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 要:近代早期的英格蘭,許多少女不能在最佳婚期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被迫成為單身女性。隨著單身女性數量激增,她們在公眾的眼中,從最初的社會受害者演變為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為解決女性缺乏婚姻伴侶問題,單身女性虛構出了各種請愿和抗爭,同時幻想建立只有女性參加的“婦女議會”,制定相關的法律,進而借助法律的手段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然而“婦女議會”提出的各種方案,卻因思想過于激進、內部矛盾沖突嚴重,兼之男性強力阻撓,最終失敗。但作為少數極端女性維護自身權益的一次特殊嘗試,其表達了近代早期英格蘭女性對父權制的不滿與抗爭。
關鍵詞:近代早期;英格蘭;單身女性;“婦女議會”;父權制
中圖分類號:K1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1-0140-03
“婦女議會”是單身女性為解決男性伴侶問題,聯合已婚婦女反抗父權制社會,虛構出來的解決女性問題的政治機構。17世紀英格蘭出版的小冊子已出現對“婦女議會”的描述,以及由此引發的男性對女性的猛烈回擊。國內外學者也對此問題有所討論,薩拉·門德爾松(Sara Mendelson)和克勞福德(Patricia Crawford)在《近代早期英格蘭婦女:1550-1720年》指出,女性要求行使政治權利引起了男性的厭惡和恐懼,“婦女議會”更受到了當時男性的嘲諷,其成員被視為對性欲貪得無厭的妻子或者情人,但是作者認為“盡管女性借“婦女議會”發揮政治影響而被挖苦,也受到了抨擊,但它在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的政治生活中的影響始終存在[1]。只是作者并未對“婦女議會”進行詳細的描述。埃米·M.弗洛伊德(Amy M.Froide)認為“婦女議會”的出現與17世紀下半期存在大量單身女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隨著數量的日益增加,她們開始為改變自身尷尬的處境做出各種努力,如虛構的請愿、控訴、甚至只有女性參加的“婦女議會”,并列舉了“婦女議會”為解決婦女尋找伴侶問題制定的法律條款[2]。但是并未指出已婚婦女在“婦女議會”的活動,也沒有明確指出女性團體內部各種矛盾和沖突。國內學者曾亞英女士在《近代早期英國社會中的老小姐形象》中也提到未婚婦女為擁有配偶而虛構召開“婦女議會”,并在議會中將自身的利益上升到國家的利益[3]。雖然學者們認識到近代早期英國“婦女議會”的存在,但是還沒有對它進行專門的分析研究。本文試圖通過對“婦女議會”中不同團體的請愿活動,尤其是要求“婦女議會”制定的法律加以分析和考察,從而深入了解“婦女議會”,希望對近代早期英格蘭女性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婦女議會”的出現
英國的議會我們都不會陌生,但是對“婦女議會”卻不甚明了。“婦女議會”除與單身女性的大量出現密切相關外,還呈現出自身的特點。
由于年代久遠,資料的限制,我們尚不能準確計算出近代早期英格蘭單身女性的具體數量,但不容置疑的是,近代早期的英格蘭社會中,并非每個少女都會結婚生子,大量女性因各種原因錯過了最佳的結婚年齡,甚至終生單身。勞倫斯·斯通在《英國的家庭、性與婚姻:1500-1800》中認為,1600年以后出生的人中,有10%的女子終身未嫁[4]。許潔明在《十七世紀的英國社會》中也指出,“由于階級差異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使五分之一的男性和十分之一的女性永遠失去了婚姻機會。”[5]
近代早期的英格蘭是一個父權制的社會,女性通常被認為是男性的附屬物,在經濟上和法律上沒有獨立的地位。女性婚前聽從父親,婚后雖擺脫父親的控制,但是要服從自己的丈夫,即使丈夫去世還須依從兒子。在1617年出版的一本小冊子中,一位神職人員在婚禮上分別給男性和女性以告誡的誓詞,明確指出男性的權威及其對女性控制的合理性,并規定了女性的責任,認為“妻子所有的責任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承認她身份地位低于丈夫,其次時刻履行作為‘下等人的義務。”[6]同時明確表示妻子只有服從丈夫,家庭才可以正常運轉,自己才能管理孩子和仆人,進而得到她們的服從,反之就是一個畸形的家庭。上述內容體現了男性企圖通過麻痹女性思想,來維護父權社會的權威,同時鞏固教會統治的目的。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也引起了已婚女性的不滿,開始爭取與男性平等的權利地位,于是紛紛加入單身女性反抗男性的行列中。二者達成共識,都期望通過建立只有女性參加的“婦女議會”,制定相應的法律,實現維護自身權益的目的。那么女性是如何利用“婦女議會”來為自己服務呢?
