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解題是一種本領,如同游泳、滑雪、彈鋼琴一樣,需要學生通過不斷鍛煉才能掌握。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在課堂教學中既要告訴學生如何解題,也要告訴學生為什么要這樣解題,進而培養學生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逐步有條理、有根據的思考問題,既要發展學生定向思維,也要鍛煉學生多向思維,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題。
一、引導反思,縝密思路
反思是指做完一道題后回過頭認真思考:解題過程是否合理完整、列式意義是否符合題意、有無多種解法、解法是否最佳,等等。反思有助于學生融會貫通數學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解題能力。例如一根圓柱形鋼材長12厘米,橫截面周長12.56厘米,現將它加工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形零件,若每立方厘米鋼材重7.8克,該加工后的零件重多少克?
不少學生在解此題時,列出如下算式:
(1)7.8×[3.14×(12.56÷3.14÷2)2×12]
(2)7.8×[(12.56÷3.14÷2)2×1/3]
(3)7.8×[3.14×(12.56÷3.14÷2) 2×1/3]
解題后,引導學生進行反思:1. 算式(1)~(3)中每一步各表示的意思是什么?2. 已知條件是什么?3. 問題是什么?4. 所列出的算式是否符合題意?5. 計算結果是否正確?通過反思,學生馬上發現:1. 算式(1)漏乘1/3;2. 算式(2)漏乘圓周率的近似值3.14;3. 算式(3)漏乘長12厘米。通過反思,讓學生很快形成了共識,這道題的正確列式是:
7.8×[1/3×3.14×(12.56÷3.14÷2)2×12]
通過解題后的反思,可以縝密解題思路,避免今后遇到類似問題時再犯錯誤。
二、多向思考,激活思路
面對同一道數學題,有些學生僅滿足于一解,甚至一籌莫展,出現解題思路僵化的現象;相反有些學生卻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地展開條件之間的溝通與聯系,發現眾多新信息,使解題思路呈現活躍狀態,進而獲得多解和優解,使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等優良品質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解順向題,也要讓學生解逆向題;既要發展學生的定向思維,又要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思路去解答。
三、集零為整,變繁為簡
有些題目較為復雜,若按常規方法來思考根本無從下手,往往會不知不覺地陷入“死胡同”。對于這樣的題目,我們不妨將思維方向轉換一下,從全局出發,從整體上把握,全面觀察數量之間的關系,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這樣解題的效果就特別好。例如:有5個數的平均數是8,如果把其中一個數改為12后,這5個數的平均數則為10。改動的那個數原來是多少?
讀了題目之后,大部分學生可能都想知道這5個數各是多少,都忙著去試找這5個數,這顯然不可能也是沒有必要的。此題的解答應該從整體的角度去把握,不要只看到其中的某個數,簡單地把這5個數分開來考慮。首先要知道改動后的 5個數的總和為10×5=50,改動前5個數的總和為8×5=40,改動后比改動前增加了50-40=10,那么什么數“增加10”后變為12呢?列綜合算式為:12-(10×5-8×5)=2,所以改動的那個數原來2。平時學習的知識一般都是分層次、分內容的較零散的知識,在解答應用題時,就需要將我們平時學習掌握的零散知識點,從儲存的大腦中調出來集中使用,化零為整,從而使問題變繁為簡。
四、利用變量,化難為易
有些應用題若按一般的方法去思考,似乎缺少了某個已知條件往往覺得難以解答。然而如果巧妙地運用“假設增元”的思路進行分析思考,也許能把題目化難為易,從而達到難題迎刃而解的目的。例如:李大伯騎自行車從辦公室去區政府辦事,每小時行駛15km,后來沿原路返回時,由于逆風每小時只能行駛10km。問李大伯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要求往返的平均速度,必須知道辦公室和區政府往返一次的總路程和往返的總時間,但題目的已知條件中只有往返的速度卻不知往返的路程。為此,在解答此題時可設計一個變量表示路程,即假設辦公室到區政府的路程為S,那么往返的總路程為2S。從辦公室到區政府的時間為S/15小時,從區政府返回辦公室的時間為S/10小時,由此可輕而易舉地求出李大伯往返的平均速度是:2S/(S/15+S/10)=12(千米/小時)。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