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課堂生成是課堂動態教學過程中隨時閃現的精彩,余文森教授指出:“生成表現在課堂上,指的是師生教學活動離開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現在結果上,指的是學生獲得了非預期的發展。”余教授強調了生成是一種“離開和超越”,也強調了生成帶給學生“非預期的發展”,從而指出了“生成”最大的特點是“未知”。可是,近日學習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執教《剪枝的學問》一課,堂上,薛老師能夠緊扣學生的課堂學習實際展開教學,課堂立足于學情視角推進教學板塊,讓課堂生成不再是“未知”,而是“可知”的精彩。下面,筆者擷取其中兩則片段,與大家談一談自己的學習思考。
片段一:
師:“我”幾次到王大伯家的桃園去,分別是什么時候?
生:兩次,第一次是“我”先去王大伯家看桃子……(生紛紛議論)
師:想一想再說——
生:(修正)第一次是“我”先去王大伯家桃園,王大伯正在剪樹枝;第二次“我”和小伙伴在那兒嬉戲;第三次在那邊看到桃子又大又成熟。
師:你看,“成熟”真的需要一個思考的過程!(眾笑)現在請你打開課文,把這三個表示時間的詞劃下來。
生:(齊讀)去年冬季的一天;春天到了;暑假里。
師:去年冬季的一天,“我”去的時候看到什么?春天到了,“我”又看到什么?暑假里,“我”看到的又有什么不同?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到王大伯和其他的叔叔在忙著剪枝。
師:忙著剪枝,這是個關鍵詞,劃下來。
生:春天到了,“我”看見桃花開了,王大伯的桃園里紅云片片。
生:暑假里,“我”看見一棵棵桃樹上掛滿了光鮮紅潤的桃子。
師:現在誰有本事把這三句話連起來說一段話?
生: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見王大伯和其他的叔叔在忙著剪枝;春天到了,“我”看見王大伯的桃園里紅云片片,桃花都開了;暑假里,“我”看見桃園里都結滿了光鮮紅潤的桃子。
師:(贊嘆地)多完整,多流暢!這三句話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讀完一篇課文要學會“概括”(板書)。概括要注意兩點:第一,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概括;第二,要抓住關鍵詞語來概括。
生:題目就能概括這篇文章了。(眾驚奇)
師:這篇課文講什么?
生:剪枝的學問。
師:太了不起了!題目往往就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或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個小朋友真是善于思考!
評析:以上片段,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生概括能力生成的過程。學生第一次發言,老師提醒要再“想一想”;學生第二次發言,老師提示學生打開課本找到表示時間的詞語;學生交流、圈畫出時間的詞語,老師讓學生找出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最后讓學生顯示“本事”,將三句話連成一句話,從而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由這樣的教學流程可以發現,每一次老師的點撥提醒,正是針對學生實際的發言情況,一步步引導學生學習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看不到老師牽著學生學的痕跡,而是順學而導,以學定教,無痕地將教學立足在課堂動態的學情基礎之上。老師以學情視角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課堂緊貼著學生進行教學的展開,滿足學生學習的切實需要,所以,我們一方面感受到這樣的課堂不斷生成著精彩,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課堂生成是“可知”的,因為每一步引導和啟發都是針對學生實際的學習現場展開的,學生“生成”是在老師的學情引導下進行,這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片段二:
師:下面請你快速默讀課文,看哪些詞語也表示“我”當時的心理活動?劃下來。
生:(交流)我劃的詞語有: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
生:(紛紛補充)盼望;著急;充滿信心……
生:我有個補充,有一個蜜蜂的心理活動,歡天喜地。
師:歡天喜地,這個詞是誰的心理活動?
生:蜜蜂。
師:你看到蜜蜂飛的時候是歡天喜地的,還是痛苦不堪的?
生:如果它想著傷心的事,它會掉下來的。(眾大笑)
師:請你把這句話讀一讀。
生:濃郁的花香引來了無數的蜜蜂,它們歡天喜地地在花間飛舞。
師:蜜蜂在花間是歡天喜地,那“我們”在花間怎么樣呢?
生:在奔跑,在嬉戲。
生:也是歡天喜地的。
師:這個詞寫的是蜜蜂歡天喜地……
生:(插話)其實是寫他和伙伴們也歡天喜地,也是寫人的心理活動的。
師:這個寫法很高級,我們到了高年級才會學到,今天被你們發現了,真好!
評析:如果說上一則片段是老師預先教學設計框架下進行的,而這一則片段可能更多的是課堂上的“節外生枝”,因為三年級學生對人物心理描寫的認識還比較直接,如“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這樣的心理描寫的詞語,學生是可以一下子理解的,但對于像描寫蜜蜂的“歡天喜地”,這是屬于寫作中的“共情”,或者說是借物抒情的情感描寫方法,應該到高年級才能更加清楚。所以,學生找到這樣的詞語,老師的否定是不對的,但如果直接告訴學生,也超出學生的知識能力范圍。薛老師針對三年級學生學情特點,非常巧妙地設問“你看到蜜蜂飛的時候是歡天喜地的還是痛苦不堪的?”這一問題,實質是幫助學生無痕地理解課文“物與我”之間的互通,發現這兩者之間內在的關聯,而且在學生說出課文這種寫法的高明時,老師適時打住,不強加給學生超過他們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知識,這同樣是對學生學情的尊重。而課堂上,學生是怎樣一步步發現這種高明寫法,是怎樣生成課堂精彩的過程,這也在我們的預期之中,因為教學完全是老師站在學情視角下進行智慧的引領,遵循學情,課堂的精彩生成才會水到渠成。
將課堂教學的視角從教師的預設中跳出,以學情的視角根據課堂實際教學進行展開,課堂流程圍繞著學生的學步步推進,這樣的課堂是動態變化且不斷生成的,但因為教學是在不斷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生成是緊貼著學生思維發展進行,也是在老師結合學情步步引導下進行,所以這時的課堂生成是“可知”的,精彩是可“預期”的。立足學情,讓課堂生成“意料之中的精彩”,薛法根老師的以上課堂教學帶給我們非常有價值的啟示。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