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依據新課標精神,中小學音樂鑒賞課程教學任務,就是以審美為核心、學生興趣愛好為動力,拓展音樂思維,培養音樂審美能力。學生要全面鑒賞音樂作品,須按照音樂藝術學科固有規律,具備感知音響、體驗情感、聯想想象、認識理解的心理,通過開發興趣、聆聽分析、設置情境、開展評價,形成活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的知識的獲得取決于智能,而智能的核心就是思維能力。何謂音樂思維能力?它指的是人類通過有組織的音響實現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聽覺藝術,是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音樂鑒賞教學必須著眼于對學生音樂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拓展。
一、開發興趣,激發感知音響的思維
學生如果產生了學習興趣,就會主動探索未知、強化自主學習的思維品質。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引發學生興趣的知識點。在聆聽教材羅馬尼亞排簫獨奏曲《云雀》時,信息化課堂教學展示梯形、一字形、雙翼形等不同形狀構造排簫樂器,我提問:“這是什么樂器?與我們常見的豎笛、橫簫、小號的音色有什么差別?”隨之畫面出現不同樂器演奏《云雀》主題旋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通過多媒體課件查找音樂鑒賞的外圍內容,并作知識歸納:這是羅馬尼亞排簫,是一種民間吹奏樂器,也叫“奈伊”,最早流傳于中國;經改裝后的排簫吹管達20根以上,音色流暢、渾厚、嘹亮,穿透力強,能演奏持續音,具有歐洲鄉村田園風格。隨后,學生重點賞析了排簫以長音和密集音型交替吹奏、四個“單倚音”裝飾的同高度二分音符的《云雀》第一主題,對排簫的音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懸念的層層破解過程和結局之謎,對人們具有很大誘惑力;設置懸念激發求知欲望,也是開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聆聽樂壇新曲《亂云飛》,結合教材“拓展與探究”內容,我在學生感受和體驗作品的基礎上,設置了音樂判斷懸念:“《亂云飛》的基調是以什么音樂素材創作的?”學生借助課件,查閱、比較了現代京劇《杜鵑山》第五場“砥柱中流”柯湘唱段的唱腔和音樂設計,以及民族管弦樂曲《亂云飛》,了解到這首樂曲遵循京劇唱腔的原有結構,又融入民族管弦樂器音色豐滿、交響性強的優勢,使樂曲的藝術表現達到最佳境界,給人以巨大的美感享受。學生遇疑而思,經過學習、思考而解惑,既滿足了學習興趣,又激發了對音樂思維的觀察力和感受力。
二、聆聽分析,訓練情感體驗的思維
1. 分析音樂風格特征。學生要善于從音樂節奏介入,分析音樂風格特征。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民族音樂的形成,都具有自身固有的典型特點和特殊含義的節奏形式,這就是節奏型,也即是體現樂曲風格的重要元素。學生聆聽音樂,辨別作品的節奏型態,從地域、民族、民俗入手導入情感,反復鍛煉思維條理性。例如二部曲式結構《藍色的探戈》,學生要在聆聽中捕捉A段主題節奏“?菖?菖?菖?菖?菖│?菖?菖?菖?菖?菖”,音階mi和si略降低半音,并輔有滑音和顫音。旋律和聲憂郁、活潑,交替多變,顯示典型布魯斯音樂特色的歐洲風格。A段主題結束之后,隨著過渡,樂曲的B段主題節奏變化為“?菖.?菖?菖?菖│?菖?菖?菖?菖?菖”,旋律采用了寬闊舒展的大調式音階和八度、九度大跳,充分顯示了典型拉美音樂風格。這部樂曲使學生理解了兩種風格相互交融的樂美。
學生聆聽少數民族音樂,也可以從樂音組織形式歸納分析音樂風格。例如內蒙音樂的“長調”,常以五聲羽、宮調式為主,曲調字少腔長,高亢舒緩,演唱時真假聲結合,以顫音及上滑音作裝飾。而字多腔少,結構短小規整,節奏整齊勻稱、音域相對較窄的大跳音程,則是“短調”音樂風格。藏族音樂節奏自由、音高走向起伏,旋律基本是商、羽和宮調式,音色高亢寬廣。維吾爾族音樂多以古代西域樂曲為基調,糅合了中原、印度及阿拉伯等地區音樂元素,曲中常用切分節奏。
對漢族豐富多彩的民歌風格,學生也進行了辨證思考:我國地域廣闊,東西南北風土人情和音樂風格差異較大。南地音樂主要五聲調式,旋律進行級較多,線條曲折婉轉,結構大都規整,抒情性強,音樂風格委婉秀麗。西北民歌音調高亢、嘹亮、嚴峻、深沉,多使用七聲調式,旋律進行跳進較多,結構不太規整,敘事性強,音樂風格突兀崛峭,樂界以“南柔北剛”作為概括。
