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超
2015年11月17日的下午,我在去班里的路上遇到了副班主任,她告訴我,張某同學的家長來了,在校門口等著呢。我先讓副班主任去盯班,然后將這位同學的家長請到了辦公室。其家長反映有學生給他們家的孩子寫恐嚇信,孩子非常害怕,于是打電話告訴了他們。從他們的表情上能夠看出當時是多么焦急和不安。我先穩定他們的情緒,讓他們放心,在學校里出不了事。然后我領著他們來到班級外面。我讓他們先在班級隔壁的簽到室等一會兒,于是我就進班把收到恐嚇信的學生叫出來,在其父母面前了解情況。看得出,這位學生在父母面前顯得特別激動和委屈。她將這件事情簡單地跟我講了一遍,而且拿出了她收到的恐嚇信,準確說是一張小紙條。我接過紙條查看內容,字跡潦草,表達語無倫次。仔細看后,大體意思是這位學生被認為給班主任(也就是我)通風報信,而且提到了班里的其他三名學生。
了解情況后,我首先感到生氣,班里怎么有這樣的學生!恐嚇、威脅向老師反映問題的學生,這不是在破壞班級和諧、疏遠我和學生的關系嗎?況且,這學生的確沒有向我通風報信呀!越想越生氣,我恨不得立刻叫出紙條中提到的幾個學生,好好“教訓”一番。但又想,這只是一面之詞,在事情沒查清楚之前,不要感情用事。更何況家長在這兒,不能馬上處理。于是,我先安撫這位學生,然后當即向家長表達我的態度。我說,一定會查清此事,還孩子清白,給家長一個交代。孩子在學校盡可放心。家長比較通情達理,愿意把這件事情交給老師辦理。于是,我的“偵查工作”開始了。
首先,我利用自習時間,先仔細研究紙條上的字跡,然后拿出幾個嫌疑較大的學生的作業,逐一對照,最后斷定寫紙條的人就是我班的胡某。因為紙條上的個別字詞(比如“的”)很有特點,而且與該同學作業本上的字跡一模一樣。查明了寫信人,下一步怎么做?自己一下沒有了主意。我將這件事告訴了同事,想聽聽他們怎么說。但幾個同事說來說去沒有很好的辦法。看來還得自己想辦法。我思前想后,認為這件事可能只是一件小事,同學之間有點小矛盾,就想到用恐嚇信嚇唬一下。但又考慮到如果這件事在班里傳開,影響一定很壞,會助長不正之風,班級將不再和諧。所以必須認真對待,不能大意,但又不能急于解決。因為一旦解決不好,可能牽扯很多學生,產生不必要的麻煩。于是,我當晚沒有處理這件事,也沒有找寫信人和紙條上提到的學生。
第二天,上午學校有集體活動,沒有時間處理此事,自己打算下午再處理這件事。說實話,當時還沒有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就在打算處理此事時,我接到了張某家長打來的電話,說孩子又收到了胡某的紙條。我說,我現在就處理這件事情。掛掉電話,我到班里叫出了胡某。因為生氣,劈頭蓋臉地先訓斥了他一番。能看出,這時的胡某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態度比較誠懇。他主動向我交代了恐嚇信事件的緣由。事情是這樣的:胡某看不慣張某的做法。在一次打電話時,由于張某打電話時間較長,而胡某又等著打電話,所以對她不滿。而且事發當天,在英語課上,張某表現積極,搶了胡某表現的機會,加上課后幾個學生冷嘲熱諷,胡某因此對張某更加不滿。另外,我最近幾天找過胡某幾次。這些因素聯系在一起,就造成了這次事件。其實,胡某沒有證據證明張某曾向老師通風報信,只是道聽途說,加上自己的猜疑,于是上演了這一幕。了解到這些,我茅塞頓開。我給胡某分析這件事的錯誤性質和影響。做完胡某的工作,很明顯,下一步做通張某的工作,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于是,我又找到張某了解情況。
我向張某說明了這件事的真相,并了解了她目前的想法。當知道張某想盡快和解此事時,我說了自己的看法和解決辦法。我的看法是,這件事是同學之間的一個小誤會造成的,是同學之間的一點小摩擦、小矛盾,不能將事件擴大化。本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則,我打算當一次和事佬,把他們叫到一塊兒,打開天窗說亮話,說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征得張某的同意,我把當事者叫到一塊兒。我先讓胡某說明寫信的原因和經過,以打消張某的猜疑。然后,我及時分析事件,批評胡某的行為,以寬解張某,也爭取張某對胡某的諒解。看到張某緩和了一些,我把握時機,說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步:讓胡某向張某鄭重道歉。張某接受了胡某的道歉。我又考慮到后續問題:萬一以后有人再提及此事怎么辦?萬一這件事死灰復燃怎么辦?萬一他們事后再有新的說法怎么辦?考慮到這些,我讓他們分別寫下了保證書,保證從此不再提及此事。胡某負責向知情學生做好解釋,張某負責向家長解釋清楚。到這里,這場“恐嚇信”風波才告一段落,或者說才得以平息。處理完這件事,已是下午六點多,時間已經過去了四個多小時。走出辦公室,我感覺口干舌燥,但心情舒暢了許多。我真希望那兩位學生的心情也能像我現在這樣。
經過這件事,我感觸頗多。首先,我們的學生還很幼稚,遇到事情不知道怎樣正確處理。就像事件中所發生的,因為看不慣別人就給別人寫恐嚇信。然后,出了問題就叫家長出面解決。這應該歸結為家庭方面的原因。我們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父母幫助孩子做了許多不該做的事情,父母做了太多順應孩子的事情,以至于孩子一遇到不順應心意的事情,就做出一些過激行為。真正闖了禍,我們的學生又會想起自己的保護傘——父母。問題就是這樣產生的。其次,我們的學生存在暴力傾向。不僅是這件事中的恐嚇他人,還有學生間因為一點小摩擦就大動干戈,甚至找社會上的人打群架。正如胡某所說,這次放假回家聯系幾個同學一起去打游戲。而我們現在的網絡游戲很多充滿暴力,模擬槍戰,模擬殺人。這是多么可怕的事呀!哪一天,我們的孩子沉浸在游戲的虛擬世界中不能自拔時,可能就會做出在游戲中所做的事。那將是孩子的悲劇,家庭的悲劇,民族的悲劇。再次,學生中的“潛規則”大行其道。學生有自己明確的“立場”,那就是有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告訴老師的,否則就是“奸細”。于是學生中有用手機的,有談戀愛的,有打架的……而這些都是學校明令禁止的違紀行為。學生長期形成的“潛規則”助長了這些違紀行為的多發。即使是跟老師關系再好的學生,即使是班委,他們也知道,但一定不會對老師講。歸根結底,我們的學生缺乏應有的單純,變得社會化、功利化、復雜化。有些學生表面討好老師,背后做各種違紀的事情。這種過早社會化的傾向必將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原因何在?在社會,在家庭,也有教育方面的問題。
總之,這次事件折射出的不僅是兩個同學之間的一次矛盾、一次摩擦,更突出的是其背后的家庭教育問題、當下的社會大環境問題,以及對學生教育的復雜化的現狀,不可小覷。
(作者單位:山東博興縣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