業技能(19%)”“文獻閱讀與研究論文與寫作(17%)”“研究方法(9%)”“創新思維(6%)”與“實驗技能(5%)”。從各項所占比例可得出在專業學習中課程內容重理論輕應用。
將“在校期間學生應加強哪些方面的學習和提高應對畢業后的發展”這一問題的答案進行統計分析,畢業生認為應加強的能力為“實踐經驗(13%)”“組織與協調能力(13%)”“基礎和專業知識水平(13%)”“計算機應用水平(10%)”“創新能力(10%)”“專業技能(10%)”“學習能力(9%)”“相關科技知識水平(8%)”“科研能力(7%)”“身體素質(6%)”和“其他(1%)”。基于畢業生的角度,實踐經驗、組織和協調能力、基礎和專業知識是在校期間學生應當掌握的最為重要的能力,計算機應用、創新能力、專業技能次之,之后應掌握的能力依次是學習能力、相關科技知識水平、科研能力、身體素質和其他。
(二)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的分析
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方案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前提。現今高校地理專業面臨的問題是:什么樣的課程體系是合理的,又是學生所需要的。在對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進行分析時,通過“當前的課程設置滿意程度、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各學期開設課程門數與每周上課時間安排的合理性、教師的教學傾向、理論課程的教材版本、專業課程的考核”這幾個問題設置選項并進行匯總,分析結果如下。
從表1可以看出畢業生對地理專業當前的課程設置滿意程度表現為:8%很滿意,53%一般滿意,38%不滿意,1%非常不滿意。由此可以看出地理專業課程設置仍存在問題。基于此又提出“如果對課程設置不滿意應該提出什么建議”的問題,按照畢業生所選頻次依次為“改動現有課程設置,增加實踐教學環節(50票)”“在現有課程基礎上,提高學生參與和動手能力的培養(42票)”和“多參與實際調研,根據社會需要及時調整課程設置(32票)”。調查結果表明地理專業當前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教學環節不足,不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專業課程設置未能做到緊跟社會需求發展。
表2為“畢業生認為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因該問題設置為多項選擇,故統計方法是將一門課程所得票數與所有課程票數總和進行對比得出。
在表中可以看到地質地貌學、自然地理學、測量與地圖學、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統及中國地理是畢業生認為實用性較強的六門課程,其中地質地貌學、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中國地理也是地理專業的基礎或主干課程;測量與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屬于地理專業的新興應用型課程。但同時從表中也可以看出地理課程覆蓋面較廣,缺乏針對性;同時實踐課程開設較少。
對“各學期開設的課程門數是否合理”這一問題進行分析時,結果顯示68%的畢業生認為合理,32%的畢業生認為不合理。同時,在“每周上課時間的安排是否合理”這一問題中,84%的畢業生認為合理,16%的畢業生認為不合理。可見畢業生對地理專業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基本組成較為滿意,但仍存在部分不滿意的情況。
將“地理專業教師的教學傾向”這一問題的答案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畢業生眼中教師的教學傾向分別為“理論講解透徹但與實際脫節(47%)”“照本宣科(38%)”“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效果良好(15%)”。可以看出地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為課堂教學理論與實際脫節,重教輕學、重知輕能,影響學生學習質量,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不足。
教材是在課程設置的基礎上,依據教學大綱及教學實際而選編的教科書,同時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直接載體。把問卷中“地理專業理論課程選擇的教材版本”這一問題進行統計分析,即畢業生選擇的理論課程的教材版本,分別為最前沿版(49%)、最經典版(48%)、其他(2%)和歷屆使用版(1%)。在畢業生選擇的教材版本中,其中最前沿版具有實效、緊跟學科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最經典版教材則具有代表性,聚集專業最核心內容。
表3是關于“學生期望的專業成績考核方式”這一問題的調查分析,統計方法同表2。結果顯示畢業生選擇的課程考核分別是社會實踐(22%)、課程實驗(21%)、試卷測評(18%)、課堂問答(17%)、平時作業(13%)及課程考勤(9%)。從而可看出學生期望的專業考核形式為多方兼顧,以實踐和實驗環節考核為主的同時,試卷測評與課堂問答也可占據較大比重。
(三)實踐教學環節的分析
實踐教學環節是指課堂教學之外的實踐教學活動,是課程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證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設置“實踐教學環節對理論教學的意義、對教師帶隊的實地考察形式是否滿意及如何增加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這三個問題進行相應分析。
分析“實踐教學對理論教學的意義”這一問題時,得票數多少分別為:“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59票)”“使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為將來工作積累經驗(51票)”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4票)”。由此可知,實踐教學環節是提高專業知識技能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更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擴寬就業門路的必由之路。