二、“婦女議會”提出的主要內容
“婦女議會”由女性選出代表,提出請愿,“議會”做出最終決議,甚至制定法律,來確保婦女們目的的實現。由當時請愿代表的提案和“議會”頒布的法令可知,“婦女議會”主要有以下兩個目標。
(一)幫助單身女性找到丈夫
首先,反對不愿結婚的單身漢。女性看待自己沒有丈夫的情形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由起初的抱怨戰爭使男性減少導致其找不到丈夫,逐漸意識到是單身男性自身不愿結婚,于是“婦女議會”制定法律規定:“年滿24歲的單身男性必須結婚,如果他們繼續保持單身,超過一定的年限,將處以每年3鎊的罰款。”[7]一個未婚女性在“婦女議會”請愿中,明確要求每個教區十分之一的男性需娶同教區十分之一的未婚女性,無論她丑陋還是美麗。并讓“議會”做出決議,“每個教區挑選十分之一男性,如果他是單身,就必須按照排隊順序,同相對應的十分之一的少女結婚,哪怕她是從未見過的那么丑陋;這樣未婚女性數目就會減少,單身引起的心理問題也得到解決”[8]。可見部分女性想要通過制定法律,要求強制單身男性結婚,從而保證女性婚配權利,也希望通過“婦女議會”,減少社會對她們的責難,勸導男性自愿結婚。
其次,反對寡婦占用過多的男性。當時一些年輕的少女因沒有足夠的嫁妝,或過多承擔出生家庭的責任,錯過了最佳的婚育期,而同時期寡婦在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可得到其三分之一的遺產。在單身男性看來,金錢比年輕活潑漂亮的少女更有誘惑力,他們寧愿選擇一個富裕而丑陋的寡婦,而不是貧窮而美麗的少女。因此部分女性在請愿中“反對一些寡婦,她們已經毫無理由的占用了幾個丈夫,相反,貧窮的少女迫切需要一個丈夫。”[9]部分婦女試圖在精神上引導單身漢的同時,還要求在法律上也應做出明確的規定,如“富裕而衰老的單身漢娶可鄙的寡婦為妻將無法生存……富裕的寡婦同有教養的年輕子弟結婚,她們將不能維持自身的生活。”[10]
最后,反對妓女和部分不守貞潔的妻子的不良行為。一些女性迫于生活壓力,不得不走上了賣淫的道路。為了防止妓女引誘單身男性,一個老姑娘在“議會”中發表演講,要求“嚴厲懲罰所有的妓女,無論是隱秘的還是公開的。”[7]同時一些丈夫身體虛弱滿足不了妻子各方面的需求,而他們的妻子就會從其他男性那里尋求慰藉,從而影響到單身女性尋找丈夫。可見,即使同是女性同胞,也成了單身女性眼中的敵人。
(二)反對父權制社會中男性的優勢地位
在家庭內部的職責分工中,男性依然處于主導地位,而妻子則只是協助者,只負責處理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女性最大的責任就是服從自己的丈夫。“他(丈夫)是家庭的至高者,擁有所有的權威;他在自己家中就像一個國王那樣,在自己所在的地方有管理權,是家庭最主要的統治者”[11]。在對家庭成員的管理過程中,丈夫可以使用暴力,只要在適度的范圍之內即可,而妻子在家中能做的卻只有服從。于是“婦女議會”中的請愿者認為,必須將女性從男性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號召所有受難的女性同胞團結起來,為擺脫男性的枷鎖而奮斗。“婦女議會”規定,“女性為發泄自己的怒氣,可以以任何方式折磨她們的丈夫”[10]同時請愿者要求“婦女議會”應通過法律,明確“女性可以掌權,有高于丈夫的權利……男性不能在家中獨斷專行,或者污蔑他的妻子為妓女,除非她在社會生活中毫無價值……禁止男性毆打妻子……任何少女和已婚的妻子想要獲得喜歡的東西,丈夫都不能被拒絕”[7]。女性不僅想要用法律的武器來制止男性的家庭暴力,還要真正成為家庭的女主人,改變以往逆來順受的悲慘處境。