2. 分析音樂作品主題。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是一部多樂章的劃分與單樂章的歸納相結合、民族曲式中的多段體與交響樂奏鳴曲式相結合的作品。教材中的《草原放牧》是作品通篇揭示性部分。學生通過樂譜和視頻,確認教材由引子和兩個主題等三個樂句或樂段組成,并進一步分析主題情感:引子用圓號和琵琶演奏主導動機,表現了事件背景和人物氣質;動機后的樂曲由兩個對比性主題構成。第一主題是樂曲的主旋律,由長笛、雙簧管、單簧管樂器演奏,輕盈明快。樂段反復后,加入小提琴,節拍由2/4拍轉變為6/8拍,樂曲熱烈,深化了主題。接著,長笛演奏主旋律,小提琴加花變奏,琵琶與其他樂器交替出現,音樂情緒進入深邃,表現了草原和小姐妹的朝氣形象。第二主題以蒙古長調襯托第一主題。它以琵琶演奏,長輪碎音在時斷時續弦樂伴奏下,遼闊而悠遠;旋律中閃現三度顫音特色技巧,隨后出現雙簧管演奏。在復調曲式中,弦樂器、木管樂器間中與主奏樂器相呼應,進一步展示草原英雄小姐妹的音樂形象。音樂風格特征和主題分析,強化訓練了學生音樂情感體驗條理性和層次性的思維品質。
三、設置情境,促進聯想想象的思維
1. 創設情境引導思維。校本教材交響組曲《白毛女——北風吹》的聆聽教學,我用多媒體課件在顯示屏創設憤悱情境,展開人物命運和情節描述,重點指導學生賞析樂段里的三個主題情境進行情感思維。
A段楊白勞主題:
主題旋律勾勒了楊白勞被地主逼債、躲債、怒上心頭的極度憤慨情境。
B段喜兒主題:
主題旋律以高亢、流淌的樂音營造了除夕夜北風吹普天同慶的喜慶氣氛,同時塑造了喜兒雪地里盼爹歸的急切和焦慮的情境。
C段是父女親情主題:
楊白勞為女兒扎上紅頭繩過年,沉重的氣氛里透露出輕盈和歡快,營造了一幕父女情深、飽含人情味的經典情境。
學生體驗上述憤悱情境中三個主題襯托對比,覺得思想鮮明、情感真摯,主題之間的銜接自然流暢、渾然一體,極大地豐富了情感思維。
2. 拓展情境及思維空間。聆聽無標題音樂作品,因為沒有文字說明、標題之類非音樂因素,音樂語言也不像描繪性音樂那樣對現實生活進行形象描繪,所以,學生感到比較抽象,是鑒賞教學的難點。教學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從音樂外圍資料了解作者、作品時代、創作動機,另一方面反復聆聽音樂本體,從節奏、旋律、音色去感知和體驗情境。我舉例李商隱詩《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指出文學藝術作品都有共性特點,通過具體內容塑造藝術情境,只不過標題比較隱晦而已。教學中值得注意的是,通常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都是熱烈歡騰的快板,而教材《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卻一反其道,表現的是悲劇性形象,“?菖?菖.?菖 ?菖?菖”的樂曲節奏把悲哀的情緒推向高潮。因此,欣賞無標題音樂作品,更需要運用一雙音樂耳朵,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和審美經驗,從節奏和旋律中拓展樂曲情感和情境,進入聯想和想象的形象思維空間。
四、運用評價,拓展理性認識的思維
1. 聆聽培養了正能量音樂思維能力。課程通過音樂作品的風格和格調,對學生發展音樂思維、豐富情感體驗,發揮了積極影響和作用;通過音樂的題材和體裁,拓寬了知識視野,了解世界各國和民族的多樣性音樂文化,增強了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
2. 聆聽梳理了音樂思維的過程和方法。聆聽教學課程的過程評價,大致圍繞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否運用“三個音樂能力”進行教學活動。識譜能力表現在學生拿起樂譜(含五線譜),就能準確地視唱,并逐步記譜。聽覺認知能力表現在運用音樂耳朵,分辨音色和音樂形成要素。例如無伴奏合唱《牧歌》,在聆聽中辨認主旋律以及指出在歌曲中出現的次數:第一部分的女高音聲部、第二部分的男高音聲部、第三部分的女高音聲部,并能說出音色特點。學生的歌唱能力表現在獨唱的姿勢、口型和歌曲的藝術處理,以及合唱能符合相關的基本要求。
3. 聆聽拓展了音樂思維的知識和技能。聆聽教學通常采用形成性評價,在教學活動中通過觀察、談話、提問、討論、演唱、演奏等方式進行知識和技能測評。學生能否熟練認知音樂表現要素、各種要素變化形態圖形、體裁形式、風格流派、能否聆聽音樂主題說出曲名、背唱歌曲及演奏樂曲數量、識讀樂譜的程度等,都可進行定量測評。例如聆聽《義勇軍進行曲》,辨知前奏“do ?me ?sol”三個音及附點、三連音節奏和結束句節奏變化的作用,以及“中華民族”四個字使用四分音符和重音記號的意義等等。
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音樂給予人不僅僅是音樂本身,更重要的是借助音樂建立起音樂的聽覺能力和思維習慣。學生通過音樂鑒賞課程,培養起對音樂的觀察力、記憶力、欣賞力、想象力等的思維能力,音樂審美能力自然也立在其中了。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