在表4中,“對教師帶隊的實地考察形式是否滿意”這一問題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同表2),畢業生表示“很滿意,有助于理解專業知識,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18%)”“比較滿意,雖然理論和實踐有差距,但有助于接觸社會,積累經驗(72%)”和“不滿意,老師太多敷衍,走馬觀花(11%)”。總體上可以看出,地理專業實踐教學形式多樣,但組織實踐教學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更為復雜,而且在實踐性教學中注重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取,容易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自主的實踐能力。
將“如何增加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這一問題的答案進行統計分析,三屆畢業生選擇的地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方法依次為“增加實踐課程(19%)”“增加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環節,減少驗證性實驗(17%)”“增加實踐能力的考核(16%)”“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或社會調查(15%)”“增加小組課題的研究(13%)”“加強教師在實踐活動中的指導作用(11%)”“實踐教學盡量與實際需求相結合,學以致用(9%)”。針對地理專業教學計劃中實踐教學不足的狀況,必須調整教學計劃,在加強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遵循實踐能力培養的基本原則。
三、相關建議
在學校對專業的定位中,地理專業主方向為師范專業,這就要求在教學中需要重視學生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開設師范教育課程如心理學、教育學外,還需設置地理教學論與現代教育技術等課程及畢業前綜合教育實習環節,為培養學生的備課、講課、說課和地理課件制作等教師基本技能奠定堅實基礎。而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環節是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訓練,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但是在現有的課程設置中,實踐性教學是整體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實踐性教學體系還不夠完善,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也有待于提高,亟須一個科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做指導,因而提出以下建議。
(一)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首先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之外,還應加強學生的素質拓展,既讓學生成才,又讓學生成人,全面提升學生素質;其次構建合理的理論課程體系與實踐課程體系,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改革和優化課程設置
第一,提煉理論課程,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第二,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設計實踐性教學課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三,改進教學評價制度,科學的教學評價制度是發現創新型應用人才的重要方面,要合理制定人才評價的標準,采用多種考核評價方式;第四,整合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地理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需要,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對教學內容中理論與實踐的部分進行精簡和整合,選編出適合專業需要的教材。
(三)加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首先,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是實現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徑,需要更加理性地認識實踐教學環節的意義以及重要性;其次,針對實驗室建設滯后于學科發展,不能滿足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加大經費投入,加強實驗室建設;再者,提倡教學改革、轉變教學觀念,學生根據實驗的要求,自主設計實驗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最后,增加野外實習與實地考察形式的實踐環節,促進學生的實踐意識,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晶.地方院校地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11(19):295-296.
[2]茌家飚,郭逢勝.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建設問題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08(15):50-51.
[3]湯道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8(2):126-129.
[4]王剛.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的三重視界[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7):10-11.
[5]劉曉保.“應用型本科教育”辨析[J].上海電機學院學報,2005,8(4):28-31.
[6]陳小虎.“應用型本科教育”:內涵解析及其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江蘇高教,2008(1):86-88.
[7]姜乃力.強化實踐與應用的高師地理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構建[J].教育科學,2008,24(4):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