女性在家庭中不僅地位低下,同時在經濟活動中,妻子也沒有單獨貿易的權利,無權簽訂合同和借貸契約,埃里克森在《近代早期英格蘭的婦女和財產》中指出,“很顯然,庇護的基礎是一場經濟交易,新娘的嫁妝交換到的是婚姻期間丈夫對她的贍養、丈夫代替她簽訂契約(因為沒有財產,她不能自己簽訂契約)以及在寡婦期間生活得到保障。”[12]由此可知同男性相比,女性在經濟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受到極大的限制。為了在經濟上獲得一席之地,“婦女議會”規定,“嚴禁扣押女性的商品。”[9]“婦女議會”認為女性經濟實力的增強,不僅可以減輕家庭生存的壓力,還有助于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近代早期的英格蘭社會中,子女達到一定的年齡就會被送去充當學徒,學得技能,或者到其他家庭做女仆,少女在謀得生計的同時,還能為自己積攢嫁妝。女仆同男仆、主人一起生活和居住,很容易遭到性侵,尤其是來自女仆的雇主的侵犯[13]。婦女代表在“婦女議會”中請愿,痛斥男性主人致使少女懷孕后,拒承擔責任,不支付任何撫養費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虛構的“婦女議會”明確規定,“如果男性對一個漂亮的少女做出承諾,卻在3個月內沒有履行承諾,那么他將失去她想從他那里得到的任何東西。”[10]
三、“婦女議會”的失敗
婦女在向“婦女議會”的請愿中制定了各種維護女性權益的條款,但“婦女議會”卻以不可能制定法律確保每人都能得到丈夫為由,拒絕了請愿的提議。這就表明婦女通過建立自己的議會維護自身利益的嘗試以失敗告終。“婦女議會”為何沒能取得成功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提議內容過于極端。為了彌補過去單身的困境與無奈,極端婦女要求“婦女議會”制定法律,規定“代之男性可以有兩個妻子,婦女應該有兩個或三個丈夫,尤其是精力旺盛的婦女”[10],期望一個丈夫外出時,家中還能有另一個丈夫的陪伴。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大多是想對自己以往痛苦的經歷給予補償。但由于缺乏合理性,更加劇了她們失敗的可能性。由此可知,近代早期英格蘭單身男性不愿結婚最大的原因在于對女性婚姻忠誠度的懷疑,他們擔心妻子不忠而使自己尊嚴掃地,婦女在虛構的“婦女議會”中也有相關法令,“即使男性看到他們的妻子和其他男性在床上也不能嫉妒。”[9]女性這種極端的思想更增加了獨身男性的比例。
第二,女性內部的矛盾沖突。妻子、少女、老姑娘、寡婦聯合反對男性的同時,內部矛盾也層出不窮。如未婚少女在承認妻子受到丈夫不公正待遇的同時,卻不滿已婚女性忽視她們沒有丈夫的悲痛;老姑娘和寡婦把沒有丈夫的原因歸咎于妓女對單身漢的誘惑,要求嚴懲所有的妓女;年輕少女認為自己年輕、漂亮,而單身男性卻因金錢的誘惑,更傾向于選擇衰老、丑陋的寡婦。“婦女議會”致力于幫助單身女性找到丈夫,卻帶有明顯的歧視傾向,婦女要求她們可以有兩個或三個丈夫,但是虛構的“婦女議會”卻規定,“四十歲以上的寡婦,應該有一個丈夫和一個伙伴從而得到滿足”[9],“禁止寡婦從少女那里引誘年輕的男性,否則,在其丈夫去世后,再婚將被延遲12個月。”[8]該規定在支持女性得到丈夫的同時,卻對寡婦加以限制,甚至將寡婦推到了對立面,這無形中削弱了“婦女議會”自身的實力。
第三,男性對女性反抗的猛烈回擊。面對部分極端女性的倡導與號召,男性給予了猛烈的回擊,“繼承你們母親放蕩的弊病,先用甜言蜜語迷惑了我們的心智,再毫不廉恥的更換床伴,還妄圖我們與你們墜入愛河,最后給我們戴上婚姻的鐐銬”[14]。他們極力反對婦女的各種抱怨,為男性不愿結婚尋找各種合適的理由,指責婦女荒唐可笑的行為,堅定了男性不愿結婚的決心。一首名為《單身漢的快樂》的詩歌中表現了單身生活的快樂和婚姻生活的悲慘,最終得出結論“為了避免爭吵,最好還是保持單身,這樣我們將沒有任何煩惱”[15],借此鼓勵更多單身男性不要結婚。在《對單身漢的建議》的小冊子中,已婚男性提出“如果我像以前那樣未婚,或者我是一個鰥夫,我將不會再結婚。”[16]在近代早期英格蘭父權制盛行的氛圍下,一些女性的極端想法的確激發了單身男性不婚的決心,加之英格蘭禁止離婚的傳統,男性對女性忠貞的不信任,使得男性以不結婚來回擊女性的抱怨和不滿,增加了女性尋找丈夫的難度。
