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輝 胡斌
【摘要】水利水電工程移民長期補償機制是針對失地農民的一種補償措施。本文分析了基于新農村建設視野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長期補償機制的優勢特點,又按照新農村建設活動的開展順序,詳細探討了水利水電工程移民長期補償機制在調查統計、新村建設和搬遷后扶這三個階段中的具體實施措施,以期為有關部門提供相關的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水利水電工程;移民長期補償機制
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目標是生產發展、管理民主和鄉風文明。水利水電工程移民的長期性補償機制則以移民生活水平高于原有生活的開放性移民為建設目標。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和相交性。地方政府可以基于新農村建設的視野,對水利水電工程移民長期補償機制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
一、新農村建設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長期補償機制的優越性
(1)移民被淹耕地的逐年補償
如果把針對移民被淹耕地的一次性補償轉變為長期性的逐年補償,并且在法律上給予這項補償權利以繼承權,可以有效消除掉移民們“因為一次性領取巨額款項無處安放或不知道怎么處理而造成資金浪費”的問題。對地方政府而言,不用再為移民配置與被淹土地相應的其它耕地,減輕了政府在土地分配安置移民和耕地配置安撫移民這兩項工作中的壓力。這種逐年補償的長期性機制也緩解了在土地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分配不均或是暗箱操作所帶來的社會矛盾,減少了政府過度干預而導致的行政違法行為。同時,還幫助政府轉變了移民安置依賴于土地分配的傳統觀念,建立起了“變安置成本為籌資手段”的先進理念。
(2)移民安置住宅區的就近選擇
等到征用土地的水利水電工程報廢而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時候,復墾的耕地依然屬于移民的原住民。所以移民們大多都不會愿意搬離自己的原住地太遠。基于這一現實情況,地方政府就可以遵照就近原則,為移民們找到合適的集中安置點。集體土地全部在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過程中被淹沒的,或是剩余土地無法成為住宅基地的,政府可以選擇附近的縣城、鄉鎮和村莊,以土地轉讓的方式解決移民安置問題。若是剩余的集體土地能夠作為移民的住房基地,政府就可以直接在原村莊內部選擇移民的安置區。這種就近原則能有效避免移民們因為遠離故土而引發的“思鄉癥”。
(3)移民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
一方面,當地政府在尊重移民群眾自身安置意愿的前提條件下,要準確把握住中央下發至地方移民搬遷安置政策中的重點,適當地讓新農村建設的指標略微傾斜于移民群眾的利益。選擇出在自然經濟和社會經濟上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的移民新村,使其具有獲得新農村建設指標的優先權。另一方面,移民新村的建設會牽涉到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機構、項目建設的負責法人和移民群眾的集體性經濟組織等多方職權和利益。地方政府應該把當地的新農村建設項目和移民新村的建設工作疊加重合,再輔以各項優惠政策與服務措施,實現和落實投資的綜合使用與資金的優化配置。
二、新農村建設下水利水電工程移民長期補償機制的實現路徑
(1)調查統計階段
在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前期的調查被淹實物和統計財產到戶等工作順利完結之后,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出基于新農村建設視野下的移民長期補償機制初步實施方案。方案的設計必須充分尊重當地原住民的個人移民意愿,根據移民不同的選擇,為其提供全部付清貨幣的一次性補償、逐年付款的長期性補償、入股水利水電工程的分紅或是土地交換型的補償等服務,讓移民們自由選擇補償和安置的方式。調查統計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全面調查移民在上述選項中做出的具體選擇,準確統計出每一類安置方式和補償方式的選擇人數。與此同時,根據統計出來的數據信息,到大多數移民選擇的安置地區進行實地考察,以協商或投票的方式確定下移民安置的具體位置和新村建設的具體方式。確定后,就要綜合考慮到移民們的人口數量、家庭經濟情況、所得補償款項和新房購置的實際價格等,讓移民們選擇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住房戶型并簽訂初期的選擇協議書。
(2)新村建設階段
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安置地區的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整合來自于多方的資金與力量,發揮出當地政府部門、新村建設項目法人和移民集體經濟組織等多個管理機構的建設職能,避免因資金短缺而影響移民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有序展開。但是,新農村建設和水利水電工程移民安置的資金在投資來源和使用范圍上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并不能完全混淆而論。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原集體財產補償資金、遷建資金和新農村基礎房屋建設的專項資金等經費,在國家的政策法規中都應該直接投入于新農村建設的相關事項中。而水利水電工程移民長期補償的資金必須根據移民的選擇和安置地區的情況確定經費的具體用途。負責移民新村建設的相關人員一定要在統籌兼顧的全局性視野下對兩項資金進行優化配置與綜合使用。在實現水利水電工程移民長期補償機制的新村建設階段,移民們需要在相關人員的組織下,用搖號或抽簽的方式確定下自己的住宅位置,簽訂購房合同,支付首期房款。
(3)搬遷后扶階段
水利水電工程的移民們在付清購房全款之后,就可以在地方政府的統一安排下遷入新村地區的住房中了。當地政府應該整理匯合開發性移民和新農村建設這兩個項目的具體情況,建立起專門的扶持基金。在移民的收尾工作結束以后,將新農村的建設工作中建立起產業化的項目生產鏈,逐步實現水利水電工程移民長期補償機制中恢復生產和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
結束語:
水利水電工程移民的長期性補償機制是在水利水電工程的興修過程中應運而生的。移民的重點在于重建生活、恢復生產與發展經濟。地方政府必須在移民新村建設的各個階段都做好應盡的職責。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完成和落實水利水電工程開發性移民和新農村建設的雙重任務。
參考文獻:
[1]胡大偉.水庫移民征地補償長效模式的法制規范與制度構建[J].中國土地科學,2015,01:86-91+96.
[2]陳紹軍.水庫移民長期補償安置方式解讀[J].水利經濟,2013,04:65-69+76.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魏文輝,男,(1985.01),廣東梅州人,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從事從事水利工程征地移民設計工作
第二作者:胡斌,男,(1989.2),陜西.西安,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從事從事水利工程征地移民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