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 要:近年來,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社會的不斷的發展、社會經濟體系的不斷擴大,農業的發展也同樣不容小覷。縱觀全局,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產業的結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根據近年來國家對農村、農業提出的相關政策可以知道:只有合理的農村產業規劃才能有效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因此,在調整產業結構的時候,我們既要分析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又要重視基礎建設,更要重視科研成果的創新和多方向應用,以加速農村的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農村發展;產業結構
眾所周知,農村產業結構的有效改善能夠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們必須從根本上分析我國農村產業結構現狀,留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改革中的優秀成果和經驗推廣,應用到農村經濟產業結構中。同時,我們也要針對整個農村發展的現狀、乃至具體產業的基本結構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此確定產業結構的基本立足點,依照發展背景與趨勢進行產業改造,不斷擴大其未來應用范圍。我們既要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又要搞好配套服務、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以保證農村產業結構的一致性、協調性、平衡性。
一、當前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村產業結構基本現狀
1.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農業經濟發展是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部分,對國家社會經濟發起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們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縱覽近年來相關的扶持政策,不難發現: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尚處于被動模式。農業是需要多種模式經濟齊驅并進才可以高效發展的一種經濟模式。但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仍存在很多弊端,其出現的問題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技術上的落后。我國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的培養和發展的忽視造成農業技術發展緩慢。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土地面積少,這使得大面積土地開發應用的技術與研究受到限制,因而農業技術上的支持遠遠不及其他國家。針對該問題進行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農業領域重要人才的缺乏----這也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落后的一個導致因素。其二,農業設施上的不完善。我國在農業發展上雖然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卻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所以在解決問題上并沒有抓其根本。在基礎設施投入少,資金鏈經常處于短缺的情況下,我國農業應對多變氣候的抵抗能力大大的降低,農業經濟收入情況自然也不容樂觀。其三,農業發展重視程度的不足----這是最根本的原因。我國長期以來主要重視的是工業的發展,對于農業雖有一定的發展意識,但卻缺乏具體的實施方案,加之我國在農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不能將其與其他方向相結合,這就導致農業整體發展的滯后。除此之外,我國在農業發展上還有很多的漏洞和問題沒有解決,如勞動力素質低下,導致勞動力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進而導致市場經濟的不平衡問題的出現。與此同時,社會發展已經入信息化時代,但農業信息網絡仍然不夠完善,農產品的銷路狹窄,這導致了農村市場信息一直處于閉塞狀態,不僅沒有創新,甚至出現了倒退。這些因素在導致農業經濟發展的停滯不前的同時,引發了很多其他方面的負面效應。
2.農村產業結構的基本現狀。農村產業結構跟社會的發展有著一定的關系,如果社會發展的比較快速,兼顧多方,那么農業應用的發展方向自然也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現在,農村城市化的腳步不斷加快,農村的產業結構較之從前已取得很大改善,無論農作物種植,還是家畜的養殖,都已具備多元化、電子信息化的發展特征和形成一定的規模產業。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農村產業結構有幾點弊端不容忽視,比如盲目種植,缺乏對氣候及市場等諸多因素的充分考慮,這很大程度上違背了農業種植的前瞻性和科學性;還有,隨著社會進步,農村的發展逐漸出現了產業結構不平衡的現象,如過度重視新興科技的發展,導致對整體產業結構的忽視與產業結構的失衡。這不僅源于農村百姓思想上的認知錯誤,更是政府的政績觀念存上的偏差,過度的偏向于農村的城市化,忽視了本身的農業結構。
二、根據農業經濟發展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方法
1.改善政府思想,糾正農民的認知。近年來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暴露出政府在引導上存在的一些問題。這表明,首先要在政府的引導上做根本改變,要從根本上轉變政府的職能,積極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在產業結構中,要做好全方位的宣傳,不能進行“一刀切”式的農村城市化,要發揮農民群眾團結的力量助力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為百姓營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服務于農,尋找適合農民生存的農村產業結構,在確保產業結構穩定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完善、發展產業結構。
2.農村產業結構中基本設施的完善。農村產業結構的基本發展方向之一就是基本設施的完善。要完善農村產業結構中的基本設施,就要從以下幾種基礎設施類型著手:其一是農村產業的基本設施,要加強如種地,糧食種植,家畜養殖等需要的基本設施的保護和供應;第二種是新興產業結構需要的基本設施,要加大如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類營銷類產業結構需要的基本設施的建設,尤其在網絡時代,信息化產業基本設施,電腦,網絡等更是需要不斷的被更新改善。在控制產業結構的同時要不斷掌握兩種類型產業結構的基礎設施的平衡關系,不能過于偏向哪一種類型,要保持兩種類型設施設的均勻供給和保護。
3.建立地方經濟和基本經濟結構并存的農村產業結構模式。地方特色經濟在很多結構模式中都會得以應用,為了符合當今市場化的需求,我們要在農村產業結構中建立一個地方特色經濟與基本經濟結構并存的經濟模式。特色經濟結構是以盈利為目的進行的拓展性經濟結構,針對地方特色經濟,要采取的是揚長避短的經營方式。比如,適宜種植大豆的農村產業中要主要生產大豆,而不是其他農作物。要想有特色,就要在不脫離中心產業模式的基礎上,著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逐步開拓地方市場,成就農村基地與相關企業合作共贏的經濟發展模式;此外,農村產業結構的中心結構要明確,在發展特色經濟產業結構的同時不能脫離主旨。
4.技術人才的任用。人才是決定農村產業結構平衡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人才稀缺的今天,要格外重視能夠在農村做出貢獻的人才。由于農村和城市有一定的文化經濟社會上的差異,因此,在發展產業結構時要格外考慮農民的生存特點,發展多樣性產業來增加農民發展產業的興趣,并以此增加經濟發展速度。要改善農業經濟產業結構,就要做到人盡其才,通過研究創新,來提高產業發展效率、增加產業發展的動力。
三、結語
當前,作為農業發展大國,我們要努力控制農業發展的進程,盡量揚長避短,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將我國的農業結構調整到適合農業經濟發展的狀態,從根本上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進而為社會經濟的總體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邱明,淺談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J].農村發展.2013(01).
[2] 牛凱中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12(01).
[3] 蔣昭俠.基于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下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J].經濟論壇.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