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傅里葉曾說過:“某一歷史時代的發展總是可以由婦女走向自由的程度來確定……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標準。”[17]近代早期的英國處于由中世紀向近代社會的轉型期,社會政治、經濟、思想各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女性思想的解放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恩格斯認為“家庭內的分工決定了男女之間的財產分配……婦女的解放,只有在婦女可以大規模地參加社會生產,家務勞動只占她們極少時間的時候,才有可能實現。”[18]在當時各種時機均不成熟的情況下,“婦女議會”等極端的思想行為不可能取得成功。盡管“婦女議會”的嘗試是失敗的,但是其某些提議,只是極端女性抵制父權,爭取自身利益的一種嘗試。并且其少數提議也得到實施,如對超過規定年齡卻保持單身的男性予以罰款,就為后來的斯圖亞特王朝所采用。更不能否定的是,這些極端維護女權者已經認識到可以利用各種宣傳來倡導女性權利,同時為后來女權運動的興起做了準備,也正是這種種不成熟嘗試的積累,才促使后來女性爭取權利的斗爭一步步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Sara Mendelson, Patricia Crawford.Wome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1550-1720[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Amy M.Froide.Never Married:Singlewome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3]曾亞英.近代早期英國社會中的老小姐形象[J].婦女研究論叢,2010(6).
[4]勞倫斯·斯通.英國的家庭、性與婚姻:1500-1800[M].刁筱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5]許潔明.十七世紀的英國社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6]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Volume V(B),P81.
[7]Now or Never[M].London,1656.
[8]Hey Hoe,for a Husband[M].London,1647.
[9]An Account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ew Parliament of Women[M].London,1683.
[10]A parliament of Ladies[M].London,1647.
[11]William Gouge,Of Domesticall Duties[M].London,1622.
[12]Erickson,Amy Louise,Women and Property in Early Mod-
ern England,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2002:100.
[13]謝敏.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英國城市女仆生存狀況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5.
[14]The Bachelors Answer to the Maids Complaint[M].London,
1675.
[15]The Bachelors Delight[M].London,1641-1661.
[16]Advice to Bachelors[M].London,1685-1688.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