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芳 張文秀 齊興
【摘 要】新生代農民工作為一個新的社會群體,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對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但是現實中新生代農民工道德現狀暴露出了他們道德教育上所存在的問題,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緩。本文在分析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現狀以及形成原因后,試探索出一條提升新生代農民工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新生代農民工 道德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生于20世紀80、90年代的新生代農民工,日益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參與到生產建設中。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預示著他們必將在這個領域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關注、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教育,對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現狀
(一)新生代農民工道德的積極認知與消極認知并存
目前,一方面,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在道德認同上能夠與社會的道德要求相一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生代農民工有對良好道德行為的主觀愿望。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在公共交往的道德認知、公共場所的道德認知、公共環境的道德認知三方面,總體上是積極的道德認知占主導。另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同樣存在消極的道德認知、薄弱的道德意志以及失范的道德行為。從公共交往道德認知,到公共場所道德認知,再到公共環境道德認知呈逐漸弱化趨勢。例如新生代農民工對贍養老人、排隊買票、不隨地吐痰的認同人數的比例是遞減的。
(二)道德情感豐富與道德意志薄弱并存
當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存在道德情感豐富和道德意志薄弱的問題。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富有正義感、責任感和尊嚴感。例如:當被問“自己的同伴有困難需要幫助時自己會怎么辦”,其中半數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幫忙。但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意志力又不夠堅定。例如:當被問及“當您身邊的同伴受到不公正待遇時,會采取怎樣的措施”,仍有部分新生代農民工選擇采取打斗、辱罵等過激行為。
(三)規范道德行為與失范道德行為并存
新生代農民工規范的道德行為集中表現在公共交往道德行為中。例如:對于“當你的同伴有困難需要幫助時怎么辦”,其中多數人選擇助人為樂;對于“你身邊有沒有人勇于同不法分子斗爭,如制止偷竊”,其中近一半的人選擇有。新生代農民工道德失范的道德行為首先集中表現在公共場所道德行為和公共環境道德行為中。例如:失范的新生代農民工道德行為最主要體現在公共道德行為的失范,人數超過半數;其次是新生代農民工公共場所道德行為的失范,尤其是“言談舉止粗魯”“不遵守公共秩序”,人數分別占一半和近一半;再次才是新生代農民工交往道德行為的失范。
二、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情況分析
(一)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的目標不明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為道德教育目標指明了方向。道德教育的內容包含人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與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相適應,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新生代農民工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群體。但現階段對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教育仍停留在形式上,只重視就業技能的培訓,忽視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新生代農民工的切實需求,道德教育目標不明確,缺乏對新生代農民工系統、細致的道德教育。
(二)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缺乏長效機制
新生代農民工流動性強,因而道德教育難以持續進行。有的新生代農民工是有組織地外出務工,但更多的是不斷地、自發地更換就業場所,因此很難將新生代農民工納入到道德教育主體的教育范圍中來。例如各類培訓學校、社區、非營利性組織中,主要關注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門空缺,道德的管理和教育大多是形式化的。而且對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的結果也沒有建立一套有效的評價體系。所以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缺乏長效機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邊緣化的狀況。
(三)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的隊伍不完善
當前,從事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的隊伍建設還在摸索中,因為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隊伍的建立與完善是一項長期、細致、系統的工程。教育的三大要素之一即教育者,但是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沒有專業的教師隊伍,道德教育的任務主要由培訓機構、社區、企業和一些非營利性組織承擔。這些教育人員在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知識素質和心理素質等方面水平參差不齊。因此要不斷提升道德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以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需求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水平。
(四)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中道德教育缺失
在過去的道德教育實踐中,我們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大多只注重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關注的僅是就業,覺得他們只要掌握了職業技能,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事實上,新生代農民工除了這些需要還有其他方面的需求,他們渴望被尊重,希望自己以及后代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形成正確的三觀,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好地融入城市,因此,對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教育與勞動技能的培訓應當同等重視。
(五)對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的針對性不強
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中從事著各種各樣的職業,自身流動性大。對于這類具有自身獨特性的社會群體,以往對他們的道德教育沒能根據他們自身的特點因材施教。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思想觀念都不盡相同,所以要對他們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道德教育,否則,很難解放他們的思想,很難改進他們的工作技能,很難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加強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的新途徑
(一)明確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的目標
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對于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新生代農民工由于種種原因過早地離開了學校,離開家鄉進城務工,他們人口眾多,流動性強,所以對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目標的制定,應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手,立足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個人價值,即農民工的個人責任,強調個人價值。制定目標還要以走進新生代農民工的現實生活為抓手,以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需要為目的,以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為目標。
(二)建立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的長效機制
加強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必須建立道德教育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專門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進行長期系統地道德教育管理,將培訓學校、街道社區、非營利性組織等各種教育模式結合起來。二是突出“三觀”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配合專業的技能培訓,不僅能讓新生代農民工自由地發展,而且能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在異地生存穩定。三是創新教育方法,秉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于新生代農民工的身心需求,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在社會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采用談話式、聊天式、疏導式的教學方法,讓學員和教育者產生共鳴。
(三)健全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的隊伍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進行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重點是幫助新生代農民工健全“三觀”、明辨是非、甄別善惡、區分美丑,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這就需要培養一支過硬的師資隊伍,一方面,讓道德教育研究人員參與到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的實踐中。只有研究人員融入新生代農民工當中,新生代農民工才愿意吐露心聲。另一方面,加強對兼職人員的監管和培訓,使其具備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可能提升道德教育的水平和質量。
(四)要堅持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和道德教育“兩手抓”
新生代農民工是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因此,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和道德教育要“兩手抓”。用工單位是新生代農民工聚集和停留的主要場所,二者之間的契約關系,保障了用工單位成為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和道德教育的一個有效平臺;在培訓內容上,用工單位要將技能培訓與職業道德教育同時進行。
(五)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增強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的針對性
一是家庭方面,構建平等、互助、民主、互相尊重的家庭,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在這種家庭教育氛圍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個體很容易被現代社會所接受。二是學校方面,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是我國和諧經濟社會的建設者,根據他們的自身特點,培訓機構應該更為專業化,設立以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為重點的試點學校,提升道德教育的寬度和深度。三是社會方面,首先政府應當重視對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教育。政府應該鼓勵多開展一些有關新生代農民工的公益活動,增加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從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其次,借助大眾媒體和公眾輿論。大眾媒體的社會責任要求其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針對性的報道,以便開展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工作。公眾輿論的正面引導能對良好的道德教育起到促進作用,其負面影響也會產生相反的效果。由此,三方合力,對促進新生代農民工道德教育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焦國成.公民道德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錢正武.新生代農民工的主觀訴求與政策建議[J].中國青年研究,2006(04).
[3]段麗華,鐘德華.我國農民工道德素質現狀及對策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07(17).
[4]孟桂英.制度建設:道德環境建設的核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