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錫波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信息技術作為強大的認知工具,能集圖、文、聲、像及動畫多種信息方式于一體,能多形式、多角度地展現(xiàn)各種信息,使真實情境與虛擬情境融會貫通。這將有利于改變學習方式,為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在化學教學中,發(fā)揮信息技術在化學教學中的優(yōu)勢,是教育現(xiàn)代化過程中化學老師普遍關注的問題。筆者結合教學經驗談談自己對此的認識和策略。
一、更新化學教學觀念,優(yōu)化化學教學內容
1.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整合教學內容
我們身邊的物質世界,每時每刻都因化學變化發(fā)生。衣、食、住、行、用,處處離不開化學。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把一些相對枯燥無味的知識如化學概念、原理及化學反應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例如,學習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時,聯(lián)系潛水員在水下呼吸過程以及所利用到的呼吸面具的原理;學習醇類能被氧化的性質時,與如何檢驗司機是否酒后駕車聯(lián)系起來。學生將會感到化學是一門有趣、有用、有意義的科學,就會對學習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鋁及其化合物”時,利用數(shù)碼相機拍攝生活中常見的鋁制品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引導學生總結鋁的重要物理性質及部分化學性質,然后提出:為什么鋁制餐具不宜貯存酸性或堿性食物?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設計使用,探究鋁片、氧化鋁分別與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情況。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出鋁和氧化鋁的化學性質。再進一步通過實驗研究氫氧化鋁的兩性。最后在鞏固運用階段,引用家庭常用于疏通堵塞下水道的“管道通”讓學生討論其反應原理。通過這一節(jié)充滿生活氣息的學習,學生不但掌握了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而且懂得了生活中的一些科學道理。
2. 利用社會熱點問題整合教學內容
化學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也會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諸如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光化學煙霧、水資源污染等都與化學有密切關系。因此,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學習相關的化學知識,不僅能澄清一些錯誤或片面的認識,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氯氣的性質時”筆者運用多媒體進行展示:2005年3月29日,京滬高速車輛液氯泄漏,造成28人死亡,兩萬多畝農作物受損。畫面上農作物枯黃變白。2005年10月30日,武漢一廢品收購點的液氯鋼瓶發(fā)生泄漏,消防隊員進行緊急處理。畫面上消防員將鋼瓶浸入到了石灰水中。2009年1月14日,寧波巨化化學有限公司液氯儲存車間一液氯儲存罐發(fā)生泄漏事故,消防員進行緊急處理。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消防員要向泄漏罐噴灑泡沫、液體等?接著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獲得結論:氯氣是一種黃綠色、酸性、有毒性氣體。緊接著問:是不是氯氣就是一種危害人類而毫無益處的氣體呢?整節(jié)課,學生興趣盎然,很快掌握了氯氣的性質用途,還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化學,形成正確的觀點。
二、改變化學教學模式,加強學習現(xiàn)代教育技術知識
新課程改革提倡建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就是教學的主體,學生被看成知識構建過程的積極參與者,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學媒體不再只是幫助老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用來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境,探究化學原理、規(guī)律、實驗,進行協(xié)作學習和討論交流,即作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式探究知識的工具。在個人實踐中,“情境——問題——探究——交流”的課堂教學模式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的效益。
當今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和現(xiàn)代化,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信息素養(yǎng),如掌握計算機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能夠制作課件、軟件等。例如,在講授“離子鍵”中NaCl的形成過程時,可用FLASH動畫演示Na﹢和Cl﹣的微觀形成過程,并提出問題:“(1)為什么會形成氯化鈉?(2)形成離子鍵的微粒是什么?(3)形成離子鍵的條件是什么?(4)通常是哪些元素能形成離子鍵?(5)形成離子鍵的本質是什么?”引導學生不斷地分析歸納,逐漸地從具體事實中進行抽象概括,化難為易,從而抓住離子鍵的關鍵,揭示離子鍵的本質。恰當?shù)厥褂谜n件,可使教學方式生動、直觀,順利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教學要加強學習現(xiàn)代教育技術知識,以更好地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整合。
三、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營造化學課堂環(huán)境
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的整合,能改變教師“傳授者”的身份。但是要注意教師仍然是課堂學習的主導者,其主導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課堂的設計和掌控上。教師的主導作用能使教學過程更加優(yōu)化,也是教學活動及其重要的一環(huán)。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以一定的基礎知識為背景的,教師的作用就體現(xiàn)在以一定的方式分析或者引導學生把握教材的基本觀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是多媒體教學的設計者,也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評價者?;瘜W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切入的角度,都要切合化學教材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和教學節(jié)奏控制上,特別要重視讓學生參與各項活動和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并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是學習過程中的評價者,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及時給予評價和鼓勵,讓學生享受到多媒體教學的樂趣。
新課程提倡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構建恰當?shù)?、能引導學生思考的、探索的教學情境;從方法和策略上教給學生運用信息資源解決問題、獲得知識的能力。從教學過程的具體實踐來看,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是深受學生歡迎的。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枯燥的知識轉換為感性、生動的材料,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積極參與,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的思維容易被激活,從而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