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要】為適應農村人畜飲水的需要,配合農村飲水安全與飲水工程管理建設,在改善農村飲用水條件,實現飲水安全目標,提高農村飲用水質量,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上實行規范化管理,加強工程建后管理。
【關鍵詞】農村飲水;飲用水質量;安全管理
1、關于農村飲用水供水水源與水質情況調查
呼圖壁縣農村人畜飲水困難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Ⅰ區是分布在南部山區的雀爾溝鎮、石梯子鄉部分村組,該地區屬少數民族聚居區,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經濟比較落后,人畜飲水多采用地表水;Ⅱ區是分布在前山丘陵區的雀爾溝鎮、石梯子鄉部分村組、二十里店鎮的寧州戶村、五工臺鎮的龍王廟村、大豐鎮的聯豐村、紅山村、干河子林場。Ⅲ區是分布在平原區的大豐鎮、五工臺鎮、園戶村鎮、二十里店鎮。Ⅰ區的供水水源采用地表水,6-10月份水量、水質受降水、上游煤礦影響較大,濁度、細菌含量、揮發酚及鉛、鉻、錳等金屬元素較高,水質有明顯變化,暴雨時泥沙含量劇增。Ⅱ區、Ⅲ區的供水水源采用地下水,承壓含水層水質較好,潛水含水層水質較差,6-9月水量受農業用水影響較大,水位變幅大,常會出現斷流現象。
根據2004年11月24日水利部和衛生部聯合下發《關于印發農村飲用水安全衛生指標體系的通知》(水農[2004]547號)文件之規定,我縣農村飲用水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指標確定為:① 根據供水水質:符合“農村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準則”要求的為基本安全,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要求的為安全;②生活用水量:國家將新疆生活用水量定為一區,每人每天用水量在20L至40L為基本安全,大于40L為安全;③ 用水方便程度:從取水往返時間10分鐘以內為安全,不超過20分鐘為基本安全;④ 水源保證率:不低于95%為安全,不低于90%為基本安全。根據2009年飲水安全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全縣農村總人口為90830人,飲水安全的人口數為2.4837萬人,普及率為27.34%;飲水不安全人口為6.5993萬人,占農村人口的72.66%,集中供水點受益人口為0.56萬人,占農村人口的6.16%;簡易自來水人口為3.5993萬人,普及率為39.63%;分散式供水人口1.87萬人,占農村人口的20.58%,無供水設施0.57萬人,占農村人口的6.27%。
飲水不安全類型主要分為三種,一是水質不達標,類型三種:溶解性總固體超標、氟超標、金屬含量超標,人口為2.01萬人。二是水量不達標,人口為0.58萬人;三是水源保證率不達標,人口為3.0678萬人;四是用水方便程度低的人數全縣有 0.94萬人。四種不達標類型在全縣范圍內基本上都存在,只是依嚴重程度不同有所區別。
從70年代以來,我縣興建各類人畜飲水工程76處,工程建成后,基本上解決了全縣90%的農村人畜飲水問題,使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得到了改善,使農民從中得到了實惠,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2005年以后,國家對飲水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之前建成的農村飲水工程由于規模較小、標準太低、工程建設不規范,運行管理不到位,只能說是解決了一些農村人口有水可飲的問題,遠遠達不到上述四種標準的要求,造成了嚴重的飲水不安全問題。由此可見,在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困難之后,將工作重點轉向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提高供水質量,保證飲水安全,是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2、農村人畜飲水工程管理
