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江
事物發展總是螺旋式上升的,歷史的問題又常會以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在社會發展中。1985年,《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以后,我國教育領域的改革,可謂如火如荼,較好地解決了當時制約教育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使各級各類教育得到了空前發展。但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不僅教育發展本身遇到了高原期與瓶頸,教育改革本身釋放的活力也會因為改革指向的問題性質變化而式微。教育改革似乎又回到了起點。但這不是教育改革的重復,而是一種新的輪回,是教育改革的新起點。教育改革必須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新變化的老問題不斷掘進,方能在輪回與掘進中實現教育改革的良性循環。
站在時代的新起點上,當初《決定》指出的中國教育存在的三大主要問題,在當前的中國教育改革實際中,一方面在不斷地被解決或改進,另一方面又在解決或改進的過程中,可能衍生出另一種形式的問題。只是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嚴重程度、表現形式、影響的對象及范圍等又因時空的不同而呈現出更加復雜的形態。
《決定》指出,當時我國“在教育事業管理權限的劃分上,政府有關部門對學校主要是對高等學校統得過死,使學校缺乏應有的活力;而政府應該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沒有很好地管起來”。構建政府合理干預與尊重學校特別是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動態平衡機制一直是30年來教育改革的重點。總得來說,過去的30年,政府與學校關系總體上不斷朝著更加健康、協調的關系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起初的一些不恰當的學校管理舉措在不斷被矯正的同時,也因時空條件限制及人的認識局限,產生出一些新的不利于學校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比如在一些項目立項、榮譽評比、辦學評估、市場準入、規劃布局等方面,政府未能充分發揮“舵手”的角色,卻時常扮演“劃槳”的角色;未能引入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評估,而是直接充當“裁判員”的角色;未能營造更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學校間的惡性競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也指出“教育體制機制不完善,學校辦學活力不足”,仍是我國當前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英國教育史學家哈羅德·珀金在考察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四個重要階段以后,指出:“當大學最自由時卻最缺乏資源,當它擁有最多資源時則最不自由。這并不是說自由可以自動地結出豐碩的學術之果,而控制一定會阻礙學術水平。”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頁。
因此,構建政府合理干預與尊重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動態平衡機制可謂任重而道遠,也可能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螺旋發展過程。政府與學校的關系,也正是在這樣的輪回與掘進過程中不斷被形塑著。
《決定》指出,當時我國“在教育結構上,基礎教育薄弱,學校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合格的師資和必要的設備嚴重缺乏,經濟建設大量急需的職業和技術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高等教育內部的科系、層次比例失調”。《決定》頒布30年來,我國致力于上述問題的解決,并取得了歷史性、階段性的成就。然而,在不斷解決上述問題的過程中,一些新的問題依然困擾著當前的教育改革。在基礎教育質量不斷提升的同時,應試教育未能實現根本性扭轉;在學校規劃布局漸趨合理、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的同時,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在教師學歷不斷提高、教師培訓成為常態的同時,教師的教育信念、敬業精神和職業責任感則不容樂觀,特別是鄉村教師整體質量的提升更是刻不容緩;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漸趨免費的背景下,入讀職業學校成為學子們其他升學途徑無望時的一種無奈之舉,職業教育甚至淪為了職業培訓的境地;高等教育內部科系、層次比例漸趨合理的同時,高等教育過度市場化、產業化的跡象明顯,高等教育系統與社會聯系過于功利、與人聯系過于膚淺,高等學校自身發展定位過于理想、踐行過于現實。
《決定》指出,當時我國“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從小培養學生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夠,發揚立志為祖國富強而獻身的精神很不夠,生動活潑地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學生很不夠,不少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法死板,實踐環節不被重視,專業設置過于狹窄,不同程度地脫離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落后于當代科學文化的發展”。《決定》頒布30年來,對于上述問題,我國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舉措,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有些問題非但沒有有效解決,反而更加嚴重的存在于當下,如“從小培養學生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和“發揚立志為祖國富強而獻身的精神”。有些問題依然輪回地存在當下:課程內容更新了,但課程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卻被人為地加深了、拓展了,以便于應付日趨激烈的競爭性考試;教學方法可謂層出不窮、新法不斷,但教師講、學生聽的直接傳遞式教學方法依然占主流,多種有效方法綜合靈活運用常見于公開課和少數優秀教師的課堂,常態課和多數普通教師的課堂則依然采取自己早已習慣采用的方法;實踐環節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在執行層面卻因各種因素的制約,未能真正發揮實踐環節的育人功能;專業設置狹窄的問題在得到改善的同時,專業的基礎課程、基本素養如何避免被稀釋、進一步夯實的問題又凸顯出來;專業設置在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又如何避免高校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跟風者。
教育與社會發展相互制約的規律,教育與人的發展相互制約的規律,被認為是教育的兩條基本規律。古往今來的教育改革,無一不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尋求教育、社會、人之間的一種和諧關系。只是,這種和諧關系不是靜態、永恒的,而是動態、歷時的,呈現出和諧的時空性。30年前,《決定》站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布局的時空下,對中國教育改革、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規劃了一種新型和諧關系的藍圖。30年過去了,這個藍圖在不斷被實現的過程中也不斷被修飾著,它包含著實現了的、部分實現的和沒有實現的目標,也產生出人們期待的和不期待的影響,積極和消極的結果。時代還在發展,實踐永無止境,教育改革仍將在輪回中掘進。
責任編輯:楊柏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