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南
一、研究對象的生活背景和分布特點
1. 梯面鎮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概況
花都區梯面鎮是廣州市十區內唯一的山區鎮,位于廣州市花都區北緣,東北與從化交界,西北與清遠市接壤,全鎮總面積91.2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為主。鎮下轄八個行政村和一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9232人,95%以上為客家人。梯面是傳統的農林山區鎮,8個村均為經濟薄弱村,經濟收入以傳統種養業、土地房屋出租為主,工業少而零散,全鎮沒有系統的規模產業,缺乏帶動力強的支柱產業,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導致農民長期貧困。
2. “留守兒童”出現的成因及分布特點
由于梯面鎮以農林經濟為主,就業非常有限,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主要流向花都周邊的珠三角區域,父母返鄉周期短則1-2星期,長則1-2個月甚至數月之久。
由于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依賴逐漸增強,留守兒童的比例與年齡成正比關系。根據對我鎮中小學生的留守調查顯示,小學留守兒童的比例要低于初中,小學低年級留守兒童比例要低于高年級。受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的分布又呈現經濟發展較好的村較少,反之較多,有旅居海外、出國務工傳統的村較多。從數量上看,2013年全鎮在籍中小學生1052(含外來流動兒童)人,其中留守兒童348人(本鎮戶籍),占33.07%,其中西坑村、聯民村、橫坑村、民安村256人,占73.56%,前3個行政村是經濟薄弱村,民安村則是出國務工傳統村,旅居海外(巴馬拿為主)鄉親人數較多。
二、當前我鎮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1. 親情缺乏,心理失衡
根據我校課題組(市級課題《梯面鎮山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的調查顯示,65%的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32%的留守兒童“偶爾想念父母”。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和缺乏聯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溫暖,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這些孩子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情緒消極,失落自卑,心理壓力過大,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行為孤僻,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礙。岳慧蘭等通過對浙江省長興縣和德清縣422名留守兒童進行的心理健康測查,也發現留守兒童有恐怖傾向,對人焦慮、自責傾向,沖動傾向,學習焦慮與孤獨傾向等。有的研究者發現也有少數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變得更加堅強、自信,自理能力增強,而且能夠理解父母的做法,把對父母的思念、感激變為學習的動力,自覺上進。但這樣孩子是少數,大多數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現出一些心理問題,年齡越小的孩子表現越突出,女生比男生突出。
2. 習慣不良,學習較差
調查中發現,32%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他們不聽祖輩或臨時監護人的教導,在校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和欺負同學等行為。
3. 教育單一,安全難保
“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臨時監護人重養輕教,教育的責任就落到了學校,而學校教育是需要家長配合、社會支持的,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監護人的配合。如家長會無人參加,學生違紀或者受到侵害后無監護人配合處理。付玉萍在《民工潮引發的社會問題》中指出:由于留守兒童無人監管,出現了水塘里游泳,網吧中沉迷,公路上飛車(摩托),吸煙喝酒等現象,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對其身體和精神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4. 道德滑坡,價值扭曲
家長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條件,但部分家長容易忽視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于是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來進行補償,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擁有過多零花錢,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人生觀和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在調查中還發現有的“留守兒童”生活上愛攀比,缺少社會責任感、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甚至導致“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抬頭。少部分“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中學高年級階段)的道德觀念淡薄,道德社會化不完善,早期社會化陷入困境,人格發展存在缺陷,社會化行為產生偏差或失敗。
三、解決對策
1. 構建“博愛”的學校教育文化
在農村學校中,對于“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學校教育要體現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以兒童的健康成長為宗旨,尊重兒童的主體性,構建“博愛”的學校教育文化,創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途經和教育方法。
(1)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著眼于“留守兒童”的教育發展。
(2)改進教育方法,根植于“留守兒童”的現狀與需求研究,體現新課改理念,讓教育教學工作服務于學生的發展。
(3)探索實施“情感教育”導師制,用愛心去彌補“留守兒童”因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
2. 豐富和推進校園關愛活動
雖然“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因社會和家庭而產生,但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在解決農村留守學生教育問題上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家長遠離孩子時,學校更應該扮演孩子第二個“家”的角色,主動承擔起更多的教育義務。如通過班主任老師、團支部、學生會建立起“一幫一”、“手拉手”、“共享藍天”的幫扶網,制訂出符合地方實際和特色的幫扶措施,讓“留守兒童”感受來自集體大家庭的溫暖,在校園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引導他們積極參與,這樣既可以轉移他們思念家長的注意力,又可以讓他們在集體中成長進步,培養團結同學,熱愛集體的良好作風。
3. 加強家校合作,完善家庭教育
農村不少家長認為父母的責任是讓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責任在老師、在學校,孰不知家庭才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例如,我??紤]到“留守兒童”家長長期不在家,為了方便溝通,利用周末休息時間送“家長會”下鄉,通過與村委合作,利用農村基層組織的“執行力”,把“家長會”送到村民家門口,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實踐證明,學校敢于承擔起對“留守兒童”家長或臨時監護人進行教育引導的責任和義務,幫助“留守兒童”家庭樹立家庭教育首位觀念,能進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品位,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發揮家庭教育優勢,達到合作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