管好用好飲水安全工程,是使工程保證正常供水,充分發揮效益的一項重要工作。工程建成后,必須加強管理。
第一、建立管理責任制。根據工程所有權的明確歸屬,應建立明確的管理責任制。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應根據工程大小和受益范圍,建立管理機構和配備專管或兼管人員,對管理人員實行崗位責任制,集體舉辦或聯辦飲水工程,也可由鄉鎮、村組進行管理,明確責、權、利,做到獎懲分明。大的供水工程,應由農村供水工程管理總站以企業的形式直接管理,村組所有的機井由集體進行管理或是承包給個人進行管理。管理機構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包括水源保護、工程維修、用水制度、節水措施及水費征收等內容的規章制度或鄉規民約。村集體修建的飲水安全工程,原則上一律要征收水費,收費標準可根據工程運行、養護、設備更新以及人員工資等開支情況確定,經濟條件好的村組根據經濟情況而定,也可不收。農村供水工程管理部門管理的工程水費征收以物價部門核定為準,企業生產用水的水費標準高于生活用水。
第二、工程管理。飲水安全工程在運行過程中,必須進行維修養護,確保正常供水,發揮其效益。
2.1 取水工程的管理。取水工程包括機井、管道等,工程應經常進行檢查,發現漏水應及時處理。蓄水池應經常清洗,防止污物進入管道,造成阻塞。排砂孔應定期沖砂。冬季還應防止霜凍損壞管道。
2.2 凈水工程的管理。凈水工程包括沉淀池、消毒等工藝流程。凈水工程在整個工程系統中不可輕視和一部分,為了保持水質良好,沉淀池要經常清淤或沖洗。
2.3 配水工程的管理。供飲水用的水池,應保持不垮不漏,在運行中發現問題,應及時處理。
2.4 供水設備的管理。供水設備主要包括水表、水龍頭及水泵、電機等。要經常進行檢查,發現漏水或螺絲松動要及時維修,防止工作失職,影響正常供水。水泵及電機等重要設備,要嚴格按規程操作。
第三、水質監測管理。供水工程投產后,必須經常化驗水質,以確保供水安全。飲水安全工程的必檢項目有四項:渾濁度、游離性余氯、大腸菌數和細菌總數。感官性狀指標能使居民直接感到水質問題,應經常檢測。細菌學指標檢測:對Ⅰ型工程,即供水規模>1000m3/d的,有條件的應每天檢驗一次細菌學指標,每半年進行一次全項檢查,即豐水期、枯水期各一次;對Ⅱ型工程,即供水規模為1000~200 m3/d的工程,應每月檢驗2次,每年進行一次全項檢查;對Ⅲ工程,即日供水規模<200m3/d的工程,應每月檢驗一次,每年進行一次全項檢查。
第四、管網的運行養護管理。管網分輸水管網和配水管網,它是飲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把符合標準的水輸送分配級用水戶,它必須具備保證配水暢通,水質不受污染,確保用戶對水量水質的要求的功能。在飲水工程中,管網的投資一般都占工程系統投資的1/2以上,平時輸配水還要消耗飲水工程中絕大部分能源,用好、管好管網,充分發揮管網的作用,是飲水工程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管網的經常性養護很重要,管網養護工作的范圍很廣,如管道巡查,閥門維修,漏水檢查,水管接頭松動維修,水管防凍等。
第五、工程建后管理。對已建成的農村人飲工程,支持“誰建、誰管、誰用、誰得利”的原則,實行分級管理,明確工程管理權屬后再安排工程。對在建工程,實行有償服務,滾動發展,自我維持,選擇責任心強,熟悉人飲工程運行管理知識的水利人員參加工程施工,從中選拔管理人員,使已建人飲工程落實到專人管理,農村面上人飲工程達到自身維持的目的。做到建一處,成一處,發揮一處效益。運行管理的總體思路是按企業管理辦法,實行崗位責任制,建立健全工程管理,養護維修,水源保護,水質監測,供用水,水費計收及獎罰等規章制度,建立“以水養水,自我維持,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造福人民。
3、結語
總之,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后管理的總體要求是:以保障農民群眾的飲水安全為目標,以提供優質供水服務為宗旨,堅持按經濟規律辦事,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符合農村飲水工程特點、產權歸屬明確、責任主體落實、責權利相統一、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續利用的管理體系;按成本水價供水、計量收費、市場運作,確保農村人畜飲水工程長期發揮效益。