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娟
幫助學生打開習作的大門,大膽運用所學,把目之所及、耳之所納、心之所感表達出來,是每一位語文老師的重要任務。
一、幫助學生拓寬習作的素材空間,讓學生“有得寫”
1. 課內外閱讀,擴大知識面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和寫作都是人生的一種行為,凡是行為必須養成習慣才行。”閱讀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傾吐”。讀寫猶如天空中的云彩。因此,只有讓學生多閱讀,讀中注意積累,厚積才能薄發。學生在課內閱讀的文章涉及自然、科學、科普、人間真情等內容,古今中外的小說、詩歌、散文等也有,面不狹窄,但數量不夠,因此,老師引導學生把書讀厚,推薦課外的同步閱讀書目,要求學生海量閱讀。
開學初,在家長的支持下,筆者所教班級就購買了一批書充實了班里的圖書角,并要求每位學生一周至少要看一本書,學生借書還書都要到圖書管理員那里登記,每天中午也保證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實踐,絕大部分學生都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同時,老師還堅持每周上一節閱讀指導課,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所讀的書,有的介紹一本書,有的談讀書的感受,老師在旁邊適時引導點撥。第一節閱讀指導課,學生就總結了三種介紹書的方式:概括介紹;概括加上某一細節的描述;比較具體的復述的作品的內容。學生交流的過程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習作實踐。可見,閱讀讓學生的收獲挺大的。
2. 養成觀察的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習作也是一種藝術創作。題材來源于生活,文章才會顯得有血有肉,富有生命力。學生已知不多,要靠不斷地從生活中汲取。引導學生隨時隨地觀察生活,了解身邊的人和事物,感受人間的真善美假惡丑,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咸。這一過程,學生親身去經歷,去感受,去體悟,品味生活,獲取人生真諦。每個學期,筆者都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有一本觀察日記本,隨時記錄日常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慢慢的,這本觀察日記本積累了許許多多的習作素材,成為學生習作的“素材庫”。
二、指導學生習得習作的方法,讓學生“寫得好”
1. 范文引路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均文質兼美,皆是范文。在閱讀中,通過研讀,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遺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找準讀寫結合點,引導學生獲得規律性的寫作知識,獲得語言和語感的積淀,為學生寫作找到拐杖和依靠;有意識地進行寫作指導,運用所學方法仿寫精彩片段。每一篇課文,老師都可以挖掘到讀寫結合點,引導學生練筆,在不斷的訓練中,學生的習作能力越來越好,自然就“寫得好”。
2. 興趣先行
階梯式推進。筆者剛接手四年級學生,他們進入習作階段才一年,很多學生對習作還是很怕的。于是,對習作的要求,老師采取階梯式推進的方式讓學生感到習作不難,樂于去寫。
剛開始,老師只要求學生寫300字左右的文章,寫不出300字習作的,寫200字也行,有時限定內容,有時沒有限定內容,只有一個要求,即書寫端正美觀。學生聽了很愕然!習作收上來之后,老師發現有小部分學生的習作內容還是挺豐富的,但這一點并不是這次習作的評價標準,老師專門挑選了書寫端正美觀的習作在班里進行表揚,并隨機選了幾篇進行堂讀,被選到的學生非常興奮。慢慢的,學生很期待習作評講課,學生的書寫越來越好。
結集成冊。能擁有一本自己的習作集,是絕大多數學生的最大愿望。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先跟學生定下目標:學期末要把自己一個學期寫過的習作進行修改,編成習作集。同時也跟學生講,這本習作集,是自己人生旅途的痕跡,具有很高的紀念價值,以后你可以拿給你的孩子看,給你的孫子看。當然書寫潦草的、質量不好的都不要。學生明白了目標和習作集的意義之后,對自己的習作就特別上心了,每次習作,學生總是興致勃勃的,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去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