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智平
一、 研究背景
《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然而,在現行大環境下,學生的英語聽說水平依然較低,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但為了應對考試成績評價機制,現實教學中,注重知識講解與傳授的教學方法嚴重滯后,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也不夠完善,同時,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學習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得不到及時的幫助,經常產生焦慮感,影響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支架式教學可以作為任務型教學有益的補充,它既可以發揮任務型教學已有的優勢,又可以彌補它的不足。
二、理論基礎
1. 支架式教學的內涵
現在大部分學者將支架式教學看作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之一,根據歐共體“遠距離教育與訓練項目”的有關文件,將支架式教學定義如下:支架式教學( The Scaffolding Instruction)就是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概念框架是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就需要事先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引向深入。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改變傳統的教師主宰課堂,從而構建教師和學生互動、共同參與課堂活動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一套特定的概念框架來幫助學生理解特定知識、建構知識意義,借助該框架的支持與幫助,學生進行獨立探索,最終能夠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支架式教學強調有教師指導下的探索,教師要通過做大量的示范與鋪墊來為學習者搭建支架,通過支架的幫助把學習和探索的任務逐漸轉移給學生,隨著教師的逐漸淡出,使學生達到獨立探索的地位,最終完成預定的目標。
2. 支架式教學的應用探討
搭建支架——圍繞當前學習主題,建立概念框架。高斯(Guess)說:“凡是有自尊心的建筑師,在瑰麗的大廈建成之后,決不會把腳手架留在那里。”英語教學過程搭建支架旨在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按“最鄰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在教學中教師應把一個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為若干步驟,每一步就是一個臺階,同時逐步增加內容的難度。
進入情境——將學生引入一定的環境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腳手架搭成之后,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 (概念框架中的某個節點)。在英語“支架式教學”中,創設情境應注意以下方面:分解問題并創設支架,使學生學習由易到難;通過聯想類比方法,使學生英語單詞、詞組的學習舉一反三;通過以小見大的教學方法,由淺入深的教學。創設問題情境有以下重要策略:創設游戲情境,創設實踐情境,創設現實情境,創設過程展示情境,創設懸念情境,創設競賽情境,創設類別、猜想情境,創設爭論性情境,創設構造情境,創設動態情境。
獨立探索——使學生能獨立“攀升”概念框架。探索開始時,先由教師啟發引導,確立探索目標,做好適當鋪墊,再讓學生獨立分析; 探索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提示,使得學生在“框架”中能夠獨立逐步攀升。
合作學習——建立分工、合作小組。 語言學習過程不僅是語言知識和語用知識綜合的過程,也是學習策略的操作過程。獨立探索結束時,教師組織小組協商、討論。通過進行小組協商、討論,學生較全面、正確地理解當前所學知識,完成意義建構。討論的結果有可能使原來確定的與當前所學概念有關的屬性增加或減少,各種屬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調整,并使原來多種意見相互矛盾、且態度紛呈的復雜局面逐漸變得明朗、一致。
在英語聽說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將學生按若干人一小組(人數由實際班級人數情況而定)進行分配;教師給定一個討論情境,并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預判學習難度,給學生提供促使其一步步前進的“支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討論(教師把握討論時間),互相幫助;討論完后每小組輪流派一名學生進行本組成果展示(每次課的陳述者不同,給每位同學陳述機會)。
效果評價——確立多種評價模式,書面考核與實際操作考核相結合。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學習小組的評價以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自主學習能力;②對小組協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③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教學案例
Unit 13 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 ?Section A 1a-2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第一步:搭建支架(課前準備)
設計意圖:為學生提供概念框架,分解任務,為學生分解任務,化解難度。
第二步:進入情境
觀看地球被污染的視頻,激發學習興趣與熱情。逐一引出污染的類型,分解各個問題,通過討論,呈現各個問題,在情境中呈現新知識,并設疑為學生提供支架,預留思考空間。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導入情景,激發興趣的同時,也為學生完成任務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第三步:獨立探索
聽讀1b,2a,2b,獨立獲取對話中談到的污染現象,造成污染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
設計意圖:在前面支架的幫助下,學生對所討論話題有了全面的感性認識,為獨立完成聽力任務,增強了信心,這里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一定任務的能力。
第四步:協作學習
1. 小組組織重讀聽力材料,檢查表格信息完成情況,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表格信息,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進行口語交流活動,通過互幫互助完善表格信息,最后推薦小組成員報告討論結果,以Water pollution和Air pollution為題報告污染現象,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解決的辦法。
2. 創造性活動:小組討論其它污染現象,原因以及解決方法。
設計意圖:在一系列支架的幫助下,學生對所討論的話題,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理解,但依然不全面,為了進一步完善對問題的認識,提供機會讓他們小組合作,進行討論,以便讓問題得到更完善的解決,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進一步創造性地開展活動,形成獨立的,完善的知識建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五步:效果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三層評價,直觀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學生形成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并鼓勵他們繼續努力。
四、結論
支架式教學在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中的運用,既符合青少年的認知規律,又符合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結合實際情況,善啟善誘指導學習實踐,充分發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科學地讓學生不斷從“現有發展水平——最近發展區——新的發展水平”, 逐步實現知識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并獲得豐富的成長情感體驗,支架式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共同合作解決同一問題的過程,教師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讓課堂形成愉快、溫暖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能夠利用有關資源與工具積極主動地探索。
教師必須注意從最接近學生現有的起點出發,帶領他們攀登到離自己最高的頂點;與此同時,教師不僅關注“起點”的“支架”設施,而且還需關注學生攀登的過程,讓生活成為一種教學,使教學變成一種生活,支架式教學這一教學模式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教學思路,本文的研究只是一個小小的嘗試,我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教學模式將會有廣泛的應用和發展。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